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土的东罗马金币

凝旋谈历史 2023-09-21 06:20:10

东罗马帝国,也被称为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年东西罗马分治后成立。其国力兴盛时期版图西达意大利半岛,东至小亚细亚和叙利亚,与波斯萨珊王朝接壤。东罗马一直与我国交往频繁,在我国史书上很早就有关于罗马帝国的记载,称其为“大秦”、“拂菻”。如《后汉书》记:“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注:《后汉书·列传第七十八》)《旧唐书》中也曾记载:“拂菻国,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东南与波斯接,地方万余里,……”。(注:《旧唐书·列传第一四八》)

在公元前二世纪末,汉武帝派张骞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后,古代中国精美的丝织品,沿着这条漫漫丝路,源源不断的运至波斯帝国、欧亚大陆,向西一直销售到罗马帝国。同时,各国的商人也来往于这条路线,大量的货物和货币周转于各国之间,西方的货币和商品如西方的香料、金银器、玻璃器等也不断输入中国。这条“丝绸之路”历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朝而经久不衰,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在我国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就是当时贸易繁荣的明证。

    一、发现概况及出土地点

从目前已发表的各种资料来看,在我国发现的有明确出土地点的东罗马金币共有29枚,大多是直径约2厘米,重约4克的“索里得”金币,部分有剪边痕迹。在这29枚金币中还包括仿东罗马金币7枚,它们的重量要明显轻于真币,做工较为粗糙,在西安东郊出土的仿制品甚至出现正反面图案相同的情况(注:张全民、王自力:《西安东郊清理的两座唐墓》,《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5期。)。

1915年斯坦因发现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的3枚仿东罗马金币是在我国较早发现的金币之一(注:转引自新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分期研究》,《考古学集刊》1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后来,又陆续在陕西咸阳、西安;河北磁县、赞皇;宁夏固原;青海乌兰、都兰等地先后发现了不同时期的东罗马金币(图一)。从发现地点看,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这些地点大多处于“丝绸之路”所经过的道路上,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贸易影响的深远。

图一 我国出土东罗马金币地点示意图

我国各地出土东罗马金币的时间、具体地点、数量、金币年代等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表一)得到了解。

  表一 我国东罗马金币出土时间、地点、数量表

序号 出土时间 出土地点            数量   金币年代1  1915年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     3枚   查士丁尼一世仿制品2  1953年  陕西咸阳底张湾独狐罗隋墓⑤   1枚   查士丁二世(565—578年)3  1956年  陕西西安土门村唐墓⑥      1枚   希拉克略仿制品4  1959年  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隋墓⑦ 1枚   利奥一世(457—474年)5  1970年  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⑧  1枚   希拉克略(610—641年)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M92⑨  1枚   东罗马金币仿制品6  1973年        M138              1枚   查斯丁尼一世(527—565年)7  1973年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M191⑩  1枚   东罗马金币仿制品                       1枚   狄奥多西斯二世(408—450年)8  1976年  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11)                       2枚   查士丁一世和查士丁尼一世共治时期(527年)                       1枚   阿纳斯塔休斯一世(491—518年)9  1979年  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12)                       1枚   查士丁一世(518—527年)10  1985年  宁夏固原唐史道德墓M1(13)   1枚   不详11  1988年  陕西西安唐贺若氏墓(14)    1枚   查士丁二世(565—578年)12  1989年  陕西西安东郊唐墓(15)     1枚   东罗马金币仿制品13  1989年  甘肃天水采集(16)       1枚   福卡斯(602—610)14  1992年  辽宁朝阳双塔区唐墓(17)    1枚   希拉克略(610—641)                            利奥一世(457—474)15  1996年  宁夏固原西郊大堡村田弘墓(18) 5枚                            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16  1997年  甘肃天水采集(19)       1枚   不详17  1998年  甘肃陇西县采集(20)      1枚   狄奥多西斯二世(408—450年)18  2000年  青海乌兰大南湾遗址(21)    1枚   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19  2002年  青海都兰香日德吐谷浑墓葬(22) 1枚   狄奥多西斯二世(408—450年)

参考:(注:夏鼐:《咸阳底张湾隋墓出土的东罗马金币》,《考古学报》1959年第3 期。)(注:夏鼐:《西安土门村唐墓出土的拜占庭式金币》,《考古》1961年第8期。)(注: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呼和浩特市附近出土的外国金银币》,《考古》1975年第3期。)

(注:陕西省博物馆:《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唐代窖藏文物》,《文物》1972年第1期。)(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墓群清理简报》,《文物》1972年第1期。)(注:中国历史博物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天山·古道·东西风—新疆丝绸之路文物特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二、金币的类型与特征

