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到293万!医械被中国干成白菜价,英媒:对欧美构成威胁!

钟铭聊科学 2023-04-14 15:50:47

这名男孩叫雷扎伊,是伊朗的1名7岁小男孩,不幸的是身患“蝴蝶病”,只要轻轻触碰皮肤,就会脱皮,然后长出水泡和脓疮,发病时极其痛苦。唯一能减轻痛苦的方法,就是使用专业辅料包裹伤口。

雷扎伊所需的这种辅料需要从瑞典一家公司进口,过去很容易得到,但现在伊朗正被美国制裁。他们无法从瑞典购买专业辅料。

“美国官员能不能站在我们的角度想想,哪怕就一秒钟:如果是他们的子女或亲友正在为这种病遭罪,该怎么办?”

伊朗人的哭诉无法引起美国的同情,他们对伊朗的制裁仍在加码,越来越多的药物受到制裁,伊朗人根本没有办法。

为什么要说伊朗的小男孩呢?因为之前我国医疗也面临被国外卡脖子的情况,那时候如果我们被美国制裁,伊朗小男孩的命运很可能出现在我们身上。

202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杨杰孚表示:三甲医院的高端设备,90%都是进口欧美。

其中80%的CT机、90%的超声波仪器、85%的检验仪器、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心血管领域90%或90%以上都是进口产品。

中科院的何祚庥也在一次访谈中痛心疾首的说:95%的大型医疗设备都要靠进口,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

为14亿国人提供健康服务的医疗设备,几乎都被GE、飞利浦和西门子(俗称GPS)垄断。

高端设备严重依赖进口,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会让我们受制于人!

2018年,北大核磁共振中心的一台机器出了故障,按理说只要找到厂家布鲁克来维修就可以了,但对方却不管能不能修好,只扔来一句话:

“先付23万元人工费再说!”

类似的事情已经出现过很多次,过去只能忍气吞声,但这一次布鲁克的傲慢终于引起了北大强烈不满。

一气之下发布《关于终止与布鲁克中国区业务往来的声明》,宣布将终止部分合作!文章发表之后,迅速在业内传播,众多苦“布鲁克”久矣的教授、专家们纷纷声援,并大诉苦水。

“说实话我都不敢报维修,一方面爱搭不理,另一方面贵的要命,碰到几次小问题,都是我自己修的”“我们950MHz谱仪用的机油,布鲁克给我们的报价,2L装的油是4296元。我们自己买的是价格是480。装油的桶都一样,就是换上了布鲁克的标识,价格翻了几乎十倍!”“布鲁克有一位售后工程师,居然是一位被我赶走的联合培养硕士学生,对核磁一窍不通。真是要命。”

声讨的专家教授虽多,然而却没有什么用,因为当时我国对高端3.0T磁共振设备100%进口,并且严重依赖从德国布鲁克公司进口!

核磁共振设备的场强,是决定性能的重要指标,场强越高分辨率越高。

按照场强的高低,核磁共振设备又分为:0.2T、1T、1.5T、3.0T,现在还有了5.0T、7.0T。当时国内只能生产低端核磁共振,高端磁共振全部需要进口,被国外卡脖子。

受制于人的代价就是国外想涨价就涨价,售后服务形同虚设,你却拿它没什么办法!

难道中国只能受制于人?

高端医疗设备:中国真的输给世界了吗?

高端医疗设备,大多都发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以核磁共振为例。

1977年7月3日,美国纽约大学的雷蒙德·达马迪安教授团队,利用自制的医用核磁共振设备,得到了第一张人体磁共振图像,这也标志着MRI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开始,这一天也被医学界认为是医学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生日”。

1980年,世界上第一套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原型机,诞生在Fonar公司,1984年MRI(磁共振成像)开始进入商业化市场。

我国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起步较晚,1982年开始,原国家科委组织的MRI技术开发研究课题,1986年,由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出资、立项,委托中国科学院牵头,与美国MRI电子部件生产厂家Analogic公司合作,成立了中美合资公司:安科公司。

国家下达的自主研发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重任,就落在了安科公司身上。

研发国产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堪比是医疗界的“两弹一星”,难度非常大,除了美国ANALOGIC公司以资入股的几台MRI电子部件外,研发设备一无所有。

困难没有难倒中国人,专家将MRI项目分为磁体、物理、射频、软件、硬件等子系统,这也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关键所在,分解了子系统之后,就成立了一个个攻关小组。

