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战斗机武器往大口径方向发展,二战初期大部分新式战机已经安装了20毫米航炮。不过实战证明战斗机需要更大威力的武器,尤其是在面对重型轰炸机这种目标时,尽可能一次有效打击就摧毁它,于是各国纷纷研制更大口径的航炮,其中就包括美国的M4 37毫米机关炮。
M4在研制之初被命名为T9,它由勃朗宁公司设计,柯尔特公司和另一家公司负责生产,因此有时候也称它柯尔特M4。M4在1942年定型量产,少数几款战机安装了它,飞行员对它的评价并不好。这类武器最大的技术问题就是如何降低重量和射击后坐力,并保持火炮必要的作战性能,否则机体无法承受冲击、稳定火线。
M4空重97千克,炮管长1.651米,火炮采用炮管后坐式自动原理,理论射速150发/分钟,炮管后坐行程245毫米,它发射37×145毫米R弹,包括M54高爆弹、M80穿甲弹和M55A1练习弹。M54弹药全重900克,弹头内填充了73克爆炸物,威力比较可观;M80是一种全重1050克的曳光穿甲弹,弹头部分重750克;M55A1是用M54改的,它安装了一个塑料制成的假引信。
为了降低射击后坐力,M4使用的炮弹发射药都比较少,比如M80穿甲弹只有68克,炮弹的出膛速度为610米/秒,它能在460米距离上击穿1英寸(约25.4毫米)厚的装甲板。该炮可以使用5发弹夹、15发弹链或30发环形弹链供弹,弹药只能从火炮左侧供弹,在飞机上只使用环形弹链,这样火力持续性要强一些,战机在作战起飞前需要地勤人员手动给火炮上膛。
M4机关炮看起来还不错,但实际运用时情况就不同了,总共有4款战斗机安装过M4。P-39眼镜蛇和它的改进型P-63眼镜王蛇都在机头安装了一门M4,火炮通过桨毂发射,这两款战机在北非和太平洋使用过;P-38战斗机在研制期间曾在原型机上安装过,量产型用20毫米航炮替换了M4,P-38的放大改进版XP-58原型机则在机头位置安装4门M4。
这4款战机中只有P-39和P-63实际服役过,美军飞行员认可M4航炮的巨大威力,但认为它的炮弹出膛速度太慢、弹道下坠太厉害,实战中难以瞄准。在二战中期,美军士兵寻找损伤的P-39,将它的M4航炮拆卸下来安装到鱼雷艇上作为甲板炮,它们被用来攻击那些在夜间偷摸运输补给的日军登陆驳船,效果非常好。
根据二战时的《租借法案》,苏军也获得了P-39和P-63,不过美国没有提供穿甲弹,只有空战用的高爆弹,苏军飞行员对M4航炮的凭借也不算高,他们欣赏该炮的破坏力,但抱怨其射速太低以及弹药太少。
勃朗宁公司试图改进M4,开发了M10,它将火炮射速提高到165发/分钟,供弹具改为可散的金属弹链,容量增加到58发,一些P-63战斗机安装过M10,贝尔公司研制的XP-59喷气式原型战斗机也安装过。M10没有改变航炮炮弹下坠等问题,后来没再发展。
二战时美国的航炮就是个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