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好哥哥孙策(孙权故事系列第2篇)

魏蜀吴 2024-07-01 13:51:58

原创作者:余世亮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孙权,字仲谋。长兄孙策平定了江南数郡,当时孙权才十五岁,任用他担任阳羡县长。”接着陈寿又写道,“郡守察举孙权是孝廉,刺史推举他为秀才,他被试用为奉义校尉。”

基于上述史料,就有了《孙权的好哥哥孙策》这篇文章。本文侧重写大哥孙策对孙权的刻意培养。由此可知,孙权之所以能够在15岁的未成年时能够担任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县长,以及孙权被吴郡的郡守察举为孝廉,被扬州刺史推举为秀才,甚至被朝廷任命为奉义校尉,都是因为他的大哥是被人称之为小霸王孙策!

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吴郡富春县(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东汉末年割据群雄之一,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初平三年(192年),孙权父亲孙坚奉袁术命攻打刘表,被荆州牧刘表的部下黄祖所杀。当时大哥孙策17岁,孙权11岁。

孙策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在2021年,我以“解密孙策”为主题,写了52篇文章,全方面展现孙策的魅力人格和英雄故事①。

一、能征善战:孙策用两年时间攻占了扬州三郡

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亲的志向而暂时屈事袁术,并带兵攻取庐江郡。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征得袁术同意后,东渡长江,协助堂兄孙贲和舅舅吴景打败扬州刺史刘繇及其部将樊能、于糜、张英。

到建安元年(196年)孙策打败了刘繇,占据丹阳郡;孙策的属将朱治又打败许贡,占据吴郡;之后,孙策打败王朗,占据会稽郡。在短时间内,孙策就占据了吴郡、丹阳郡和会稽郡等三郡。

孙策迅速打败朝廷命官刘繇、许贡和王朗等三位太守,占据了丹阳、吴和会稽三郡。孙策也知道这种攻占行为不具有合法性。虽然在军阀纷争中,赶走朝廷命官占据其土地,这种事经常发生,但是要有效实施其统治,没有朝廷的认可,还有诸多困难。

在此,就顺便说一说,宋江为何要谋求被朝廷招安。这是因为宋江懂得农民造反最好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条是自己当皇帝;还有一条出路就是被朝廷招安。同理,东汉末年的各路军阀,最终出路也是两条:一是自己称帝,灭了其他军阀;二是向朝廷效忠称臣,服从朝廷的统治。此时的孙策很清楚,自己还不具备称帝的条件,那么他只得决定走向朝廷效忠之路。当年,孙策就派遣奉正都尉刘由、五官掾高承拿着孙策的奏章拜谒许都朝廷,并向朝廷进贡礼物。

机会,总是出现在有准备的人的面前!

二、政治敏感:袁术称帝,给了孙策向许都朝廷效忠的机会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占有传国玉玺正式僭越称帝,孙策给袁术写信,劝其不可,袁术不听所劝,两人于是绝交不再有往来。孙策公开与袁术决裂,得到许都朝廷的认可。

对孙策来说,自己与袁术决裂很重要。因为从此以后,孙策名正言顺地摆脱袁术控制,不再让袁术这一僭越称帝的负资产影响到自己。

孙策与袁术决裂,对曹操来说更为重要。这是因为袁术这个“假”皇帝不除,他手中的“真”皇帝汉献帝就不值钱了。孙策选择与袁术决裂,效忠汉献帝,就是对曹操最大支持!

