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长时间跪坐,为什么腿不发麻?

涵柳看看趣事 2024-11-12 14:04:47

古人长时间跪坐,为什么腿不发麻?

上海 东建中

1. 古人跪坐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1.1 跪坐作为传统礼仪

古人长时间跪坐而不腿麻的现象,与其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跪坐,又称正坐,是汉族古时一种居坐的方式,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在这一时期,跪坐与礼节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象征着庄重和敬意。《论语》中提到“席不正不坐”,强调了跪坐时席子的摆放要合乎礼节,反映出跪坐与礼仪文化的紧密联系。

在商周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相对愚昧懵懂,对于“神”的崇拜导致了对礼法的严格遵守。进入室内需先脱鞋,方能进席跪坐,这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古人在跪坐时,面前一般会放置几案,既可放置东西,又可凭依身体。由于商周时期重视长幼尊卑,入席跪坐的顺序亦有讲究,长者尊者坐上席,余下诸人按照地位尊卑再依次入席。跪坐时,幼者与卑者要态度谦恭,以自表敬意或谦卑。这种坐姿要求双膝跪地,臀部压在后足跟上,体现了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对礼仪的重视。

到了汉代,跪坐文化达到了巅峰。汉代的人们由席坐逐渐变成了坐床、坐榻的习俗,但无论坐在何处,仍旧是为跪坐。汉武帝时期,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汉代的人们对于跪坐象征礼仪这一观点并未发生太大变化。从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初三杰之一的留候张良,因尊重黄石公,而为其跪坐取履,体现了跪坐作为一种尊重和敬意的表达。

1.2 跪坐与服饰的关系

古人的服饰与跪坐习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历史上先秦汉唐的人们身穿宽大飘逸的服装跪坐于地,这种服饰的设计便于跪坐,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大气的美韵。从“促膝谈心”和“举案齐眉”等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文化中,服饰与跪坐姿势的结合是一种日常的生活习惯。

跪坐的姿势要求服饰的下摆要足够宽松,以便双腿可以自由地跪地而坐,而不会感到束缚。同时,古代服饰的材质和结构也考虑到了跪坐时的舒适度和尊严,如汉服的宽袍大袖设计,不仅便于活动,还能在跪坐时保持优雅的姿态。此外,跪坐时的服饰选择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和身份,如官员和士大夫在正式场合的跪坐,其服饰更为讲究,以彰显其地位和尊严。

综上所述,古人长时间跪坐而不腿麻,与其服饰的设计和礼仪文化的内在要求有着直接的关系。宽大的服饰为跪坐提供了便利,而跪坐本身又是礼仪文化的一部分,这种坐姿的普及和持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礼仪和尊严的重视。

2. 跪坐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2.1 跪坐与下肢血液循环

跪坐对下肢血液循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跪坐姿势通过改变身体姿态,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回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跪坐能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改善下肢静脉回流,间接增强心肺功能[1]。跪坐时腿部正前方的肌肉紧绷,拉伸了循行于此处的足阳明胃经,此经络以其气血丰盈著称,具有促进经络畅通的作用[2]。

此外,跪坐还能减少下肢供血,加速血液归肝、回心,方便心脏把血打到全身,濡养全身,让精力更为充沛[3]。跪坐时,足底的涌泉、太溪和大敦三个重要穴位都会受到一定的压力,从而达到刺激和激活的效果,对肾脏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也能促进血液循环[4]。

2.2 跪坐对腰骶部血液循环的改善

跪坐不仅能改善下肢血液循环,还能改善腰骶部的血液循环。跪坐可以通过减轻腰背部的压力,有助于缓解不适症状。对于轻度腰背疼痛的患者,跪坐可作为日常护理的一部分,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从而减轻疼痛[5]。

跪坐还能改善腰骶部的血液循环,滋养该区域,减轻腰骶部疼痛。跪坐时,脊柱保持正直,有助于改善腰痛等问题。《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脊柱为人之本”,通过跪坐术可以保持脊柱的正直,有助于改善腰痛等问题[6]。

综上所述,跪坐作为一种传统的坐姿,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还对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对下肢和腰骶部血液循环的改善,跪坐有助于促进全身的气血流通,减少久坐带来的健康风险。