在我国出土的拜占庭金币共有不同时期的九种类型。目前发现最早的是狄奥多西斯二世时期的金币,最晚的则为希拉克略时期,时间跨度约二百余年。金币均由正面图案、反面图案和正反面的铭文构成,在不同时期内其图案与铭文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狄奥多西斯二世时期(TheodosiusⅡ408—450)。正面为皇帝半身像, 头部略偏带盔并饰有翎羽,脑后有两条飘起的绦带。身披战甲,右手持标枪扛于右肩上,枪尖露于左耳上侧。左手似持盾护左肩。冠带及盔甲均用联珠纹来勾画。铭文依顺时针方向分布,被头部翎羽分为两部分,依次为DNTHEODOSIVSPPAVG;背面为站立的侧身带翼女神,似站在一平板上,右手持一长柄十字架,左手自然下垂,衣服微微飘起盖于左手之上。周边铭文似为VOYXXMVLTXXX。底部铭文为CONOB(图二,1)。

图二 各个时期金币图像

1.狄奥多西斯二世(河北赞皇李希宗墓)2.利奥一世(内蒙古土默特左旗)3.阿纳斯塔休斯一世(河北磁县茹茹公主墓)4.查士丁一世(河北磁县茹茹公主墓)5.查士丁一世与查士丁尼一世共治时期(河北赞皇李希宗墓)6.查士丁尼一世(青海乌兰J1)7.查士丁二世(陕西咸阳隋墓)8.福卡斯(甘肃天水)9.希拉克略(辽宁朝阳唐墓)

利奥一世(LeoⅠ457—474)。正面为皇帝侧半身像,头戴冠,扎绦带并飘于脑后,身披战甲,右手持标枪扛于右肩上,枪尖露于左耳上侧。绦带及战甲用联珠纹来表示,正面铭文为DNLEOPERPETAV;背面为站立的侧身带翼女神,似站在一平板上,右手持一长柄十字架,左手自然下垂,衣服微微飘起盖于左手之上。周边铭文依次为VICTORIAAV,底部铭文为CONOB(图二,2)。

阿纳斯塔休斯一世(AnastasiusⅠ491—518)。正面为皇帝半身像,头部带冠并插有翎羽,脑后飘有两条略卷的绦带。身披战甲,右手持标枪扛于右肩上,枪尖露于左耳上侧。枪形细长比较像箭,左手似持弓,冠带及盔甲均用联珠纹来表示。铭文依顺时针方向分布,被头部翎羽分为两部分,依次为DNANASTASIVSPPAVC;背面为站立的侧身带翼女神,似站在一平板上,右手持一长柄十字架,十字架上有一“×”,左手自然下垂,衣服微微飘起盖于左手之上,身体左侧有一八角芒星。周边铭文似为VICTORIAAVCCCA,底部铭文为CONOB(图二,3)。

查士丁一世(JustinⅠ518—527)正面为皇帝半身像,头略偏,头部带冠并饰有翎羽,脑后有两条飘起的飘带。身披战甲,右手持标枪扛于右肩上,枪尖露于左耳上侧。  左手似持盾护左肩。  冠带及盔甲均用联珠纹来勾画。  铭文为DNIVSTINVSPPAVI(?)。背面为正面站立的带翼神像,站在一平板上, 右手持一长柄十字架,左手托一立有十字架的圆球, 左手下有一八角芒星。 周边铭文似为VICTORIAAVCCCIA,底部铭文为CONOB(图二,4)。

查士丁一世与查士丁尼一世共治(527)。正面两帝并坐于王座之上,头部均带王冠并被光所环绕,两帝头部之间有一十字架,左手环抱一球体,右手微抬贴于胸前。周边铭文为DNIVSTINETIVSTINANVSPPAVC。背面为一正面站立的带翼神像,头部有背光,右手持长柄十字架,左手持一圆球,球上有十字架。 周边铭文依次为VICTORIAAVCCCI。正背两面的底部均有铭文CONOB(图二,5)。

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Ⅰ527—565),正面为皇帝半身像,头部带冠并插有翎羽,皇冠两侧的珠饰垂于耳部。身披战甲,冠带及盔甲均用联珠纹来表示,胸前用波纹表示衣服的褶皱。右手持一立有十字架的圆球,铭文依顺时针方向分布,被头部翎羽分为两部分,依次为DNIVSTINIANVSPPAVC;背面为正面站立的带翼神像,站在一平板上,右手持一长柄十字架,左手托一立有十字架的圆球,左手下有一八角芒星。周边铭文似为VICTORIAACCC,底部铭文为CONOB(图二,6)。

