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时,他是师政委,牺牲后妻子终身未再嫁,儿子官至正国级

观今品古 2024-08-28 13:43:00

因头条改版,增加了广告解锁功能,当广告打开后,静等5秒钟,您再伸出发财小手,点击右上角的叉号关闭,就可以继续阅读我的文章了!

前言

在海南省海口市,伫立着一座烈士纪念亭,这里留有朱德、聂荣臻等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邓小平还亲自为这座雕像题字。

足以可见,此人在共产党史上的地位之高,他却由于叛徒的出卖,年仅28岁英勇就义,用满腔的热血,书写了革命者最为壮丽的篇章。

在他离世后,他的遗孀,遵着丈夫“善育吾儿”的遗嘱,又当“慈母”,又当“严父”,将孩子抚育成人。

而他们的儿子,也不负众望,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与努力,一步步向上攀登,官至正国级。

那么,他究竟是谁呢?他的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志在行伍,投身革命

他就是被称为“党内英才”的李硕勋。在读书期间,李硕勋就与旁人不同,他不愿死读书,做一个“书呆子”,他常对同学说:

“吾不欲为学者,愿成功一事业家。”

1920年,李硕勋带领明德中学全体学生将收缴到的大量日货在操场上当众捣毁。公开抵制日货,以此方式表达对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愤怒和反抗。

几年后,李硕勋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了上海大学,在这里他接触到了革命思潮,也遇到了他的一生挚爱——赵君陶。

他先后听了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等人的讲课,还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五卅运动”中,李硕勋积极参与反帝斗争,他与刘一清、阳翰笙等人共同成立了上海工商联合会,并当选为委员,积极投身于领导反帝斗争中。

此外,他还创办了《中国学生》周刊,多次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旨在唤醒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革命,解放思想,投身革命。

他不仅是个理论家,更是个实践者,他从来没有喊过一句苦、一句累。

在校学习之余,他深入沪西指导并参与工人运动,向工人们传播革命思想,启发他们的觉悟。

他一直都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规划,从在校期间被选为学生代表,到深入工人运动,这些都是他革命的一部分,李硕勋也在此得到了锻炼。

1926年,由于表现出色,李硕勋被党组织派往武汉担任第二十五师政治部主任。“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后,党组织决定举行南昌起义。

8月1日,李硕勋奉聂荣臻的指示,带领部队参加起义,起义部队刚一抵达德安车站后,就遇到了张发奎、李汉魂的阻挡。

结果73团第一营一个扫射,就将张发奎、李汉魂给吓跑了,75团在李硕勋的带领下,将敌军团团包围在德安车站。

最后这五六百人的卫队营全部缴械,其中一部分人也加入到了起义部队,起义军迅速向南昌驶去。

随后的会昌战斗和三河坝激战,他都亲临前线指挥,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1927年10月,李硕勋被派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情况。党中央对他的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于是,他留在了上海,担任了省委秘书的重要职务。

之后,李硕勋提出建立工人纠察队的战略构想,并多次强调扩大红军规模的重要性,以充实党的军事实力。

他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直接参与了部分军队的建设与指挥。

对此,李维汉评价道:“红十四军、十五军、十七军的组建,是李硕勋及其他同志们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

1931年8月13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的行踪不慎暴露,不幸被捕。

他遭受了双腿被打断的残酷折磨,但在这生死关头,他始终紧闭双唇,没有吐露半个字关于党的秘密。

在被反动派押送到刑场上时,他的脸上看不出丝毫的恐惧,他昂首挺胸,目光坚定而忠诚。

临刑前,他声嘶力竭地高呼:“打倒蒋介石!”随后,英勇就义,时年28岁。

赵君陶——一位伟大的母亲

李硕勋在28岁英勇就义,他牺牲时,赵君陶也不过才29岁,以及一个年仅三岁、尚不谙世事的儿子李鹏,和腹中五个月大的孩子。

丈夫的离世对她的打击很大,她一下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最亲密的战友和爱人,在这白色恐怖时期,孤儿寡母,到底要何去何从?

1932年秋,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安全,赵君陶带着孩子们回到了四川老家,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隐姓埋名,隐瞒了自己自己的一切经历。赵君陶看着年幼的孩子,不忍告诉他真相。

只好说暂时见不着父亲,父亲出国留学了,并且还叮嘱儿子自己的工作的一名教员,老家也是四川成都的,并叮嘱儿子面对外人的询问一定要这么说。

赵君陶是赵世炎的妹妹,丈夫又是李硕勋,一旦被敌人发现真实身份,恐怕难逃一劫。

赵君陶虽然隐姓埋名,与党组织暂时失去了联系,但她先后在成都、合川等地,以教师的身份做掩护,宣传爱国主义,宣传革命思想。

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不少学生在之后都走上了个革命的道路,其中陈玉敏、李希容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了司局级干部。