[1]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跪坐能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改善下肢静脉回流,间接增强心肺功能。 [2] 跪坐时腿部正前方的肌肉紧绷,拉伸了循行于此处的足阳明胃经,此经络以其气血丰盈著称,具有促进经络畅通的作用。 [3] 跪坐还能减少下肢供血,加速血液归肝、回心,方便心脏把血打到全身,濡养全身,让精力更为充沛。 [4] 跪坐时,足底的涌泉、太溪和大敦三个重要穴位都会受到一定的压力,从而达到刺激和激活的效果,对肾脏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也能促进血液循环。 [5] 跪坐可以通过减轻腰背部的压力,有助于缓解不适症状。对于轻度腰背疼痛的患者,跪坐可作为日常护理的一部分,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从而减轻疼痛。 [6] 跪坐还能改善腰骶部的血液循环,滋养该区域,减轻腰骶部疼痛。跪坐时,脊柱保持正直,有助于改善腰痛等问题。

3. 古人跪坐时的腿部不适缓解措施

3.1 古人的腿部锻炼习惯

古人为了缓解长时间跪坐带来的腿部不适,发展了一系列腿部锻炼习惯,这些习惯不仅有助于增强腿部肌肉,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跪坐时的不适感。

日常锻炼:古人注重日常的身体锻炼,如步行、跑步等,以增强腿部力量和耐力。据史料记载,北宋张方平有晨练习惯,每天早上要步行五里,长年如此,他活到了八十五岁[7]。苏东坡也认为,只有通过经常运动,才能强身健体,适应四季变化,他每天早晨都要长跑五公里[8]。

武术与气功:武术和气功是古人常用的锻炼方式,它们不仅能锻炼腿部肌肉,还能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五禽戏和太极拳等传统气功,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9]。

石锁与举重:石锁是古代习武者必备的功力训练器械,可以提高握力,并对腕力、臂力、腰部及腿部力量有所锻炼。唐朝武举考试中就有举重一项,如负重行走二十步等,士兵常用石锁、石担等练习[10]。

[7] 北宋张方平有晨练习惯,每天早上要步行五里,长年如此。据《宋史张方平传》,他活到了八十五岁。 [8] 苏东坡在给朋友程正辅的信中曾提到他的健身习惯:“晨兴疾趋必十里许,气损则缓之,气匀则振之,头足皆热,宣通畅适,久久行之,当自知其妙矣。” [9] 五禽戏是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以保健强身的一种气功功法。太极拳则是内外兼修的传统武术,对腿部肌肉和关节的锻炼效果显著。 [10] 石锁作为古代习武者必备的功力训练器械,对腿部力量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3.2 跪坐时的桌案使用

古人在跪坐时使用桌案,是一种有效的缓解腿部不适的措施。桌案的使用不仅能够减轻腿部的压力,还能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桌案的设计:古人在跪坐时,面前一般会放置几案,既可放置东西,又可凭依身体。这种设计有助于分散身体重量,减轻双腿的负担。桌案的高度和大小都经过精心设计,以适应跪坐时的舒适度[11]。

桌案的使用:在宴席之中,古人在跪坐的时候会在身子前面放一桌案,坐着的时候,腿在桌案下面,手肘依靠在桌案上,这样上半身有了依靠就会分走许多身体的重量,下半身的压力也会从而减轻[12]。

支踵的发明:为了解决跪坐带来的不适,古人发明了一种叫做“支踵”的小凳子,夹在两条小腿之间、隐藏在臀部之下,以支撑身体重量,避免双腿长时间过度弯曲,从而减轻膝盖和腿部的压力[13]。

[11] 古人在跪坐时,面前一般会放置几案,既可放置东西,又可凭依身体。这种设计有助于分散身体重量,减轻双腿的负担。 [12] 古人在跪坐的时候会在身子前面放一桌案,坐着的时候,腿在桌案下面,手肘依靠在桌案上,这样上半身有了依靠就会分走许多身体的重量,下半身的压力也会从而减轻。 [13] 支踵,是一种夹在两条小腿之间、隐藏在臀部之下的小凳子,以解决跪坐所带来的不适。

