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谈中美关系:美国真正危险的是,他已经落入“中国陷阱”

猫爷进渔场 2024-10-17 10:45:0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当下的中美关系愈发紧张,许多人开始担忧两国是否会最终走向冲突。

美国的知名学者,也是美国国务院前政策顾问白洁曦曾经在《外交事务》杂志中发表了一篇文章,也谈及了这个问题。

她在文章中表示,尽管中美的竞争日益加剧,但两国并未到非要一战的地步。

她指出,真正危险的是,美国出于对中国崛起的恐惧,正在陷入一个“中国陷阱”。

这种“零和竞争”的逻辑不仅让中美之间的对抗不断升级,还可能削弱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

日益崛起的中国和不甘心的霸主

近年来,中国的崛起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改变了全球格局。

数十年的高速增长使得中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中心。

如今,全球都能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力量。

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多个领域接近甚至超越了西方国家。

例如,中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广泛、最先进的高铁网络,还在航天、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技术领域快速追赶,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然领先。

中国的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其全球竞争力的核心。

过去,西方曾对中国的创新能力持怀疑态度,认为中国只是一个“世界工厂”,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

然而,随着5G技术、电子商务、无人机、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这一认知正在被颠覆。

与此同时,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不仅在经济上深化与全球各国的合作,还在政治上构建新的多边关系网络。

这一倡议的核心是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帮助亚非拉等地区的国家实现经济发展,而中国则在此过程中赢得了这些国家的信任与支持。

与中国崛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作为全球霸主的地位正在经受严峻考验。

长期以来,美国依靠其经济实力和军事霸权,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

但近些年,美国内外形势急剧恶化,暴露了其内部问题的深层次根源。

比如,美国国内的政治极化现象愈演愈烈。共和党与民主党在几乎所有重大议题上陷入了长期对立,导致政策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

在国际层面上,由于美国实力的下降,西方国家开始意识到,过去那个主导全球事务的美国,正在失去其领导力和全球影响力。

美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同样令人担忧。

制造业空心化、贫富差距拉大、中产阶级的缩小,导致社会内部的紧张局势加剧。

尽管美国在高科技和金融领域仍然保持一定优势,但日益加剧的国内矛盾和全球供应链的变化使得其竞争力正在逐步削弱。

美国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战不仅未能成功遏制中国的崛起,反而导致美国自身的产业和企业受到影响。

许多美国企业依赖中国市场的出口和供应链,因此制裁和关税政策最终伤害的也是美国经济本身。

凡此种种,都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正在跌下“霸主”宝座的美国。

霸主的“报复”

美国作为全球霸主,在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美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并确保自己的全球主导地位不被撼动。

在经济层面,美国通过贸易战和制裁来打击中国的经济增长。

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针对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关税措施,直接提高了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成本。

这一做法不仅试图削弱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力,还希望通过增加关税压力,迫使中国在贸易协议中让步。

然而,这种贸易战的结果并没有如预期那般有效遏制中国,反而促使中国加速了供应链的多元化和技术自主化。

中国不仅寻找替代市场,还加强了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使得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美国同时加大了对中国企业的限制与制裁力度,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

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5G设备供应商,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打击对象。

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理由,禁止华为在美国市场的运营,并通过游说盟友,阻止其他国家使用华为的5G技术。

这一行动不仅是对华为的直接打压,更是对中国科技崛起的全方位封锁。

通过限制芯片出口、打击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等措施,美国试图切断中国科技企业获得关键技术和资金的渠道,以此削弱中国的创新能力。

在外交和军事层面,美国也在拉拢盟友,构建针对中国的国际联盟。

通过印太战略,美国强化了与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合作,试图围堵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美国还试图利用南海问题,通过频繁的所谓“航行自由行动”,挑战中国的主权。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也逐渐加大了对台的支持力度,进行军售、推动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等行为,明显意图通过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制造地区紧张局势。

与此同时,美国还通过舆论战和意识形态对抗,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反华”叙事。

美国不仅在国内媒体中大肆宣传“中国威胁论”,还通过国际舆论渠道,将中国描绘成全球秩序的破坏者和不遵守国际规则的国家。

美国的这一系列“报复”行动,其背后实际上是对自身霸主地位的焦虑。

冷战后,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习惯了全球领导的角色,主导着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秩序。