为此,当年,曹操派议郎王誧携带汉献帝的诏书给孙策,许都朝廷任命孙策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

建安三年(198年),孙策又派张纮向朝廷贡献方物,规模是建安元年(196年)的两倍。孙策两次供奉朝廷,这也让许都朝廷体悟到孙策的忠心,为此曹操又以朝廷的名义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册封为吴侯。

三、借力使力:孙策借朝廷诏令征讨四方

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向朝廷请求讨伐荆州刘表,借朝廷之诏令,报杀父之仇,同时还顺便占领庐江郡。当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和荆州牧刘表部将黄祖。建安四年(199年)末,孙策大败黄祖后东进豫章,经虞翻劝说,豫章太守华歆举城投降,豫章郡又被孙策收入囊中。

当年孙策将豫章郡所辖的南野、雩都、赣、平都、石阳等5县,外加原庐陵县,新建庐陵郡。

到建安五年(200年),孙策事实上占领了扬州所辖的吴、丹阳、会稽、庐江、豫章、庐陵等六郡。开始时孙策自任会稽太守,并任命吴景为丹杨太守,任命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贲弟孙辅为庐陵太守,任命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同时,孙策让弟弟孙权担任吴郡的阳羡县长。

等到许都朝廷册封孙策为讨逆将军,册封为吴侯后,朝廷也顺便认可了孙策对其部属所做的人员任命。

可以这样说,自从孙策效忠许都朝廷,孙策等人就有了合法的身份,其占领的属地也有了合法的治权。或许可以这样说,原先的“乱臣贼子”身份被洗白,相反孙策还有了征讨其他“乱臣贼子”的授权!

四、炙手可热:曹操也想拉拢孙策

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记载,到建安四年(199年)末,袁绍势力强大,孙策并吞了江东,曹操的实力还不能控制全局,只有暂时安抚孙策及其家族。于是曹操将弟女许配孙策的小弟孙匡(字季佐,孙坚第四子),又为儿子曹彰(字子文,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陈王曹植之兄)娶了孙贲的女儿。曹氏与孙氏正式建立了姻亲关系。同时,许都朝廷还礼聘孙策的弟弟孙权、孙翊(又名孙俨,字叔弼,是孙坚的第三子),又命令扬州刺史严象推举孙权为秀才。

在刺史严象举荐孙权为茂才(秀才)之前,即建安元年(196年),在孙策占领丹阳、吴、会稽三郡之后,十五岁的孙权被孙策任命为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吴郡太守朱治察举孙权为孝廉。

汉代选拔官员,有察举制和征辟制两种。前者自下而上,主要由地方长官在所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后者自上而下,是指征辟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征辟两种方式。这两种选拔方式都是士人通过明经并恪守、践行一定的人伦道德标准而获取名誉入仕,在朝廷和地方对士人的奖掖和作用中进一步激励了士众对名誉名节的重视,从而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其中孝廉是最重要的选举制度。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汉代举孝廉定为岁举,即各郡每年按规定人数举荐人才,送至朝廷,成为汉代选拔官吏和任用升迁的清流正途。

被推选为孝廉的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曰德行高妙,志洁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通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后汉书·百官志一》注。)

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茂才科主要是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所以通常称“茂才异等”或“茂才特立之士”。秀才最初为特举,在西汉后期成了岁举,举主为刺史,遂形成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体制。

通俗地说,在汉代做官的主渠道,是通过郡举孝廉、州举秀才,再送至朝廷任用升迁,这才是做官的正途。这些孝廉、秀才出身的官员,天生具有优越感。

这也是为什么,孙权已经是阳羡县的县长,为何还要让吴郡太守朱治举荐孙权为孝廉的原因所在。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在一个以学位论英雄的时代,不管你取得多大的学术成就,没有亮眼的学位,一切都是瞎掰的情形下,使得一些高校老师虽已荣获副教授的职称,但还是不得已去考一个博士学位。

五、刻意培养:孙策有意将孙权培养为领袖型人才

首次,孙策给孙权找一些学伴他一起读书。《三国志·朱然传》记载:“(孙)策命丹杨郡以羊酒召然,然到吴,(孙)策优以礼贺。然(朱)尝与(孙)权同学书,结恩爱。”《三国志·胡综传》记载:“少孤,母将避难江东。孙策领会稽太守,(胡)综年十四,为门下循行,留吴与孙权共读书。”其次是孙策带着孙权参加战争,在实践中学习锻炼。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意思是说,吴郡太守朱治察举孙权是孝廉,扬州刺史严象推举他为秀才,孙权还被试用为奉义校尉。