1939年,赵君陶将儿子李鹏委托给姐姐赵世兰照顾,自己则来到了重庆创办了第三保育院。

初期,条件极为艰苦,她通过募捐、义卖、开荒养殖等多种方式,硬是在困境中开辟出一片天地。

赵君陶对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这里的学生都称她为“赵妈妈”,老师们则称呼她为“赵大姐”。

她曾经的学生在谈起这段往事时,不禁感慨:

“赵院长是一位好‘妈妈’,她不是我的亲生母亲,却胜过母亲,是她教会了我如何生活,如何去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与此同时,赵君陶还积极投身于支援抗战的行列中,她参与创办炼油厂,筹集资金支援八路军的车队,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

而李鹏一直在成都生活,直到6月,才终于回到母亲身边。

这天,头部受伤的李鹏正在学校休养,突然有人告知他家里来人了,要他赶紧回去。

李鹏收拾好东西后,急忙回了家,推开门就看到屋里坐满了人,邓颖超看到他后,热情地同他打招呼。

看着他头裹着纱布,邓颖超有些惊讶,询问受伤的原因,原来就在不久前,日本战机对着成都轰炸一番后便扬长而去了。

却给李鹏留下了不小的阴影,当晚睡觉时,李鹏就梦到了白天的景象,梦中太过于真实,放佛近在咫尺。

他下意识地逃离挣扎,结果从床上翻了下来,磕到了后脑勺。听到这,邓颖超不免有些心疼。

为了李鹏能得到更好的照顾,邓颖超便将他带到了重庆,与他同吃同住,照顾他的生活。

没多久,李鹏的伤势便好多了,他也就被送到了母亲赵君陶那里,这才见到了母亲。

李鹏与周恩来夫妇的交往

1940年,李鹏在在育才学校学习,突然接到了通知,让他前往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

在与母亲汇合后,两人来到了周公馆,这是李鹏第一次见到“周伯伯”, 周总理的目光中满含慈爱与欣慰,看到了李鹏身上父亲李硕勋的影子:

“这孩子都长这么高了,越来越像你爸爸硕勋了。”

注意到李鹏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轻微驼背,周总理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背,语重心长地说:“挺起胸膛,可不能驼背,驼背不健康。”

这天,李鹏来到了周总理家,彼时,周总理刚从延安归来,正忙于整理满室的书籍,李鹏抽出一本书,沉浸其中。

直至心满意足地将它放回书架,却未曾留意到细微的错位。次日,当周总理寻找那本书时,一时之间竟未能寻见,便向李鹏询问。

面对周总理的询问,李鹏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不解与委屈,他连忙解释:“我只是看了看,没有拿,我又放回去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李鹏来找周总理时,周总理告诉李鹏:“委屈你了,那本书我后来找到了,不是你拿的。”

听到这,李鹏松了口气,周总理顿了顿继续说道:“但我要批评你,你看完书后没有放回原先的位置,这就导致我再找时一时找不到了。”

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给李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总理那种严谨、有序地作风深深影响着他。

1942年的一个周六,李鹏来到了杨家岭,在这里用餐时,遇到了毛主席,席间,毛主席询问:“这个娃娃是哪里的?”

陈云回答道:“他是李鹏,父亲是李硕勋,是赵世炎妹妹的儿子。”

随后,主席关切地询问李鹏的学习情况,当得知李鹏最佩服的人是曹操时,毛主席的眼中闪过一丝好奇的光芒:“你为什么佩服曹操呢?”

李鹏娓娓道来,以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宽容与大度为例,展现了其独特的领导智慧与人格魅力。毛主席听后,微微颔首,眼中满是赞许。

1945年,当组织决定派遣李鹏前往前线接受锻炼的消息传来,他深知这将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考验。

临行前夕,他特地来到了周总理夫妇面前辞行。周总理的眼中既有不舍也有期待,他语重心长地说:

“加入党组织,是你成长的又一里程碑,证明了你不断追求进步的决心。前线之路,荆棘满布,你需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面对一切挑战。”

李鹏铭记在心,带着这份嘱托与期望,他踏上了新的征程,一点点地从基层做起,一步步地做到了国务院副总理的位置。

结语

李硕勋是一位极具勇气、坚定信仰、无私奉献的杰出革命者。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共产主义的执着追求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他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然胜利,为此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这种信仰不仅支撑着他在革命道路上勇往直前,也感染并激励了无数后人。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生死威胁,他从未退缩,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他的英勇就义,更是体现了革命者面对牺牲时的无畏与坚定。

参考资料

行伍书生李硕勋.党史文苑

南昌起义前后的李硕勋.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赵君陶:一个伟大的中国母亲. 干部人事月报

0 阅读:1

观今品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