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作战有罪论:60名印军入侵朗久被毙俘16人,中国打赢了就有错

正观历 2024-07-30 21:53:11

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持续两个月,我军一人牺牲,拉开了二十世纪中期印度排华战争的序幕。

一、事件爆发的背景:历史根源、现实困境与侵略野心共同造就了一台战争机器

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单个因素造就的,而是历史合力的产物。“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朗久、空喀山口事件的发生,既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同时也是印度发展困境和统治者自由意志相结合的产物。

英国殖民统治政策的继承。长期附属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侵略和扩张已经深深的融入了印度人民的血脉。

印度于1947年以独立国家的姿态走上历史舞台,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然而印度独立后,依然奉行英印殖民主义的扩张政策,并企图向中印两国交界的广阔区域发展。

这片区域包含了中国的传统疆域,但是印度政府一直在设法把它们并入印度的版图。同时承袭了英国关于次大陆的战略思想及防务体系。

印度发展的困境以及国内的经济压力。当印度内部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问题,社会矛盾尖锐,这一局面给印度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们急需采取措施来缓解国内矛盾和社会不满情绪。

战争便是分散国内矛盾良好的契机,以此来转移公众的注意力。于是印度政府便决意与中国开战,同时不断煽动民族主义情感。我国国内百废待兴,边疆薄弱,也给印度提供了“契机”。而中印边境地区幅员辽阔,我军驻守的兵力相对有限,让印度当权者自以为抓住了良机。

借助对外战争,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形势,同时也是为了巩固尼赫鲁的个人权势。国内民众的战争情绪被激发,在民众心中更倾向于一个铁腕手段的当权者。尼赫鲁对华政策上屡屡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博得民心,以此巩固个人权势。

前进政策的提出一一朗久、喀山口事件的序幕

《印度时报》在1959年社论中提出:新德里必须派遣有适当的巡逻队进入目前为中国人所占领的地区,以维护其权利,因为长期拖延下去意味着对中国占领的默认,意味着屈服于北京政府发出的威胁:即如果印度的巡逻队胆敢进入拉达克争议地区,中国将大举越过麦克马洪线。

前进政策带有过去印度人反对英国时所采取的不合作主义的味道。不过这一次的不合作主义的成员都是武装部队,在受到攻击时能够进行还击。印度人相信自己道义上无懈可击,它能够使中国人打消进攻的念头。印度采取所谓的“前进政策”,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分别发生了朗久和空喀山口事件,造成中国边防部队官兵多人伤亡。

二、经过

1959年8月25日和10月21日,印军小分队分别越过“麦克马洪线”和西段传统习惯线,先后在朗久和空喀山口向中国境内的边防分队开枪挑衅。事后,印度却反诬解放军“侵略”印度,在国内掀起反华浪潮。

朗久事件:1959年,中方考察团对中印边界线进行实地考察。出发前,西藏工委、军区领导一再指示,不要引起纠纷与冲突。

中方考察团从错那宗出发,到了朗久。朗久驻有印度边防哨所。根据当地藏民的报告,马其顿、朗久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自从印度军队占领了那里,便不允许再去朝山。

考察团毅然前往马其顿、朗久附近勘察。为避免被印军哨所发现,于夜间由向导带路前往。夜色昏暗,竟走到了印军哨所附近。

印军发现后,立即开枪射击。考察团为了自卫,便开枪还击,打死打伤印军各1人,其余印军10余人连夜撤离。这便是中印“朗久事件”,朗久事件的最大影响就是把中国与印度的边界争端引向了国际化的层面。

空喀山口位于中印边界的西段,从拉达克经过空喀山口可以进入我国阿克塞钦地区。向北,它可以通往新疆的和田;向南,可以通往西藏的阿里,历史上一直都是和田地区管辖的范围。

空喀山口也是扼守羌臣摩河谷的咽喉,遏制羌臣摩河谷的通道价值就是在保护阿克赛钦的安全。羌臣摩河谷全长有532公里,又有足够的宽度,是为中印边境西段两大适合机械化作战的地方,另外一处就是什约克河上游的德普桑平地。

若从河谷南下过马斯米克山口,则可以到达班公湖地区;而若东进,过章图山的空喀山口、野马滩便可直达219国道,一旦空喀山口有失,整个阿克赛钦都面临着危机,那么整个后藏和南疆将失去喀喇昆仑山脉的保护,腹地直接暴露在印度的眼皮底下,而且一旦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被突破,后果不堪设想。