80年代,我国的工业基础还非常薄弱,MRI对技术的要求又非常高,尤其是磁体精度要求更是高到当时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加工,没有办法,工程师们只能自己去工厂,和工人师傅们一块块的打磨,历经几个月才加工出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5月15日,安科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台磁共振成像系统,场强为0.15T的永磁型MRI――ASP-015样机。

又花了1年半的时间,进行系统改进、生产准备和临床试验,终于在1989年12月通过了国家科委主持的鉴定,中国第一台磁共振成像系统正式在安科诞生。

这一系统也被评为当年中国10大科技成就之一,中国成为了继美国、德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MRI研发生产能力的国家。

国产MRI出现后,带给我们什么改变呢?

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过去国外公司看我们没有,就以高价卖给我们,想讨价还价根本不可能;国产MRI一出现,国外躺着赚钱的日子就过去了,同类产品纷纷降价一半以上,极大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除了磁共振成像系统之外,其他设备也在逐渐国产化,甚至有些走向了世界前列。按照中国人的性格,只要能打破封锁,接下来就是不断改进、升级,最终将外国品牌赶出国门。

然而故事的走向并不是这样,国产医疗设备并没有输给技术,而是输给了商业竞争,而且是不公平的竞争。

“八大诉状”

2003年7月13日下午,在抗非典工作座谈会上,20多家国内医疗医疗企业集体诉苦,讨论的内容逐渐偏离原定主题,而是声讨跨国医疗公司巨头们,细数了跨国公司的八宗罪,写成“八大诉状”上书发改委。

“八大诉状”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了,国产医疗设备是如何节节败退?国外医疗设备又是如何凭借“超国民待遇”一步步蚕食国产市场?最终让我国高端设备采购额落入群狼之口。

当时我国为了支持科学研究,规定“被用作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的进口医疗器械产品,可免征6%进口关税和17%增值税,假如1套1.5T超导磁共振进口价为150万美元,就可以节省35万美元的税。

国家的初衷是好的,却被有心人钻了空子,许多医院和经营性机构纷纷打着“科研和教学“的旗号,进口医疗设备,而不愿意买国货。

为啥呢?

因为国货没有税收减免政策,国货虽然是中国品牌,但是许多零部件都依赖进口,进口零部件需要缴纳高额进口关税,导致国货丧失价格优势。

医疗机构对国内外医疗设备的收费标准也不同,当年浙江的卫生部门实行的收费标准是进口呼吸机每小时收费至少是国货的1倍;

进口麻醉机的收费,有的是2-3倍,国产收费是80元,进口设备可能是150-300元。

由于使用国外仪器所收取的费用是同类型国产仪器的1.5-2倍,而收费标准是国内的2-3倍,很明显医院就更不愿买国产设备。

购买进口大型医疗设备,还可以使用国外政府提供的低息长期贷款,而且买方当地财政又给予贷款担保;而这一切国内产品都无法享受。

某些植入、介入医疗器械在国外被列为二类产品,不需要临床试验就可以获得欧美的上市许可,来到中国后,根据我国政策也不需要再进行临床试验,节约了大量时间和成本。

然而我国的同类产品却会被定为成三类产品,需要多花2-3年时间做临床试验,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损失。

这些还都是看得见的“歧视”,在看不见的方面,跨国医疗巨头们暗戳戳搞的小动作也不少。

资本雄厚的跨国医疗巨头们,会赞助国内外学术会议,企业赞助之后,就可以在医疗会议上打广告,甚至可以直接接触到当地有关部门的领导或者医院院长,参与学术会议的数万名医生也会了解到这款产品,后续采购中更可能引进这款产品。

除了赞助会议,他们还赞助有影响力的医生,一些药企手中都有一批VIP名单,能享受药企VIP服务的往往都是医院院长,业务院长,科主任等,他们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当他们要去参加会议的时候,跨国医疗巨头们都会积极联络他们,为他们提供服务。

跨国医疗巨头们提供服务,并不是无偿的,他们希望专家能用自家产品做研究,多推广自家产品。

我国在培养医生的时候,也支持大量年轻医生前往欧美发达国家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用到的也是国外产品,长此以往他们就习惯使用国外产品,即便国内产品做的并不差,也没有机会。

而且医生们发表论文时,用国产器械做数据,难以获得国际性期刊的认可。至于医院收受回扣,部分医生贪污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可以说那段时间是国产医疗器械的至暗时刻!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产产品备受歧视,医院在招标的时候也会故意卡条件,做到精准招标;还有一些企业明目张胆的歧视国货,直接在招标时写着必须进口产品。

