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三场战役独断权: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消灭国军68.7万余人

正观历 2024-08-04 16:52:42

引言

粟裕是我党我军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其作战指挥艺术的精通纯熟和运用之妙堪称一绝,被誉为“常胜将军”。曾在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中三次获得专断权,共计歼敌约68.7万余人,这三次战役堪称军事艺术的典范,更是粟裕将军智慧和胆识的体现。然而这只是他辉煌灿烂一生中狭小的一隅,终其一生都在为之信仰的革命事业而奋斗。

一、粟裕简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907年8月10日生于湖南会同坪村。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5月参加国民革命军第24师,任教导队班长。

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以及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历次反“围剿”。

1934年7月起,参与指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挫败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协助陈毅开辟江南、苏北抗日根据地,参与指挥黄桥等战役战斗。皖南事变后,领导苏中军民挫败日伪军频繁的“扫荡”、“清乡”,坚持和巩固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1946年,同谭震林一起指挥了苏中战役。参与指挥宿北、鲁南战役。

1947年1月,在陈毅领导下,指挥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后和陈毅指挥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与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指挥了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11月起,参与指挥淮海战役,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作战。1949年1月,参与指挥渡江战役,组织指挥上海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在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奋斗。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粟裕的一生都在为祖国发光发热。粟裕从普通士兵到共和国大将,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身经百战,战功显赫,逐步成长为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高级将领和军事家。他戎马一生,从头到脚,先后6次负伤,颅内体内都留有弹片弹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粟裕的军事专断权

1946年,解放战争拉开序幕,毛泽东在电报中明确指出:

“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

这一决策,是对粟裕将军军事指挥能力的高度认可。在随后的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以及淮海战役中,粟裕将军以其独到的战术和策略,成功指挥军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孟良崮战役:“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1947年月15日至16日,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发起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蒋介石调集了国民党45万精锐大军,要把陈毅、粟裕率领的华野赶过黄河,赶出山东。

粟裕面临两难之境:撤退,正中蒋介石下怀;硬碰硬去打,没有必胜把握。粟裕凭借他多年的作战经验和优秀的军事天分想到:打打停停,和国民党军在沂蒙山区兜圈子,在反复的迂回穿插中寻找战机。

在与敌军兜了两个多月的圈子,国军统帅顾祝同和汤恩伯调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对我华野主力发起攻击。粟裕以全部主力围歼整编第74师。

这个想法即便在今天看来依旧是非常冒险的,陈毅对其深信不疑,把战役指挥权全权交付,“粟司令的命令就是我的命令”。当得知粟裕围歼整编74师的想法后,陈毅说:

“我不走了,就打74师吧。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进入沂蒙山区后,整编74师无法发挥平原作战的优势,5月14日,战斗正式打响,张灵甫带着他的整编第74师踏上了孟良崮,在这里也将葬送他一生的荣耀。与此同时,派一个团的兵力驻守在孟良崮旁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镇——垛庄。

镇子虽小,却是整编74师与后方大部队联系的战略要地。他并不了解他的对手,习惯于背诵地图的粟裕将战场上的一草一木早已熟记于心。5月15日拂晓,6纵攻下垛庄,至此,对整编第74师的合围全部完成。

前来支援的李天霞按兵不动,另一支援兵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极力援救张灵甫,全速发起攻击。战争形势极为紧张,华野攻击部队伤亡越来越大,弹药补给也出现了困难。

军队中出现了撤退的声音,粟裕下令任何人不准撤退,24小时内必须拿下孟良崮。于5月16日凌晨发起总攻,持续16小时。最终,华野最终占领孟良崮,张灵甫阵亡,整编74师宣告覆灭。

此战一举歼灭了包括国民党整编第74师和整编第85师的1个团在内的国民党军5.2万人,此战为我军在华野战区的战略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就了粟裕“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壮举。

豫东战役

1947年7月以后,我军开启解放中原的战略任务。我军虽然在战略上和政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国民党人数上仍有一定优势。为了尽快扭转战局,粟裕提出自己的部队和华野留在中原战场,配合刘邓大军和陈谢兵团围歼老蒋在中原战场的部队。毛主席把部队的指挥权交给他,让他全权指挥作战。

豫东战役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开封,第二阶段是睢杞,第三阶段在帝丘店。粟裕按照中央指示积极组织备战,为了弥补我军的不足,决定向开封发动进攻。

开封是河南省保安司令部守在地,国军在此部署了四个重兵集团和十二个正编师及二十七个旅。我军于6月17日发动进攻,6月22日成功解放开封,开封战役中我军总共歼灭4万多国军,这一战的胜利,很快让我军的士气得到了上涨。