朗久事件发生以后,1959年10月20号,在印边界西段,边防巡逻队3人在空喀山口以南、西隆格巴尔马河以东的我国境内巡逻,发现两名印军和一平民非法进入边境,边防人员劝其退出,遭到拒绝以后解除了其武装,并将他们扣押。

21日,印军60多人企图翻越空喀山口继续深入羌臣摩河谷,被我巡逻边防战士发现,便以武装挑衅,我方巡逻队只有13人,并且开枪射击,我军被迫实施还击,击毙印军9人,击伤3人,副司令官辛格中尉等7人被俘,残余印军逃出国境,而我方也有一人牺牲。

这就是空喀山口事件。11月14日,驻空喀山口边防部队奉我国政府之命,将印军被俘人员、尸体及武器弹药交还印方,印方代表清点无误后在收据上签字领回。中方参战十三人,武清国一人牺牲。

毛主席从当时国际局势以及中国的发展战略考量,向印度提出“双方部队各后撤20公里,建立武装隔离带”的建议,但被尼赫鲁果断拒绝。毛泽东依然坚持解放军单方面后撤,并声明在边境20公里内不巡逻、不驻兵,避免了双方再次发生冲突。

印度政府借朗久、空喀山口两次事件,掀起反华浪潮,配合当时联合国在辩论“西藏问题”时对中国的诬蔑。同时揭开了印度反华的序幕,此后的几年间,印度不断地在中国领土建立侵略据点。

一共在西段边境建立了43个入侵据点,距离我军营地极近,期间,侵占中国领土4000平方公里。这些在东段越过“麦线”,侵入西藏山南地区的克节朗河谷,建立了入侵据点,企图改变“麦线”方向,侵略的野心可见一斑。

三、舆论以及国际局势

在冷战和中苏关系恶化的背景下,苏联发表了偏袒印度的声明。1959年9月10日,塔斯社声称中印边界事件是可悲的,随后与印度签署协议,赫鲁晓夫甚至公开表示:

“我不管谁进攻谁,反正印度人死得多,就是中国的不对。”

西方各国多数也支持印度。1959年丹麦各报均称“中国部队已侵入印度,并与印度发生了武装冲突”。国际局势总体而言于中国不利。

四、影响

朗久、空喀山口事件的爆发对中印两国都产生了重要的十分影响。

对印度而言,首先,印度开始转变对外战略,走上了亲美的道路,接受美国的军事援助,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合作,同时募、训练流亡印度的分裂分子,渗人中国西藏地区,开展颠覆和破坏活动,仍不放弃侵略中国的野心,实际上也是放弃不结盟立场。

同时,印度也意识到军队改革的重要性,一九五九年底朗久和空喀山口事件发生后,意识到边界问题可能发展为难于解决的争端,开始更有目的地扩充陆军。

对中国而言,开始审视与南亚国家的关系,及时调整南亚政策。中国此后开始和巴基斯坦合作,达成边界协定,同时发展壮大自身力量。

朗久空喀山口事件引发的国际反应,也对中缅边界谈判产生影响。中国从谈判伊始就提出许多让步的主张,为了减轻西方国家恶意宣传的影响,中国政府对缅甸答复极速回复,打破了谈判僵局,双方作出让步,签订条约,对于中国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来说是极有利的。

五:总结

边界是国家间最敏感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双方版图的消长、民众的情绪,还触及到一个国家的威信和尊严。任何时候主权都是不容践踏的。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有着极强向心力的民族,是一个即便身处绝境依然能够绝处逢生的民族。

长津湖战役中,面对极端恶劣的天气,战士们依然坚守阵地,宁愿冻成冰雕也不愿出声,这样的对手让麦克阿瑟等西方军事将领开始重新认识中国人。

麦克阿瑟深知,这样可怕的军队,即使是美军也难以战胜,更何况是印度军队。“印度竟然还试图去挑衅一头沉睡的雄狮,真的是不知死活。”印度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无异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非战”不代表不战,能用和平解决的问题就绝不永无用武力解决,任何觊觎他国土地的人必都将遭到驱逐!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M].1981

2、自卫反击战[M].2005

3、关培凤.1959年中印边界冲突对中缅边界谈判的影响.[J].2014-1-15

0 阅读:1

正观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