校尉,始置于秦朝,最初是武官职,位列将军、护军之下。在西汉时期设置更为广泛,中央与地方皆有校尉,品秩从二千石、比二千石到六百石不一。

在汉朝,校尉手下一定有自己统领的部队,是可以直接带兵的,而将军却不一定有自己的军队,因此校尉的实际影响力甚至超过将军,属于实权派军头。

当年汉武帝为了加强对长安城的防护而设置了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个校尉。汉武时代的名将霍去病十八岁时就因战功赫赫被封为骠姚校尉。

但东汉以后,校尉这个妥妥的又有实权又名头响亮的高干职务,却一下子变成了基层干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东汉末年,校尉遍地走,大名鼎鼎的曹操丞相,出道时官任骁骑校尉。袁术、孙策都是折冲校尉。这班校尉,各自都有一套人马刀枪,正所谓,当了校尉便是草头王。那么孙权的试用奉义校尉,就是说孙权可以带兵,但还处在试用期。只不过孙策就是他大哥,孙权的试用奉义校尉,或称之代理校尉的权力不一定比其他校尉小。

建安四年(199年),代理奉义校尉孙权随孙策讨伐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败逃后,又进军沙羡,讨伐江夏太守黄祖,收得了庐江、豫章二郡。

孙权参加的讨伐黄祖之战,记载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引的《吴录》里。《吴录》称,孙策向朝廷上表说:“臣下我讨伐黄祖,于十二月八日到达黄祖所驻扎的沙羡县(即夏口)。刘表派部将来援助黄祖,一同向臣下我进攻。”

“臣于十一日拂晓率部下江夏(治武昌,今湖北鄂城)太守兼建威中郎将周瑜、桂阳(治郴县,今湖南郴州)太守兼征虏中郎将吕范、零陵(治泉陵,今湖南零陵)太守兼荡寇中郎将程普、代理奉业校尉孙权,代理先登校尉韩当、代理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进攻。臣亲自骑马冲锋陷阵,用手急擂战鼓,以此整齐战阵。官兵奋勇激励,踊跃争先,专心一志,意志坚决,个个竞相效命。越过重重战壕,迅疾如飞。大火顺风燃放,士兵奋战在硝烟中,弓弩一齐发射,流箭如大雨倾泻,上午七至九时,黄祖就溃败了。吴军刀锋所砍之处,猛火焚烧之地,没有一个活命的,只有黄祖突围而逃。”

“我们俘获了黄祖的妻子儿子七人,斩杀黄虎、韩晞等二万余首级,落水淹死的又有一万多人,缴获战船六千多艘,财产物资堆积如山。尽管刘表未被捉住,但黄祖历来狡猾,是刘表的心腹,为他充当爪牙。刘表的嚣张,是依仗着黄祖的势力,现在黄祖的家属部众被彻底扫除,无一遗漏,刘表就成了孤立的敌人,变成一具行尸走肉。这实在是全靠着圣朝的神武威震远方,臣下我讨伐罪人,得以出效一点微劳。”

年仅十七岁的孙权以代理奉业校尉(《三国志·吴主传》中称“奉义校尉”)的身份,跟随孙策征讨黄祖的沙羡之战,在孙策给朝廷的表文中,其排名还在韩当和黄盖等老将之前,说明孙策有意让其弟孙权扬名,本意当然是刻意想培养他。

六、学费代价:让孙权指挥匡琦战败,损失惨重

《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称:“广陵郡的郡府所在地在射阳(今江苏宝应县东北),广陵太守陈登是陈瑀堂兄的儿子。孙策西征时,陈登就数次派使者,以印信授给严自虎的余党,图谋杀害孙策,以报陈瑀被击破的耻辱。孙策回归(是指孙策从荆州征讨黄祖返回江东),又征讨陈登。”

孙策考虑到自己的军队刚在荆州战场打了大胜仗,实力又比登军队强。孙策有意让孙权指挥匡琦战役,目的是锻炼孙权军事指挥能力。建安五年(200年)三、四月间,孙权指挥的匡琦战役正式打响。匡琦城位于今江苏省宝应县射阳湖镇一带。

孙权指挥的兵力比城内陈登军的兵力多好几倍,将匡琦城团团包围,其形势十分危急。有人因为害怕,建议弃城撤退。陈登反对撤退。可是敌众我寡,怎么退敌呢?

