2024年的中国计算机大会,将会在AI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 原本应该是充满交流和创意的会议,却突然变得剑拔弩张,气氛变得紧张起来。
事件的导火索,是中科院院士孙凝晖在演讲中对华为的“炮轰”。 “封闭”、“垄断”——这些在科技领域极具争议性的词汇,毫不留情地砸向了这家中国科技巨头。
一时间,舆论哗然,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将华为推向了风口浪尖。
这场争论其实反映了中国科技企业在发展路上遇到的难题和做出的选择,也让我们思考了很多问题。
孙凝晖院士直言不讳,指出华为的发展模式存在封闭和垄断的问题,这直接触及了华为的核心发展理念。 在他看来,中国AI产业之所以落后于美国,根源在于碎片化,而华为的封闭和垄断,无疑加剧了这种碎片化。
他以抗日战争时期“军阀割据”的例子做类比,认为华为就像那些“占山为王”的军阀,只顾自身利益,不愿与其他企业共享技术,最终只会导致中国AI产业整体落后,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这番批评可真犀利,甚至有点咄咄逼人。 但如果我们冷静下来,仔细分析孙凝晖院士的观点,就会发现,他的批评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其实,华为在某些方面确实有点“自成一派”。 例如,它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和鸿蒙操作系统,就很少对外授权,更多地是用于自家产品。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中国企业使用华为先进技术的机会,也不利于整个产业生态的繁荣。
面对孙凝晖院士的批评,华为并没有正面回应,但从其过往的言行中,我们不难窥探出这家企业的真实想法。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多次公开表示,华为不排斥开放合作,但前提是“公平、对等、互利”。
其实,华为一开始并不排斥开放。 在被美国制裁之前,它也曾是全球化供应链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与众多美国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从2019年开始,美国对华为的制裁让华为的处境变得非常艰难。 美国使尽浑身解数,想方设法阻击华为,甚至不惜断供芯片、封锁操作系统,连海外市场也不放过华为。
在这种情况下,华为别无选择,只能被迫走上“封闭”之路,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它加大研发投入,全力攻克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它调整产业链布局,扶持国内供应商,降低对美国技术的依赖。
从某种意义上说,华为的“封闭”,是被美国逼出来的,也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做出的无奈之举。
孙凝晖院士和华为的观点,其实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发展理念:封闭与开放。
封闭,意味着企业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和竞争优势,但也可能导致技术壁垒和行业垄断。
开放,意味着企业愿意与其他企业共享技术,共同做大蛋糕,有利于促进产业生态繁荣和技术进步,但也可能面临技术泄露和竞争对手崛起的风险。
对于中国科技企业来说,如何在封闭和开放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永恒的难题。 一方面,中国科技产业起步较晚,在很多领域还处于追赶阶段,需要加强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科技企业要跟上世界潮流,和全球的科技伙伴们一起玩耍,学习他们的厉害招数,这样才能越来越棒。 华为是中国科技界的扛把子,它的发展之路肯定吸引着各路目光,也少不了各种评价啦。
有人批评它过于封闭,不利于中国科技产业整体发展;也有人赞赏它敢于亮剑,为中国科技企业树立了榜样。
孙凝晖院士对华为的批评,除了“封闭”和“垄断”之外,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科学研究比技术应用更有价值。 作为中科院院士,孙凝晖院士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在他看来,华为只是一家技术应用型公司,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缺乏原创性的理论贡献,算不上真正的科技创新。
这种观点在科学界其实颇具代表性。 简单来说,科学就像建造高楼的地基,而技术就是盖在上面的房子。科学是基础,技术是应用。
要想技术突飞猛进,就得靠科学理论的突破来“开路”。 华为的成功说明了科技应用也能成为推动科学进步的强大力量。
华为在5G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发投入,不仅让技术更上一层楼,还推动了相关科学理论的进步。例如,华为在5G标准制定过程中,就提出了很多具有原创性的技术方案,推动了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
科学和技术,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科学研究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科技前进的路;而科技的发展,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舞台,让它能够更进一步。
中国科技的未来将会是开放、合作、共赢的! 我们将会拥抱世界,和国际伙伴一起携手共进,共同探索科技的奥秘,让科技进步惠及全球。
华为与孙凝晖院士的“交锋”,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科技产业发展路径的思考。 现在全球科技都在拼实力,中国科技公司该怎么才能领先一步呢?
是坚持封闭,还是拥抱开放? 答案或许并不是非此即彼。 中国科技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阶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对于像华为这样在某些领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来说,可以适度保持一定的封闭性,保护核心技术,维护自身利益。
除了做好自己的事,也要积极和国际伙伴合作,一起努力,让产业发展得更好,技术也能更先进。 对于那些处于追赶阶段的中国科技企业来说,更要积极拥抱开放,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快追赶步伐。
无论走哪条路,中国科技企业都得自己努力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这样才能在以后的竞争中稳稳当当,立于不败之地。
孙凝晖院士在演讲中,将中国 AI 产业的现状与抗日战争时期“军阀割据”的局面相类比,认为各自为战、缺乏协同,最终只会导致整体落后。 这样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长期以来,中国科技产业存在着“散、乱、小”的弊病,企业各自为政,缺乏协同创新,导致在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
芯片断供、操作系统封锁——这些年来,中国科技企业所遭受的“卡脖子”困境,已经充分暴露了我们在核心技术上的短板。
痛定思痛,中国科技企业必须意识到,只有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掌握自己的命运。
而自主创新,并非闭门造车,更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开放合作的基础上,加强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
孙凝晖院士对华为的批评,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科技企业发展模式的深度思考。
封闭还是开放? 自主创新还是引进吸收?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中国科技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阶段,做出最优选择。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科技企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
参考信源:孙凝晖院士指责华为搞技术垄断,网友一片嘲讽之声--2024-09-22--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