国军方面,邱清泉、区寿年、刘汝明被调往开封前线,企图夺回开封,并击溃粟裕。面粟裕决定在开封地区对邱清泉和区寿年部发动进攻。

粟裕在睢县一带包围了区寿年兵团,区寿年上报南京,南京方面第一时间调动了胡琏、邱清泉、黄百韬部全力救援区寿年。国军的援军距离我军只有10里,而且外围还有胡琏、孙元两兵团。

黄百韬部落入我军包围圈,邱清泉决定全力救助黄百韬,粟裕也派出了一个纵队阻挡邱清泉进攻。粟裕致电中央,希望刘邓大军能配合自己,同时请求华野山洞兵团,希望能彻底吃掉黄百韬。华野山东兵团负责人许世友认为:

“自己不愿意接受粟裕的要求,希望继续留在内线战场上同敌军作战。”

中原野战军调动了11纵队围住了黄百韬兵团。

黄百韬带队冲锋誓死抵抗,邱清泉兵团企图包围我军,粟裕令我军退出包围圈,这时候敌军各部相继抵达了战场,在7月6日双方进行最后一次战斗,此战歼敌八万余人(也有说歼敌九万余人),区寿年兵团全军覆没,本人被俘,黄百韬兵团损失过半,豫东大捷。

后来毛主席曾表示:

“没有粟裕带领的豫东战役获得的胜利,就没有后来的五路大捷胜利。“

而豫东之战的胜利离不开粟裕的果断和独到的战略眼光。“独立处置,不要请示”,成了毛泽东给粟裕的一柄尚方宝剑。

淮海战役:粟裕的战略眼光和决策胆识

济南城破之时,国民党援军都未能完成支援,在济南即将失守之时,依旧消极进军。粟裕认为,由徐州方向赶来的十几万国民党军队很有可能会停下脚步甚至回撤,于是作出“淮海战役”的作战设想。1948年9月粟裕将军将自己的设想以电报形式上报了中央军委。

粟裕在电文中指出,以解放军目前之军力,以及城市攻坚能力,大兵团作战能力,我军已经具备了和国民党决战的实力。粟裕继续分析到,此后,我军的战略目标,应该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越早和国民党决战,解放战争就越早结束。某种意义上说,是粟裕将军成就了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5日,徐州剿总下令黄百韬向西撤离。得知此事的粟裕将军明白,如果不尽快处理这件事,那么淮海战役的作战设想就很难达成。粟裕决定,淮海战役提前两天开始,由11月8日改为6日,随即开始作战准备。与此同时,也向中央军委发电报,毛主席及中央军委当即同意粟裕的请求,而也正是粟裕的这一决定,为淮海战役的顺利举行奠定了基础。

彼时的黄百韬兵团,因为撤退事宜,在指挥部新安镇停留两日。这无疑也给我军创造了有利条件,粟裕指挥部队对于新安镇外围的小股敌人进行肃清。我军主力部队赶到新安镇时,黄百韬兵团居然已经撤离了新安镇。

粟裕严令一纵队副司令员张翼翔堵住黄百韬,最终我军成功将黄百韬兵团围困在了碾庄一带,等黄百韬反应过来,已经为时已晚。黄百韬被围碾庄之后,蒋介石派出李弥兵团和邱清泉兵团前去营救黄百韬兵团,与此同时,杜聿明也被蒋介石派来增援。

22日上午,碾庄成功被我军攻破,李弥和邱清泉也没能突破我军防线,黄百韬兵团被全歼,最终黄百韬在绝望中开枪自杀。黄维兵团孤军,在双堆集被我军全歼,杜聿明集团也没能幸免于难。

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以及我军全体将士的努力奋战下,成功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歼敌约55.5万人。这一胜利不仅改变了战争的局势,也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粟裕作为主要指挥员更是功不可没。毛主席更是直言:

“淮海战役,粟裕立下了第一功。”

战争讲求天时地利人和,而天时稍纵即逝,正是如此“独断专行”才使我军抓住了有利战机,取得了淮南战役的胜利。

三、结语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

“时机、地点、部队这三个关节中,“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不得于部队之情况,都将不能取胜”

粟裕所谓”三次专断“才使得我军抓住时机,击溃敌军。

粟裕三获重要战役专断权,不仅是对他个人军事才能的认可,更是对他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的肯定。“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粟裕的军事才能也并非一朝一夕成就的,而是终其一生的奋斗中积累沉淀的,从年少时的策马扬鞭,久经沙场,历经生死,才有了英明显赫的粟裕将军,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矢志不渝,奋勇向前。

参考文献:

1、粟裕:粟裕传.当代中国出版社[M].2007

2、粟裕:粟裕战争回忆录[M].知识产权出版社

3、刘振飞:从苏中战役看粟裕指挥谋略[J].学习时报.2018-5-24

4、王建柱:粟裕决战孟良崮[J].学习时报.2017-8-14

0 阅读:53

正观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