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派对立与分离主义火种
随着莫迪和印人党印度教至上政策的推进,边缘部族的焦虑感日益加剧,印度的分离主义之火也越烧越旺。以旁遮普为例,该邦是锡克人的聚居地,锡克人曾建立过辉煌的王朝。上世纪80到90年代,锡克人曾为建立“卡利斯坦国”而进行独立运动,遭到时任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的强势镇压。军队甚至开着坦克攻入锡克教圣地阿姆利则金寺(即哈曼迪尔寺)。不久后,英迪拉·甘地被锡克族保镖枪杀,随后印度各地爆发针对锡克族人的暴力事件,德里尤为严重,导致超过2700人丧生。后来事态逐渐平息,但如今旁遮普的分离主义卷土重来,主要原因还是印人党的教派对立政策。这种政策加剧了锡克人的恐惧和焦虑,也让流亡海外的锡克分离主义者更有影响力。
这些锡克分离主义者主要聚居在加拿大,当年印度打压锡克族人时,许多人逃往加拿大避难,如今那里有77万锡克人,他们的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与日俱增。为了争取选票,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也对他们表示支持。这正是前不久印加两国外交争端的起因。加拿大锡克人一直在资助印度国内的锡克分离主义活动,印度对此高度警惕。虽然在与特鲁多的交锋中,莫迪似乎在言辞上占据上风,但他不敢掉以轻心,甚至为了抓捕一名罪犯,就切断了旁遮普邦两千多人的网络连接。
二、制造外部敌人与大国幻梦
在国际舞台上,莫迪需要树立新的、更强大的敌人,以转移国内矛盾,维持民众的民族主义热情。例如,莫迪原本想通过对抗中国来塑造高大形象,然而,在边境冲突中,印度并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反而一些清醒的军官指责莫迪挑起事端。在经济和外交上,莫迪也极力效仿中国,大搞“大旗舰”项目,制造各种舆论声势。此外,印度还要发展航天、海洋事业,总之,莫迪试图营造一种印度无所不能的形象。
莫迪购买了大量军舰,并与美国加强海上合作,声称要防御“域外大国”的入侵,维护地区和平。然而,纵观历史,印度在面对外敌入侵时鲜有胜绩,从葡萄牙、法国、英国到尼泊尔、唐朝、突厥、蒙古、阿富汗,都曾战胜过印度。这些军舰、军演和军事行动,与其说是为了国防,不如说是为了给国内的大国沙文主义者提供精神鸦片。
三、农业困境与经济隐忧
莫迪年事渐高,虽然外界认为他雄心勃勃,但在岁月、选票和金钱的腐蚀下,他的雄心壮志还能剩下多少,值得怀疑。在宏大叙事下,印度普通民众的处境并没有得到多少改善。印度七成人口是农民,莫迪曾承诺提高农民收入,以相对高的价格收购农产品,并在2022年让农民收入翻一番。事实证明,这些承诺都落空了。农民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幅度有限,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和与印人党关系密切的商人攫取。小农和中农收入微薄,反而成本大幅增加,很多人陷入负债。印度拥有肥沃的土地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例如,印度的橙子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只能排第三。但印度缺乏现代农业所需的大型水利工程、农业设备和化肥,莫迪政府也不愿在农业上投入资金,没有新品种和更高的产量,印度农业的未来并不明朗。
印度在食品补贴上的投入逐年减少,粮食安全状况堪忧。2022年全球饥饿指数显示,印度在121个国家中排名第107位,教育拨款也逐年递减。莫迪对此置若罔闻。东亚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人口红利、大基建和稳定的政治环境。莫迪想复制东亚模式,但印度的现实环境让人难以相信其庞大人口能够转化为人口红利,莫迪的政策也让印度远离稳定。至于印度的基建,全靠嘴炮和信心支撑。
四、美国的支持 waning
更重要的是,莫迪一直以来的盟友美国正在对其失去信心。莫迪与特朗普的密切关系,以及印度教民族主义在美国印度裔群体中的渗透,都令拜登政府感到担忧。美国打压中国,并不是为了扶植一个称霸印度洋的印度。更何况,美国现在急需资金,兔子不好抓,或许宰一头黄牛也不错。
如今的莫迪和印度,让人想起电影角色“丧彪”。丧彪驾驶着满载乘客的大巴在公路上狂飙,享受着高速驾驶的快感,不到收费站绝不刹车。乘客们只能心惊胆战地待在角落里,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丧彪掌控。运气好的只是受点轻伤,运气不好的则性命难保。或许,这就是印度的规则。
日俄印美,是最需要被肢解的4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