4. 跪坐的养生作用

4.1 跪坐与脾胃调和

跪坐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坐姿,也是一种养生方式,对脾胃有着积极的影响。从中医理论来看,跪坐能够促进气血下行,从而有利于脾胃的调和。

气血下行:跪坐时,人体气血被引导流向下半身,这种“引血下行”的作用有助于脾胃的血液循环,增强消化功能[14]。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气血的下行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穴位刺激:跪坐时,膝盖下方的左右两侧凹陷处,即犊鼻穴所在位置,是胃经上的关键穴位。跪坐能够刺激这些穴位,激发胃经、脾经及肝经,确保它们畅通无阻,从而调和脾胃功能[15]。

消化能力提升:跪坐时大腿前侧的拉伸,刺激了胃经,促进消化。这种姿势对于老年人或消化系统较弱的人群尤其有益,有助于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16]。

[14] 跪坐能够促进气血下行,从而有利于脾胃的血液循环,增强消化功能。 [15] 跪坐时膝盖下方的左右两侧凹陷处,即犊鼻穴所在位置,是胃经上的关键穴位,跪坐能够刺激这些穴位,激发胃经、脾经及肝经。 [16] 跪坐时大腿前侧的拉伸,刺激了胃经,促进消化。

4.2 跪坐与腰背疲劳缓解

跪坐对腰背部的健康同样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减轻腰背疲劳和疼痛。

腰背压力减轻:跪坐通过改变坐姿,减轻腰背部的压力,有助于缓解因长时间坐姿导致的腰背部位肌肉紧张、疲劳甚至疼痛[17]。这种姿势对于轻度腰背疼痛的患者,可作为日常护理的一部分。

血液循环改善:跪坐能改善腰骶部的血液循环,滋养该区域,减轻腰骶部疼痛。跪坐时脊柱保持正直,有助于改善腰痛等问题[18]。

脊柱伸展:跪坐可以帮助拉伸和伸展脊柱,减少长时间坐姿带来的脊椎压力和僵硬感,有助于保持脊柱的自然曲线[19]。

[17] 跪坐通过改变坐姿,减轻腰背部的压力,有助于缓解因长时间坐姿导致的腰背部位肌肉紧张、疲劳甚至疼痛。 [18] 跪坐能改善腰骶部的血液循环,滋养该区域,减轻腰骶部疼痛。 [19] 跪坐可以帮助拉伸和伸展脊柱,减少长时间坐姿带来的脊椎压力和僵硬感,有助于保持脊柱的自然曲线。

5. 总结

通过对古人跪坐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跪坐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古人跪坐时的腿部不适缓解措施以及跪坐的养生作用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5.1 跪坐的文化与生理适应性

古人跪坐的习惯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礼仪,它还与古人的生理结构和服饰设计紧密相关。宽大的服饰为跪坐提供了便利,而跪坐本身又是礼仪文化的一部分。这种坐姿的普及和持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礼仪和尊严的重视。同时,跪坐姿势对下肢血液循环的促进作用,使得古人在长时间跪坐时能够减少腿部麻木和不适。

5.2 跪坐的血液循环促进作用

跪坐通过改变身体姿态,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回流,改善腰骶部的血液循环。这种姿势能够刺激足底穴位,增强肾脏功能,同时对脾胃调和有积极影响。现代医学研究也支持这一点,表明跪坐能减少下肢供血,加速血液归肝、回心,从而增强心肺功能。

5.3 古人的腿部不适缓解措施

为了减轻跪坐带来的腿部不适,古人发展了一系列的锻炼习惯和辅助工具。日常的身体锻炼、武术与气功的练习以及石锁与举重等活动,都有助于增强腿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此外,桌案的使用和“支踵”的发明,都是古人为了适应跪坐而采取的缓解腿部不适的措施。

5.4 跪坐的养生作用

跪坐不仅是一种坐姿,也是一种养生方式。它能够促进气血下行,有利于脾胃的血液循环和消化功能,同时减轻腰背疲劳和疼痛。跪坐时脊柱的伸展也有助于保持脊柱的自然曲线,减少脊椎压力。

综上所述,古人长时间跪坐而不腿麻的现象,是文化、生理、生活习惯和养生智慧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坐姿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体现了古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实践。

结束了

0 阅读:5

涵柳看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