然而,中国的崛起打破了这一均衡,使得美国不得不面对一个与自己实力相近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的竞争者。这种力量的转移让美国感到不安,也促使其采取更激进的遏制政策。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报复”本身充满了风险。而这种风险,就是美国学者白洁曦所谓的“中国陷阱”。

“中国陷阱”

白洁曦所谓的“中国陷阱”,本质就在于,美国在遏制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反而在无形中削弱了自己的实力。

从表面上看,美国的对华政策看似是为了通过经济、科技、军事和外交等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

然而,白洁曦指出,这些手段非但没有有效遏制中国,反而让美国自己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贸易战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美国以为通过加征关税和对中国商品的限制,可以打击中国经济,迫使其作出让步。

然而,结果却是美国自身的制造业和农业遭受重创,消费者不得不面对更高的物价,而中国则迅速调整了供应链,寻找其他市场,甚至加快了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

原本期望中的胜利,变成了“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损招。

科技领域的打压同样反映了这一陷阱的存在。

美国通过对华为等中国科技巨头实施芯片禁令,试图切断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路径。

这一策略最初是希望通过限制核心技术的出口,遏制中国在5G和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突破。

然而,现实是,这一打压行动不仅未能阻止中国科技的进步,反而激发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决心。

中国加大了在半导体、自主操作系统等领域的投入,逐步摆脱对西方技术的依赖。

这不仅未能阻挡中国的创新步伐,反而加速了我们科技自立的进程。

而与此同时,美国企业,如高通、英特尔等,由于失去了中国这一庞大的市场,也面临着收入减少和技术停滞的风险。

在外交层面,美国的“围堵”策略也让它逐渐失去了国际合作的空间。

美国试图通过构建印太战略,联合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建立一个包围中国的国际联盟。

然而,这种单纯的对抗性外交策略,并没有得到所有国家的积极响应。

许多国家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尤其是欧洲国家,它们在经济上与中国的合作日益紧密,更倾向于保持战略自主。

相反,美国的强硬姿态使得它在国际舞台上愈发孤立,传统盟友对其外交政策的信心逐渐减弱,而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不断拓展自身的外交影响力,赢得了更多新兴市场国家的支持。

白洁曦认为,这种对抗背后的逻辑,是美国对自身霸权地位的不安全感所驱动。

美国曾经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无可争议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

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的优势逐渐被削弱,而这种变化让美国决策者陷入了一种恐慌状态。

他们担心中国的崛起意味着美国霸权的终结,进而采取了更多极端的措施,试图通过压制中国来维持现状。

然而,正是这种恐惧让美国失去了对局势的冷静分析,将自己推入了一个不断内耗的陷阱。

这个陷阱的核心在于,美国的零和思维阻碍了其自身的进步。

白洁曦指出,与其通过对抗和遏制来应对中国的崛起,美国更应该通过提升自身实力、增强国内团结和创新能力来应对全球变化。

然而,现实是,美国的政治精英和公众对中国的敌意日益高涨,国内的政策议程也越来越以打压中国为中心。

这种过度聚焦于中国的策略,使得美国在其他关键领域上的表现日渐乏力。

比如,美国忽视了国内的真正问题: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基础设施的老化、教育和创新投入的不足。

这些问题才是美国在全球竞争中逐渐落后的根源,而非中国的崛起本身。

可以说,美国正在通过对中国的过度反应,陷入一个自设的逻辑陷阱:越是试图通过外部压制来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越是加剧了自身的衰落。

因此,“中国陷阱”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中国主动设置了某种战略陷阱,而在于美国对中国的过度恐惧和误判。

通过不断加强对抗,美国不仅未能有效遏制中国,还反过来削弱了自己的全球领导力。

这种零和逻辑的危险在于,它让美国陷入了无休止的消耗战,最终失去了本应抓住的全球机遇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参考资料:

美媒:中美关系还没有恶化到必须一战!但美国已落入“中国陷阱”——元衡防务(军事学副教授)

0 阅读:1

猫爷进渔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