本来国货和进口货就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原本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有用户使用,国货厂家就可以不断对产品迭代升级,最终缩小与国际差距。但是国内用户不使用国货,导致企业没有足够的利润,研发费用也会缩小,甚至停止研发;而国外产品卖的火爆,就有更多的钱投入研发和市场影响,产生赢家通吃的局面,这样下去国货和进口货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直到国内企业无法撑住,大批倒下或者被跨国公司收购。

当跨国公司完全垄断中国市场后,他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涨价,降低售后服务等,更严重的是一旦美国在医疗行业制裁我国,14亿国人的生命将无法得到保障!

多么可怕,我们必须要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国货:并不差!

跨国巨头们把中国看作是最大的市场,这不仅仅是我们拥有14亿人口,还是因为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高端医疗设备远远没有达到饱和,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跨国巨头们卯足了劲想要独吞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但我国不能坐以待毙!

抢回医院高端医疗设备的市场份额,不能只靠商业公司努力,还要靠政策!

过去三甲医院的医生一听是国内器械,听都不听就拒绝,根本不给国产产品一次机会,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国家出手了!

2014年,国家卫计委发布公告,启动了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遴选;2015年第一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目录公布,从57家企业申报的218个产品中,遴选出27家企业的95个产品,同时又启动了第二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的遴选。

遴选优秀的国货产品目录,就是为推广国货做准备。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要重点推出三甲医院使用国产医疗设备。

2016年,国家对国产医疗设备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直接规定:国产药品和医疗器械能够满足要求的,政府采购项目原则上须采购国产产品。

文件出台之后,各地积极响应,如今很多医院在招标的时候还会明确写出:不考虑进口产品,情况完全反过来了。

医保上也对国产和进口有了区分,以血管支架为例,规定患者用进口支架不报销,用国产的人越来越多。其实国产医械很多已经不输给国外,只是很多人对国货有偏见,认为进口的就是好的。

与此同时,我国还对国产医疗企业企业提供税收和贷款政策支持,全力提升国产器械内驱力。

不仅如此,我国这些年全力反腐,也让藏匿于医疗团队中的蛀虫无处藏身,净化了医疗团队的队伍,市场采购变得更加清晰透明。

有了政策和市场的支持,国产医疗企业们的信心们也大增,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新产品,而且还不断有新的厂家成立,生产国产医疗设备。

2011年,联影医疗成立,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同完成“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

现如今,国产3.0T核磁共振设备已经进入三甲医院,其中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都已经实现自主研发。

虽然现在医院还有90%的设备都是国外医械,但随着这些设备老化与淘汰,国产医疗设备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这是个长期过程,不过我们有的就是耐心。

国产医疗设备的出现,也让国外同类产品价格暴跌,邓州市妇幼保健院在2020年从跨国企业GE采购了1.5T核磁共振,1台价格就达到了1153万元。

1153万元还不算最贵的,大象新闻报道称:之前购置1台核磁共振仪就要花费3000万元。

而在2021年福建省实行集中采购,中标的是国产企业。虽然集中采购的价格会比医院单独采购的价格更便宜,但谁也没想到降价力度能如此之大,1台1.5T核磁共振只需要293万元,这是1.5T核磁共振价格首次跌破300万元。

国产品牌的崛起,以及集中采购让人们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了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也让我们避免了被国外产品卡脖子的困境。

只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这个现象,英国媒体《金融时报》就表示:跨国企业在中国医械市场节节败退,对美欧的先进制造业优势构成了威胁。

不过他们也只能说说而已,因为我国所做的一切都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范围之内。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仍旧有一部分医疗设备和国外设备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但是国产医疗设备已经走出那段至暗时刻,未来14亿中国人再走进医院,使用的都将会是国产医械设备,我们永远也不会陷入伊朗那样的困境!

2 阅读:565
评论列表
  • 2023-04-15 10:09

    希望国产的高精度,高准度能超越国外,我们这四线城市用的都是德国的CT机器

  • 2023-04-15 14:57

    盯医院、盯医生

  • 2023-04-14 19:09

    加油中国,让百姓幸福受惠。

  • 2023-04-15 12:53

    吹牛逼挺厉害的,要是真有你说的那么牛逼,一个感冒也用不着花几千块才能走出医院大门了

  • 2023-04-14 20:20

    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水平。

钟铭聊科学

简介:一本不正经的文案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