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大胜之威,索取香港治权?香港回归背后的中英博弈秘史

德闲说历史故事 2024-10-23 01:16:4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英国远征军曾以寥寥万余兵马,逼得清政府割地赔款。而150年后,中国终于以坚定的信念收回了这片土地,从谈判桌到立法会,从外交辞令到象征性的一秒,香港回归的每一步,都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较量。

中英谈判的缘起: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

事情得从头说起。话说那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拍板定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是啥?这意思就是说,我们祖国可以允许你香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而内地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咱们可以不管你,但香港必须是中国的,。

这一招叫啥?叫“化敌为友,各取所长”,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要在保留香港既有的资本优势基础上,带动整个国家的复兴。这可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中华民族在经历了百年屈辱后迎来的重大创新与尝试。

于是,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走上了邓小平的会客室。撒切尔夫人那双带有坚毅和傲慢的眼神并没有吓到小平同志,反倒是让她自己感受到了中国的坚定态度。小平同志开宗明义:“主权问题是不能讨论的,1997年,中国必须收回香港。”

在这个立场之下,中英双方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这份声明写明了香港将于1997年回归中国,并且保证香港在回归后的50年内维持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听起来,一切似乎顺顺利利,但事情可没那么简单。接下来的岁月中,中英之间关于香港的未来制度安排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惊心动魄的博弈。

时间来到1989年, 英方突然变卦,开始对1984年签署的联合声明有些反悔之意。先是英国外相杰弗里·豪在1989年单方面来信,提出推迟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会议,说白了,就是英国开始对当初的承诺不那么上心了。

豪外相还煞有介事地质疑:香港回归后,中国的军队还得在香港驻扎吗?这话可让中方听得火冒三丈,怎么着,签好的协议还能反悔不成?这分明是想借势翻案。

果然,英国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英方更是提出了修改基本法颁布时间、推迟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会议等一系列要求。

中方对此的态度则是“据理力争,寸步不让”。撒切尔首相还派出了她的外交顾问柯利达秘密访华,带来了她给中国领导人的信函,希望能够改善双边关系,但与此同时,英国的态度也愈发明确,他们想通过提高立法局的选举比例,来确保自己的利益。

中方对此冷静应对,提出可以在细节上协商,但大原则绝不动摇。

政制改革的冲突

事情本该慢慢走向平稳,然而1992年,新的港督彭定康却掀起了更大的风波。

彭定康上任后,急不可耐地推出了一项所谓的“政制改革方案”,其中的内容与联合声明和基本法的原则大相径庭,被中方称为“三违反”:违反联合声明,违反基本法衔接,违反中英双方的协议和谅解。

这一方案表面上是为了“加强香港民主”,实际上却是要通过改变立法局的选举方式来削弱行政主导体制,增加立法机构的权力,从而把香港变成一个“独立实体”,长期维护英国的利益。

面对彭定康的这一套动作,中方的态度非常明确——不可能接受。1993年,双方在北京展开了长达半年的17轮谈判。这17轮谈判可谓是剑拔弩张,双方唇枪舌剑,特别是在涉及到“直通车”问题的时候,几乎是针锋相对。

“直通车”是个啥?简单说,就是香港立法机构的成员能否在1997年回归后直接过渡成为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构成员。

中方认为,香港的过渡必须平稳,“直通车”是一个好办法,但前提是这些人得“愿意效忠特区,拥护基本法”。而英方则想通过立法局选举中的一些安排,继续掌控权力。

谈到这里,有些英国人坐不住了,直接在谈判桌上提出了一些让步条件,比如在选举中给某些势力开绿灯等等。

钱其琛在回忆中提到,这些所谓的“条件”,其实就是想搞政治干涉,把事情搞得复杂化。然而,中方对“直通车”的态度非常明确,不符合标准的,不可能继续当选。

“直通车”与“另起炉灶”:关键时刻的坚定抉择

1993年11月,谈判破裂,英方宣布单方面中止谈判,中英之间的合作陷入了最低谷。

既然英国的方案“三违反”,中方也不再对所谓的“直通车”抱有任何幻想,决定“另起炉灶”。这意味着,香港的过渡政制将由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方案,从根本上确保香港回归的政治安排不受外部势力干扰。

这一决定是有力的回击。1994年,香港基本法顺利颁布,回归的政治安排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

尽管彭定康的改革方案在立法局通过,但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对抗措施,宣布回归后的立法架构将不受英方的干扰和控制,特别行政区的筹委会也成立了专门的临时立法机构,确保政权交接时法律制度的连续性。

英方希望通过这些手段继续影响香港的政治未来,但他们没料到,中国方面的态度如此坚决,准备如此充分。

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一秒钟的胜利

1997年7月1日,这个时刻终于来了。那是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象征性的《义勇军进行曲》在香港会展中心雄壮奏响,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在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升起。这一刻,意味着香港正式进入“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新时代。

在这背后,还有一场关于“1秒”的争执。按照计划,中英双方约定在7月1日零时进行政权交接,但英方提出在国旗升起前进行“音乐过渡”,希望能用一两秒来象征英方的“余威”。

中国外交官据理力争,“已经等了150多年,这1秒都不能再多等!”最终,英方同意在6月30日23时59分59秒降下英国国旗,这象征着中国在这场漫长的较量中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香港回归的整个过程,不仅是一场外交博弈,更是一次民族尊严的捍卫。中英之间的交锋,表面上是关于选举安排、立法机构权力的争论,实际上是关于主权、制度安排与国家尊严的较量。

从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的会晤,到彭定康的“三违反”政改,再到最后政权交接的象征性“1秒之争”,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斗智斗勇。

邓公提出的“一国两制”不仅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还为人类政治制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一个国家内,保持两种不同的制度,这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事实证明,“一国两制”不仅是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更是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

中英之间关于香港的这场较量已经尘埃落定,但它给我们的启示仍然深远。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步,是中国走向强大、在国际舞台上重塑地位的标志性事件。而这背后,是无数外交家的智慧和努力,是民族意志的坚定与不屈。

150年的等待,换来了香港的回归,这不仅仅是一片土地的归属,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对过去屈辱历史的告别。正如钱其琛在回忆录中写到的那样,“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感到的是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想到的是祖国领土被外国占领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与智慧,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也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实现的。

参考资料:

香港回归——“一国两制”从伟大构想到生动现实(辉煌历程) 人民网 2021年03月30日

0 阅读:0

德闲说历史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