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和高中完全不一样,如果你还在幻想着用读高中的方式读大学,那等待你的只可能是社会的无情“吊打”。无数大学生已经在这个弯路上走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毕业那年才幡然醒悟,原来自己做的所有努力都用错了地方。
早在十多年前,大学教育就已经和社会脱节了。本科毕业出来的学生,即便是对口就业,用到的专业知识都没有多少。比如说学校里教你怎么造一台打印机,学了五六七八门专业课,从它的硬件结构到软件结构,再到里头的电路板是怎么设计,甚至到电路板上那些信号是怎么处理的,各种高速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一通学,上学的你疲于应付,可实际上真到工作中,你会发现你学的一点儿都用不上。因为你的任务是监督几十台打印机正常工作,确保它们按照客户的要求定时定量地完成打印任务。现在有没有觉得有些荒谬?教的和用的完全不相干。
文科生你们也是一样,学了各种各样虚无缥缈的经济理论或者管理理论,实际上根本没有办法落地实施。当然了,那个时代还是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时代,企业都在大量扩充研发团队,然后利用特色产品抢占市场,这带来的结果就是有不少学的并不怎么样的本科生毕业可以直接做研发,也就是可以去研发新款打印机了。
但即便如此,大学里教的和实际用的也不一样,大学里教了各种各样古老的研发方法,比如你需要生火,大学里教的是钻木取火,而实际工作中,会让你直接使用打火机。
可现如今呢?经济下行周期,企业放弃探索新产品,都讲究一个降本增效。各位同学可能没听说过这个词哈,所谓降本,就是降低它的用工成本,也就是你的工资。所谓增效,也就是增加它的企业效益,是它的效益与你无关。这代表什么?是不是代表经济好的时候,你本科毕业尚有可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比如研发工作,待遇好,环境也好。大学学的和工作做的至少还搭点儿边儿。那经济不好的时候呢?你本科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几乎是一点都派不上用场了。
那有没有例外呢?
有,那就是你在本科阶段参加过专业竞赛,或者跟着导师做了些项目,这些经历会帮助你将理论联系实际,给你的就业带来帮助。可是这又成了一个悖论了。往往做了这些事情的同学,他们都有保研资格。而保了研后,研究生毕业大概率就会从事研发工作,剩下的大部分本科生依然面临着这种尴尬的局面,所学非所用。
那这类大学生群体的数量有多少呢?
以去年为例,2023 年研究生报考人数是 474 万,上岸 124.2 万人。那 2023 年毕业生人数有多少呢?1158 万。也就是说有 89.3%的大学生是要就业的。你觉得你是在那找工作的 89.3%里,还是在那上岸的 11.7%里?11.7%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你高考考上一所双一流的热门专业。而且,这 11.7%里还包含了大量的保研同学。实际124.2 万人,真正考试通过的只有 76 万人。
你如果认定了,你一定在那上岸的群体里面,我会给你加油鼓劲,我会让你努力,我会告诉你,考研的对手并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但如果你没能战胜自己呢?如果你没考上呢?你就没想过自己会怎么办吗?
自己大学里努力学了四年,结果毕业后被一个天天大学里不学习的卷赢了,你甘心吗?我就问你甘心不甘心?你如果不甘心,你一定就要按照我说的来做。大学里保研永远是第一优先级,所有课程无脑冲着拿高分去。最后学期末这些高分会被折算成为一个叫做绩点的东西。有这些东西,有些学校满分为 5,有些是 4 。那不管是哪一个,只要绩点的排名在保研梯队里,你才能保研。而这个保研梯队要维持多久呢?持续到大三结束,参加保研夏令营。
这个保研是一个特别残酷的东西,你会发现好多好学生为了排名无所不用其极。比如为了成绩第一而作弊,恶意举报竞争对手,或者干脆泼脏水。但是这个保研大一上学期是决定你有没有资格的关键。因为大一上学期的课程是最简单的,绩点最高的,只要大一上学期落后,后面 5 个学期学死了你也追不回来。一旦大一上学期结束,你发现你离开了保研梯队,或者发现自己距离保研名额差了 0.5 绩点,那你就等于彻底失去保研资格。
这个时候你所要做的并不是准备考研。而是打开招聘网站,看看你这个专业可以从事哪些岗位?你喜欢的岗位需要你会什么技能,然后你就开始磨练你的技能。暑期去实习,有没有实习到你想要的岗位都没有关系。重点就是你去了,去感受一下职场,去感受一下社会,感受一下我所说的那些事情到底是对还是不对?直到大三下学期那年,把自己关进小黑屋,理工科尝试考研,文科尝试考公,能上岸上岸。上不了岸,就利用你之前做的所有准备来找工作。这个时候你 100%找到工作,不至于你考研或者考公失利后让你自己失业。
我不知道有多少大学生能看到,我真的一直都在反反复复强调实习的重要性。就是因为你们毕业那一年会发现一个特别特别特别残酷的事实。就是你们明明刚毕业,明明他们招聘的是应届毕业生,但招聘公告上却写着你要有工作经验。你刚毕业,哪里来的工作经验?
在实习里来。千万别觉得这事儿离谱,一点儿都不离谱。因为小企业他不可能花时间培养你们,而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进的都是小企业。小企业用人就一个标准,你能否直接给他带来价值?因为培养一个人企业要付出大量的成本。你就可以理解为企业变成了学校。这个学校不仅不收你学费,还要给你发工资,还要教你怎么工作。还把你教会了之后,你大大大大概率不会有感激之情。你第一反应一定是我已经会了,可以给我涨工资了吧?
我说的对不对?你一定是这么想的。如果不给你涨,你就开始琢磨着跳槽了,我说的对不对?如果你跳槽竞争进了他的竞争对手那儿,你说他是不是一个超级大冤种,那你说他还会想着培养新人吗?他是不是直接招聘有经验的人就行了?至于你经验哪里来,那是他不管的。也许有别的大冤种帮他来培养人才呢?懂了吗?这就是社会。
那大公司愿意培养人吗?愿意,为什么?因为大公司不怕,培养了你以后你跳槽,因为你无处可跳,这就是社会啊!
照你的思路,跟只吃最后一个饼就饱了也差不多
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