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建国的第七十五年,军事和经济都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阶段,回顾历史有一个朝代也是在建国七十五年后文化发展达到鼎峰。
历史学家陈演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夺取北周政权,于开封称帝,建国“宋”。
有不少人一直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说法有质疑,觉得宋太祖赵匡胤相比其它三位有些拉胯,其实结合当时五代十国的乱世背景,赵匡胤能在后周的基础上,进一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让五代十国的乱象没有进一步延续下去,让饱经战火五十多年的中原大地重新进入大统一时期,其功绩也是不可否认的。
宋太祖在位十六年,军事上“杯酒释兵权”以比较平和的方式削弱了藩镇的兵权,政治上大量启用文官出任地方长官,“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就是这个时期的宋朝宰相。
公元976年宋太宗赵光义继位,这是历史上少有的传位于弟弟而非子嗣的情况。原因和五代十国的大背景有关,毕竟以咱们后来人的视角是知道宋朝传承了三百余年,但是当时每个朝代变更短的不过十余年,如果当时赵匡胤传位于幼子,很可能会因为威望不够压不住各路骄兵悍将,导致宋朝也步了北周的后尘。
宋太宗在位二十余年,军事上贯彻兄长赵匡胤的方针进一步削弱藩镇兵权,同时亲伐北汉终结了五代十国时代的最后一国。
期间也曾两次伐辽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可惜都未功成,从此宋朝的军事发展都偏保守,加强中央集权,地方以消极防御为主,为宋朝后世“积弱”的局面埋下了根。
公元997年,宋太宗第三子赵恒继位,而非按照“金匮之盟”将皇位还于赵匡胤之子,曾经“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皇位合法性最大的依据,最后未遵守下去的也是赵光义本人,果然是皇权拥有最终解释权。
宋真宗赵恒在位二十五年,最出名的事件就是“檀渊之盟”,在军事力量占优的场面下求和,让宋朝从此在“纳岁求和”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后世其实也有不少人深入解读这个事件,从经济角度来看宋朝其实不亏,甚至可以说血赚。但是大国外交,很多时候并不是只看经济收益的。要是真这样看,那宋真宗可是远超汉武帝的明君了,泰山封禅那格局都小了。
不过有一说一,赵恒的那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后世读书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宋朝文化能达到当世之巅,也不乏这句话的功劳。
公元1022年,宋仁宗赵祯继位,这是宋朝建国的62年,也是距离咱们真正的千年之前。另外宋仁宗也是“狸猫换太子”这段典故的原型人物。
宋仁宗赵祯十三岁继位,大宋建国的第七十五年,也就是仁宗继位的第十四年,正是身强体壮的年纪,整个王朝也是充满了活力。宋仁宗执政期间是整个北宋文坛最辉煌灿烂的时期,诗与词的发展都达到了鼎峰,咱们所熟知的范仲淹以及“三苏”都是这个时期活跃的人物。
纵观整个宋朝,在军事上虽然不如汉朝或者明朝那么强硬,但是结合当时五代十国的背景也能理解宋朝的策略,而且当时重文抑武也确实让文化的发展攀上了一个高峰,为后世的中华留下了很多精神隗宝。
如今新中国建国七十五年,时隔千年,文化和军事都再次达到了高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不知道小编想表达什么[思考]
澶渊之盟时,宋朝哪里军事占优了?这不是胡说八道吗?澶渊之盟时,契丹主力丝毫未损,而预计增援的河东都部署王超部却故意徘徊观望,逡巡而不敢进,东京汴梁又传出废立的谣言,所以北宋才希望快速议和,而契丹折了大将萧达凛,士气受挫,二十万大军深入宋境,后勤补给非常困难,在此之下,双方才对议和一拍即合,迅速签订了和约。
前面的杯酒释兵权是假的?“如果当时赵匡胤传位于幼子,很可能会因为威望不够压不住各路骄兵悍将,导致宋朝也步了北周的后尘。”
宋朝只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一个朝代,要对比的话也要先把小学的知识学完
宇宙都没有!强大至极
人类社会在进步,这种比较有意思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赵匡胤的孩子是幼子吗?有点历史常识吗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惜了,军事不行。
胡说八道。现在连清朝一半都没有
北周?
弱宋也好意思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