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美食,它承载着三百多年的悠悠岁月,散发着经久不衰的迷人魅力。这便是以河湖中的青鱼、草鱼为主料,经由纯手工精心打造而成的美味佳肴。
当鲜活的鱼被仔细地切碎、剁成细腻的肉泥之后,一场奇妙的蜕变之旅才刚刚开始。还要加入蛋清、适量的清水以及精心调配的调料,随后便是一场力量与耐心的考验。双手需用力不断地甩打这鱼泥,让其充分上劲。紧接着,将其放入盆中,安静地静置一段时间,使其松身,仿佛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华丽变身积蓄力量。
最后,在锅中倒入香气扑鼻的花生油,待到油温恰到好处时,鱼圆的炸制便拉开序幕。起初它们在油锅中翻滚沉浮,待浮出水面后,便改用小火慢慢烹煮,直至鱼圆熟透,这才算大功告成。
这便是被誉为苏中第一鲜的沙沟大鱼圆!它的外形圆润饱满,恰似一颗颗珍珠,颜色或乳白,或芽黄,里面的肉色如雪般洁白。品尝一口,鲜嫩爽口的感觉瞬间在舌尖绽放,毫无油腻之感,只留满口的鲜香。
沙沟大鱼圆在当地还有一个亲切的称呼——“鱼坨子”。据说,沙沟古镇自古以来就有八绝十八怪的说法,而令人垂涎的鱼圆便是其中之一。相传在明末清初的时期,沙沟就已然是鱼圆的盛产地,是当地用来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上等菜肴。
沙沟人对鱼圆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其鲜嫩美味令人陶醉,更是由于鱼圆蕴含着年年有余、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沿运河一路前往扬州。当行至宝应时,忽然觉得口渴难耐,于是便命令随从开舱取水。此时,当地一名小吏急忙走上前来禀报:“启禀圣上,此地河水混浊不清,难以饮用,还是等臣派人挑担山泉水给您送来吧!”乾隆皇帝听闻后龙颜大悦,连连夸赞这名小吏贤能聪慧。小吏离开之后,有人好奇地询问他为何要如此行事?小吏回答道:“您有所不知啊,我的家乡沙沟盛产各类鱼类,尤其是这里的鱼圆,那可真是鲜美至极。今日正好路过此地,不如顺道给您捎带一些去尝尝。”众人一听,都纷纷觉得这是个绝妙的主意。
于是,一行人马又匆忙赶往沙沟,寻到了一家最为出名的鱼圆店,让店主赶紧准备。店主听闻是要给皇上做菜,一时之间犯了难。他心想,如果是平常的红烧鱼或者白烧鱼,那肯定毫无特色可言。既然是给皇上做菜,就必须做出独特的风味,一来可以孝敬皇上,二来也能借此机会扬名自家店铺。
老板苦思冥想之际,正巧店里的一个姓余的驼背跑堂从面前走过,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余驼子”。这一声呼喊瞬间给了酒馆老板灵感,他心想何不将青鱼加工成一盘鱼圆敬献给皇上呢!在此之前,这家酒馆就以擅长制作鱼菜而闻名,尤以鱼茸制作的菜肴深得食客的喜爱与称赞,所以老板觉得在此基础上制作鱼圆应当是胸有成竹的。说干就干,他亲自下厨操刀,其他厨师则在一旁协助。仔细地剔除鱼鳞,剖肚去肠,将鱼洗净,选取其中的精肉,反复仔细地钻剁成细肉泥,而后加入葱末、姜末、淀粉、盐等辅料,再经人工耐心地搅拌成糊状,最后挤成团状下锅油煎而成。
一盘圆圆的、鼓鼓的、热气腾腾的鱼圆被精心装在精美的食盒里,恭敬地送到皇帝面前。乾隆皇帝夹起一只鱼圆,一股浓郁的鱼香扑鼻而来,皇上品尝了一只之后,顿时胃口大开,一口气连着吃了七八只鱼圆,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沙沟鱼圆“外皮似金、内肉如银”。从此,沙沟大鱼圆声名远扬,美誉传遍大江南北。相传邑人郑板桥先生当年在沙沟镇桂家庄教馆授教时,时常品尝沙沟鱼圆,曾作诗一首:“作宦山东十二年,不知溪上青鱼鲜,今朝尝的君家味,一只鱼圆值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