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导报记者:肖建花 李志军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发改委主任黎东辉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域面积一共有200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5,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40%,故而长江流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撑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
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湖北是重要的一环——湖北是长江干线流经里程唯一超千公里的省份,省会武汉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也是国家中心城市。
自战略实施以来,湖北省在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湖北是如何统筹兼顾长江沿线两岸发达和落后市县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本刊日前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发改委主任黎东辉。
《香港经济导报》:十年来,湖北省在长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黎东辉代表:这些年,湖北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决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推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明显变化。
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保持在Ⅱ类,河湖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3.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7%,森林覆盖率达到42%,湿地保有量达到1.45万平方公里,江豚逐浪、鱼翔浅底的美景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长江水域湖北段生态修复成果显著,2021年监利断面监测“四大家鱼”鱼苗发生量约50亿尾,远超禁渔前年均10亿-20亿尾水平,此外沿江造林绿化84万亩,加强非法采砂专项整治,生产岸线变为生态岸线。
去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湖北武汉举办,领导人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
在生态得到高水平保护的同时,湖北的经济也得到了高质量发展。去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占GDP比重由13%增至21%,经济含新量持续攀升。重点打造以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为代表的“51020”现代产业集群,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技术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1%。
我们取得这些成果,主要是做了以下一些工作,首先是从思想意识上,强化责任担当,增强共抓大保护的政治自觉,把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贯穿工作始终,坚决扛起生态大省的政治责任,同时强化依法治理,提升治理水平,落实长江保护法并积极推进地方立法修法,初步形成与长江保护法衔接配套的法规体系。
其次是铁腕整治和科学施治。我们坚决贯彻 “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重要要求,实施了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和长江经济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大行动,以壮士断腕的魄力破解了“化工围江”难局,推进湖北沿江478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使沿江1公里内实现化工“清零”。在整治的同时我们坚持以系统观念推进生态修复,率先实施五级河湖长制、林长制,一体推进禁渔、治岸、增绿、活水行动,使长江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长江湖北段生物物种资源密度显著回升。
其三是推进产业转型,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开展“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加快产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十年来累计实施重大技改项目6.8万个,同时严控“两高”项目发展,深入推进产业循环化改造和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项目,在湖北,稻虾共作、猪沼粮、果沼茶等生态循环农业蓬勃发展,其中稻渔种养规模达到77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越走越宽。
《香港经济导报》:在统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达和落后市县协调发展方面,湖北是如何做的?
黎东辉代表:近年来,湖北省始终坚持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强化战略统筹,深化区域合作,优化区域互助,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统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左右岸经济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在区域协作中逐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到2022年,武汉经济总量接近2万亿元,襄阳、宜昌加速迈向6000亿元,2000亿以上城市增至9个,全国百强县增至8个,数量位居中部省份第1,千亿县达到4个,过500亿县达到19个,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在具体实施上,湖北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推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协作与融合。一是推进三大都市圈建设,分别是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和宜荆荆都市圈,发挥都市圈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在都市圈内进行产业转移、协作,形成产业集群。二是实施山川协作工程,组织包括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内的22个省内相对发达县(市、区)与竹溪县等22个欠发达县(市)结对开展产业协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欠发达县(市)“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我省设立了省预算内山川协作专项资金,每年支持约50个山川协作工程结对共建项目,优先支持促进低收入群众增收、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结对共建项目。三是推进共建产业园区,支持发达市县依托现有的各类开发区、现代服务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产业园区,通过合作共建、园外园、飞地经济等方式,与落后市县共建协作产业园区。四是建立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我省在全国首创之举,目前已经认定两批27家,重点鼓励发达市县向欠发达转移合适产业;五是鼓励联合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搭建产业协作平台,“武襄十随”汽车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宜荆荆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
此外,在政策与要素资源配置上,湖北省也优先照顾欠发达地区,比如优先支持欠发达地区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优势领域申报国家及省级开展的各项试点示范,在财政性资金安排上也加大对落后市县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项目支持力度,推进受援地生态功能区与周边省内城市生态受益区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目前全省已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市县占比达到79.6%。
《香港经济导报》:在各区域发展考核上,如何把控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平衡?
黎东辉代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近十年来,湖北在经济总量实现年均增长7.2%的同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3.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累计下降近40%。这些情况表明,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坚持考核引领,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每年开展对17个市州和78个县(市、区)的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在评价中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各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评价分类上,根据各地主体功能区类型、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等分为3个区域类型进行评价。比如,神农架林区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市州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中,将其作为第Ⅲ类地区,重点考核绿色发展有关指标,这类指标分值占比接近30%,比Ⅰ、Ⅱ类地区高15分以上。二是在考核内容上,绿色发展有关的指标是重要的考核评价内容。比如在78个县(市、区)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中,设置了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指数、森林覆盖率及森林蓄积量等反映绿色发展的指标,引导各地积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三是在负面清单上,注重统筹发展与安全,将重大生态污染事故和破坏事件作为减分项指标或者一票否决事项,给各地发展划出明确的底线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