查士丁二世(JustinⅡ565—578)。正面为皇帝半身像,头部带冠并插有翎羽,皇冠两侧珠饰垂于耳部。身披交领战甲,冠带及盔甲均用联珠纹来表示,右手持一圆球, 球上站立背有翅膀、 手捧桂冠的女神像, 铭文依顺时针方向依次为DNIVSTINVSPPAVI(?);背面为一头部戴冠和披衫的女神,坐于一宝座上,脸部微侧,右手持枪,左手托一立有十字架的圆球。周边铭文为VICTORIAAVCCCC,底部铭文为CONOB(图二,7)。

福卡斯(Hpocas602—610)。正面为皇帝半身像,头戴王冠,脸型瘦削, 络腮胡子,身着战甲,披长衫。左手持一十字架。周边铭文为DNHPOCASPERPAVC。背面为一站立带翼女神像,线条简练,右手持一长柄十字架,左手托一立有十字架的圆球,周边铭文为VICTORIAAVCCCI(?),底部铭文为CONOB(图二,8)。

希拉克略(Heraclius 610—641)。正面为一大一小两个人的正面半身像,长者居左,幼者居右。长者留八字胡,须发浓密。幼者面目清秀,无须。两人均头戴王冠,身披甲袍。两人头部中间有一小十字架。正面有铭文,但不很清楚。背面中央为一四级的底座,底座上有末端呈丁字形的十字架。背部铭文为VICTORIAAVCCIE,底部铭文为CONOB(图二,9)。纵观我国出土的东罗马金币,虽数量与种类并不多,但我们仍可以通过这些小小的钱币了解它的一些特征及变化。

金币正面的皇帝图像,在狄奥多西斯二世时期至查士丁一世时期常常是肩扛标枪,手举盾牌的皇帝正面戎装半身像,将皇帝的威严与权力表现无遗;

公元527年,是查士丁一世与查士丁尼一世舅甥共治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铸币也表现的与众不同,图案中两位皇帝头部被交环笼罩,并排坐于王座之上,体现出一种神圣、平等与和谐;

从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到希拉克略统治时期,图案中皇帝的服饰已逐渐由戎装变为文服,这一阶段最明显的变化是在图案中增加了立有十字架的圆球,是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体现。背面图案在狄奥多西斯二世时期至阿纳斯塔休斯一世时期是一个手握长十字架或权杖的侧身站立的带翼女神;查士丁一世至福卡斯统治这一阶段中,带翼女神逐渐转变为正面站立,右手所持物与以前相同,而左手常常托一个立有十字架的球体;

希拉克略时期的金币背面则与以往大有不同,图案为一个由四级台阶组成的圣坛,圣坛上立有末端呈丁字形的十字架。关于金币背面的女神,也有一些不同说法,一种意见认为她是罗马城的城徽;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她应该是胜利女神像。通过其正面图案以及反面的铭文来考虑其象征意义,无疑她应该是胜利女神的代表。

铭文也是钱币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发现的东罗马金币中,由于铸造或者磨损的原因,给识别铭文字母带来一定困难。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钱币,我们可观察出在古罗马,字母“J”常常用“I”来表示,“U ”常常被写为“V”,比如Justin被写为Ivstin。金币上的字母“C”和“G”则不是很好区分,陈志强先生认为在古代罗马没有字母“G”,因而金币中出现的似“G”字母实际应该是字母“C”。在内容上,正面铭文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DN+皇帝名称”。DN应为拉丁语Dominus Noster的缩写,其意为“我们的君主”(our ruler);

另一部分铭文为PPAVI(?)或PPAVC。有时也被写作PERPAVC,PP或PERP是PERPETUUS缩写,意为“万岁”(注:陈志强:《拜占庭学研究》,第333页,人民出版社,2001年。);德国Vicnna大学著名的罗马一拜占庭钱币研究专家Hahn教授则认为其是Pius Priceps的缩写,意思为“虔诚的、至高无上的”(注:陈志强:《拜占庭学研究》,第333页,人民出版社,2001年。) ;AVG则是Augustus的缩写,可译为“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是古代罗马一个比皇帝更光荣的称号,后来成为了西方帝王的一种头衔,含有“神圣”、“至尊”之意。正面铭文整个连起来的意思就是“我们的君王××虔诚的至高无上的奥古斯都”。狄奥多西斯二世和利奥一世时期的金币背面铭文不同于其它类型,狄奥多西斯二世背面铭文为“VOTXXMVLTXXX”含义为“宣誓典礼二十年增加到三十年”;

