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汪南海眼,记载于《山海经》中,泉水曾数千年奔涌不息,90年代断流,而今逐步复流

南兮的人文游记 2024-09-27 23:34:50

再没有一汪清泉像难老泉一样,能如此牵动众人的心。

难老泉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千年祠堂—晋祠内,山西之所以称为“晋”,是因为晋水的存在,而晋水最主要的源头,就是难老泉。

“难老泉的名字取自《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光听这名字就感觉和“不老泉”一样年轻,实际上它已经在地球上存在很多年了,具体什么时候已无法考证,《山海经》有关于它的记载:“悬瓮之山,晋水出焉”。

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泉水终年恒温17度,奔流不息,清澈见底。这股清泉为晋祠增添了小桥流水的情趣,漫步其中颇有曲径通幽的意境。

难老泉不仅浇灌了整个晋祠,还世代浇灌着晋祠附近的千顷农田。因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水质优良,产出的晋祠大米是米中极品,被誉为皇室贡米。

然而奔涌了数千年的难老泉,曾在1993年枯竭断流,也就是今年才开始重新冒流,逐步复流中。

你好哇!我是南兮。很早的时候读过吴伯箫先生写的名篇《难老泉》,这次来到晋祠特意在难老泉旁静坐了好久。别看它就是一汪泉眼,却有很多相关的历史典故和千古名句,不夸张地说,难老泉也是山西的文脉所在。

(难老泉水三七分流)

难老泉泉眼的确切位置,在晋祠圣母殿的南侧,难老泉亦是“晋祠三绝”之一。北齐天佑年间(公元550-559年),人们在泉眼上盖了一座亭子,我们现在看到的实物建筑,是明朝嘉靖年间重建的,不过还是保留了北齐时期的风格。

亭内悬挂的难老牌匾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傅山先生所写,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神奇之笔”。

在难老泉往外流出最近的地方,有一位石僧,也不知他在这里站了多少年,头都被摸包浆了。

一般来到晋祠的朋友,肯定会去圣母殿,但其实晋祠里除了圣母娘娘,还有一位水母娘娘,她和难老泉息息相关。

从难老泉亭子往上走,在与圣母殿并排的位置,有一座两层建筑,叫水母楼,也叫梳妆楼,属于明朝时期的建筑,里边供奉的是晋祠的水神——水母娘娘。

传说在晋祠北边的金胜村,有一个叫柳春英的姑娘,嫁到了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当时晋祠一带都是没有水的,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一天只能够往返一次。

柳春英这姑娘勤劳善良,可偏偏有个恶婆婆,她婆婆每天都让她去挑水,为了给柳春英增加难度,婆婆每次都只要扁担前的那桶水,而且还因此为理由,不准柳春英中途换肩。面对婆婆的蓄意刁难,柳春英只能默默忍受。

有一天,柳春英在挑水途中遇到一位牵着马的老人向她讨要水喝,一人一马喝完了柳春英的水。柳春英心里有些为难,再回去挑一次水时间已来不及了,空着桶回去肯定要被婆婆辱骂。

老人见状拿出一根马鞭让她带回去,说把它放在水缸里水会自动满缸,但是切记不要把马鞭抽出来,否则将有大灾祸。

(晋祠水母楼一楼)

回去后姑娘将信将疑地把马鞭放进水缸,果然水立刻就满了,从此以后姑娘再也不用去挑水。

婆婆和小姑子很久没见到柳春英外出挑水,但水缸里的还水都是满的,感到很奇怪。有一天婆婆破天荒地允许柳春英回娘家,这天小姑子发现了缸里的水缸,直接伸手就把马鞭捞出来了,此时水从缸里大量喷出,怎么也止不住。

小姑子慌忙回去叫柳春英,当时她正在娘家梳头呢,一听说出事了就赶紧往家跑。最后她直接坐到水缸上,水慢慢变小从她身上流出,这便是“难老泉”。

从此晋祠有了水,柳春英也原地坐化成仙,被奉为水母娘娘。眼前的这尊铜像正是依照这一传说塑造的。

2006年,晋祠水母娘娘的传说被列入山西省省级非遗。

上世纪60年代开始,晋祠的泉水被大量用于工业生产,1972年晋祠三泉中的善利泉、鱼沼泉干涸。

后因过度开采地下水,1993年4月30日,难老泉断流。山西日报还发了消息——《难老泉老了》,短短一行字让多少人触目伤心。

没有了泉水,晋祠的灵气少了一大半。周边的水稻没了晋祠泉水的灌溉,大部分稻田改种了玉米,少量的稻田用自来水灌溉,但滋味远不及从前。

最近几年,晋祠的泉水有复流的趋势,尤其是在今年,晋祠附近一带多处农田里出现“冒泉”,晋祠里的泉水也在阶段性复流,水流逐步变大,期待晋祠泉水彻底复流,重现往日碧波。

0 阅读:0

南兮的人文游记

简介:少时读书,而今行路,以书带路,圆少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