孙权的军队已经兵临城下,陈登下令把匡琦城的全部城门紧闭,命令将士不要发出任何声音,更不准出城迎战。这一招果然麻痹了敌人。孙权的军队认为陈登的军队很软弱,不是自己的对手,斗志就松懈下来了。

有一天夜里,陈登下令城内士兵秘密集结,突然从南城门杀出,直捣孙权军的营地,同时派出骑兵截断敌军后路。刹那间,匡琦城外响起震耳欲聋的喊杀声。正在睡梦中的孙权军惊恐万状,分不清究竟来了多少敌军,又发觉后路被截,仓促迎敌,军营一片混乱。陈登眼看偷袭得手,亲自擂鼓助威,激励全军将士奋勇杀敌。孙权军士气更加低落,被陈登军杀得大败,抛弃船只四散奔逃。陈登随即命令将士乘胜追击。等到战事结束时,孙权军伤亡竟高达万人。匡琦一战陈登大获全胜。

孙权军不甘失败,不久补充了兵力,再一次向匡琦城发起进攻。陈登一面连夜派人去向曹操搬救兵,一面命令在城北十里的地方,放上干柴干草,每隔十步远就放上一堆,横与竖都整齐排成行。到了夜里,陈登就命令一支小部队把柴草堆全部点起火来,接着城头上的将士敲锣打鼓,大声呐喊,装出迎接援兵到来的样子。

孙权军队的将士望见远处无数排列整齐的火光在闪动,以为曹操的救兵到了。再一听,匡琦城里喊声震天动地。孙权军害怕受到内外夹攻,队伍很快就惊惶崩溃了。这时候,陈登再一次擂响战鼓,指挥部队奋力冲杀,将士们士气高涨,勇猛无比,见了败退的孙权军举刀就砍,提枪便刺,这次又歼敌一万余人。

陈登取得了匡琦城保卫战的最终胜利,孙权输了!虽然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失败总是让人痛惜,况且这是孙权第一次独立指挥战役,就输得这么惨。当然孙策也没有想到,原本十拿九稳的匡琦城,怎么就输了呢?

孙权交的这笔学费好点大呀!

七、留有后手:孙策是将孙权作为接班人来培养

《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称:“及坚亡,策起事江东,权常随从。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每参同计谋,策甚奇之,自以为不及也。每请会宾客,常顾权曰:‘此诸君,汝之将也。’”

用现代白话来说,孙坚死后,孙策在江东起事,孙权常跟随左右。孙权性格开朗,心地善良而又果断,乐天结好侠义之士并接济他们,开始见称于世,与其父兄齐名。每当一起商量计谋时,孙策都为他的才智而吃惊,认为自己比不上他。每逢宴请宾客时,孙策就常常对孙权说:“这些人,日后都会是你的将帅。”

孙策将孙权作为江东的接班人来培养,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正因为孙策刻意培养孙权,日后才有孙权顺利继位之事实。

最后,以一则谚语结束本文: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注:

①解密孙策系列文章发布在2021年度的微信公众号《余记三国》和今日头条《余世亮说三国》。

②许都朝廷,建安元年(196年),经历董卓篡政、王允诛董卓、长安之乱的汉献帝刘协,被曹操安置在许县。从此,曹操选择许县作为定鼎天下的根据地,“挟天子以令不臣”。许县从此进入最昌盛的一段时期,一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时称许都。故有人将汉献帝在许县时的朝廷,称之为许都朝廷。

魏文帝曹丕代汉后,迁都洛阳,因“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仍为曹魏“五都”之一。“许昌”这一名词,拆开看本意,就是“许地”“昌盛”的意思。

③孙策、孙权和周瑜人像图来自网络,其他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

0 阅读:1

魏蜀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