公元498年,阿纳斯塔休斯一世进行币制改革后,在钱币的重量、图案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金币的背面铭文在这时也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钱币背面铭文中出现连续的CCC三个字母就始于阿纳斯塔休斯一世时期,并且这种形式被以后的皇帝沿用。改革后的金币背面铭文一般由VICTORIAAVCCC等字母组成,其中VICTORIA为“胜利”之意,AV是Augustus的缩写,C是co-regent的缩写,代表“摄政者”,C的数量代表着摄政者的数量。陈志强先生认为三个C分别代表皇帝、皇后和先帝(注:陈志强:《拜占庭学研究》,第333页,人民出版社,2001年。)。

在最后一个C后有时还会有一个字母, 这个字母代表着在君士坦丁堡造这枚金币的工场。金币正面底部铭文一般为CONOB,CO是Constantinopel缩写,意为“君士坦丁堡”,OB是Obryzum的缩写,具有“足赤”的涵义(注:Hahn,2002:Moneta Imperii Byzantini,7F,Vol.1,Austria Academy of Sciences.),整个铭文含义为“君士坦丁堡的足金”,用来说明造金币所用黄金的品相。

    三、关于金币的功能

虽说《隋书·食货志》中曾提到“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似乎说明当时西域诸国的金钱可以在中国一些郡县流通,但与出土波斯萨珊王朝银币3000余枚的这个数字相比来说,东罗马帝国金币的出土数量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种种迹象表明,东罗马金币已经失去了其作为货币的流通功能。从出土状态来看,其功能可归纳为四种。

第一,作为“口含”置于死者口中。《公羊传·文公五年》载:“含者何? 口实也”。《周礼·地官·舍人》记:“饭所以实口,不忍虚也”。《汉书·杨王孙传》:“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玉石、玛瑙珠、钱币常常被置于死者口中以实口。在汉代时死者口含钱币的葬俗已经很普遍了。隋唐之际,墓主口中含钱之风继续盛行,考古发掘出的这一时期的许多墓葬中可以见到这一习俗。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中就有口含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和仿东罗马金币的墓葬被发现。

第二,钱币常常作为从葬之物随葬于墓中。《汉书·张汤传》:“会有人盗发孝文园瘗钱。如淳曰:瘗,埋也。埋钱于园陵以送死也。”两汉时期,随葬钱币少者一、二枚,多者成千数万枚。《唐书·王屿传》:“汉以来丧葬皆有瘗钱。后世里俗稍以纸钱为鬼事”。隋唐时埋钱习俗虽然被纸钱代替,但墓葬中也多有用钱币随葬者。东罗马金币作为一种货币,也被用来随葬。从发现金币的墓葬看,墓主人的身份比较高,除随葬金币外,还会随葬其他一些贵重的物品。东魏茹茹公主墓虽经盗掘破坏,除出土2枚拜占廷帝国的金币外,还出土其它器物达1000多件,有陶俑、陶禽及陶模型器等。李希宗及其家族是北朝时期参加统治集团的“高门望族”之一,李希宗墓虽被盗,但墓中随葬品完整和能够复原的仍有196件, 主要有仪仗俑群和各种明器,还发现有瓷碗、陶碗和铜瓶等。

第三,金银器皿及钱币也会作为一种“宝物”奠基或作为“财供”埋于塔基、房屋之下。河北定县城内东北隅华塔废址底下石制舍利函中,出土大批北魏时代的遗物,包括金银器、铜器、琉璃器、珠玉等器物5000余件。其中还有半两、五铢、货泉等钱币,还发现波斯银币41枚。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除发现金银器、秘色瓷等器物外也发现其中置有钱币。乌兰大南湾遗址的发掘中,所发现的东罗马金币与其它6枚波斯银币一同被置于J1中的一残余木桩的底部。

第四,在我国出土的部分东罗马金币中常有穿孔存在,而有穿孔的金币则多出于女性墓葬中。它是墓主生前作为一种装饰品佩戴,死后作为随葬的。河北赞皇李希宗夫妇合葬墓中前室放置的仪仗俑群和各种明器可分为东、西两部分,分属李希宗和其妻崔氏的仪仗、仆侍,东为李希宗,西为崔氏,西部仪仗简略多女恃、女仆、并有描金接绘的木荚内装衣物。此墓中东罗马金币出自西部,从金币上的穿孔和其出土位置推测,这些金币可能是崔氏身上佩带的装饰。另外,茹茹公主墓中和陕西西安唐贺若氏墓中所葬金币也带有穿孔,应该也是这种功能。

1 阅读:177

凝旋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