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胡锡进自从炒股亏钱后,开始越来越说人话了。
这不,有人翻出了他今年10月转发的一个帖子:很多事情说出来你可能都不相信,1992年后我们才取消粮票,2002年后商品供应才逐渐丰富,告别了短缺经济,2012年后人们的收入才得到普遍提高……所以对年轻人来讲,我们才过了将近10年的好日子,我们真不能嘚瑟。
这段话当然是说给某些习惯于打鸡血的年轻人听的。
这里我主要想说说取消粮票这事,具体地说,全国性的取消粮票时间是1994年,甚至1995年或1996年——别说年轻人,可能很多过来人都会感到惊讶,但它是事实。
不过,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作为当年的改开先行地,深圳取消粮票的时间,则要往前推进了十来年。
二
说起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的著名的排队事件,很多人会想起1992年8月发生的那场股票风波,百万人涌入深圳通宵排队认购新股。
其实,在此之前,还有一次曾影响广泛的排队事件,埋在时间的尘埃里不为人知。但无论对亲历者来说还是对宏大的历史而言,它都有着非同一般的重量——那次排队,和取消粮票有关,铁板一块的计划经济由此被打开缺口,继而坍塌。
在正式描述这起事件之前,先得向今天的人们解释一下何谓粮票。它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其种类数量有“世界之最”之称,全国2500多个市县,以及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政府、机关等单位,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粮票,进行计划供应。
那个时代,被俗称为“粮本”的粮食供应证,和户口本、结婚证同等重要,不管你是什么人,去干什么事,任何东西都可以不带,但是绝对不能少了粮票。某种意义上,粮票以及黄皮黑字的粮本成为了人们吃饭的护照。
1955年第一套全国通用粮票
举一个例子,1961年,国学大师吴宓想到广州看望陈寅恪。陈寅恪很高兴,却写信给吴宓说:“兄带米票每日七两似可供两餐用,早晨弟当别购鸡蛋奉赠,或无问题。”
吴宓回信说自己带了不少粮票,每天一斤,也不用陈寅恪为他另备早餐。
吴、陈二人当时都是大学教授,收入不菲,却还要在信中专门提到粮票,可见粮票之重要性。
鸡蛋票
也因此,改革开放之前,城镇居民迁移户口时,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叫做“粮食关系“,粮食关系最终会具体落实到粮店,关系人只能限定在该粮店购粮。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大量外来建设者涌入深圳,特区人口由2万余人一下膨胀到几十万人。他们大多没有将户口迁过来,或属非城镇人口,也就没有将粮食关系转入。没有粮票,就无法得到口粮供应,即使到饭店吃饭也成问题,粮食定量的不足之处开始显现。
到了1983年,深圳尝试用兑换券的方式,首先在部分商家中实行不收粮票经营。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粮票的话,多花一点钱也能吃饭。没想到,即便价格翻了十倍,也没有人嫌贵,一下子各大饭店、商店纷纷效仿,交易时不再需要拿出粮票。
但是,随着不用粮票就能吃饭的饭店越来越多,粮食的来源就成了问题。由于当时全国还是配给制度,深圳市面上能够流通的高价粮食十分有限。于是深圳再次利用兑换制度,花高价从全国各地筹措粮食,很快吸引了大量的外地商家。一时间山东的啤酒、江西的莲子、四川的腊肠源源不断运往深圳,不但市场上的物资越来越丰富,而且价格也随之降低。
三
1984年11月1日,深圳正式在全国率先取消粮本、油本、粮票——在今天看来,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划时代的举措,但在当时的深圳却造成了恐慌。几十年来凭粮票、油票买粮油的习惯一旦被打破,给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不适感与不安感。人们担心,会不会出现没有粮食可以买,要饿肚皮的情况?毕竟,饥饿的记忆拥有巨大的惯性。
于是,消息传开后,新政策还没实施,饿怕了的市民纷纷到粮站排队购买粮油。据《深圳特区报》报道,土生土长的市民刘景秀看到陆续有人在各大粮站排队抢购米粮,甚至还跟粮站的工作人员起了冲突,她也拿上几年来积攒的几十斤粮票,到现在太阳百货斜对面的大粮站去排队了。“那天我早上5点多就去排队,但是在我前面已经排了好长的队伍。粮店开门后,一堆人就涌了进去,很快粮店就说没粮卖了,队伍中就开始起了骚乱,很多人骂了起来,甚至想去打粮店的人。”
由于购粮无果,刘景秀只好到别的粮站去碰运气。但是无论去到哪个粮站,结果都一样。没有办法,她只能等着新政策实施了。不过,她“没想到取消粮票后不但不会买不到粮食,而且买东西还特别方便。”
1984年12月份从梅州来到深圳的赵美英,赶上了深圳取消粮票这一历史性事件,初来乍到,就感受到深圳的与众不同。
赵美英说,来深圳前,她也不知道深圳不用粮票了,在迁户时,还是把粮食迁移证和户口一并从梅州迁移了过来。而和她一起到深圳的还有她一生的积蓄——70斤粮票。“当时,粮票对我们来说,是比钱还重要的财产,因为我们都习惯了,没有粮票,即使有钱也会饿肚子的。”
来到深圳后,赵美英才发现,就在一个月前,这里已经取消粮票了,这意味着带来的粮票全用不上了!虽然如此,赵美英还是非常开心。“在梅州时,我的工资只有49元5角,而到了深圳,我的工资一下子涨到了300多元,一个月就是原来半年的工资!”
赵美英说,那时候,每次向外地人介绍深圳时,她总会加上一句“快来深圳吧,这里不用粮票!”
直到1993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中提出:自当年4月1日起取消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当然这里面也还有一个小波折。粮票刚刚取消没多久,粮食不但价格疯涨,而且供应量急剧减少,粮食短缺的恐惧迅速再次笼罩所有人,一些地方赶紧又恢复了粮票制度。事实上,这只是制度转换时市场作出的自我调整,不到一年时间市场粮价就趋于稳定,粮食问题正式步入正轨。1994年到1996年全国各地重新印刷的粮票,连民众的面都没见到,就退出了市场。票证时代由此彻底终结,捆绑在商品身上的枷锁终于打开。
是的,作为计划经济的标配,我们彻底告别粮票是并不久远的历史,今天的我们不但不能嘚瑟,还应该警惕它某一天卷土重来。
确实还没吃几年饱饭,好多人就觉得自己可以脚踢日本拳打美国了,连古人都知道,广集粮缓称王,埋头发展,真正有了实力再得瑟也不迟
所以看到现在许多反市场的论调大行其道甚至付诸实施,作为一个普通人,顿感悲哀又无奈
以前的人活得简单,现在弯弯绕太多,越来越精于算计。对别人,想着怎么挖坑,对自己,想着怎么避坑。而且越来越内卷,竞争压力太大。我上学时,班上同学根本就没几个在上学问题上纠结,也可以说是快乐教育,学习好的琢磨着怎么考学等着毕业分配工作,学习不好的准备怎么打工或者做点小买卖,没有人会往独木桥上钻,各自过的也都安好。
刚吃三天饱饭[得瑟]
唉!在一声声靓仔中迷失了自己,可悲!可叹!接下来是还债的日子了……
19年就挂了,20年才埋
99年家里才有VCD,06年才买DVD,08年买第一个MP4。前段时间我还跟家人说,疫情这几年还没看出来吗,啥东西都不如米面油盐,这四样值钱,如果国家不管控,可能你一个小汽车还换不来一百斤米面油呢[得瑟],到那时候汽车就是废铁,房子就是水泥
九十年代出门还要介绍信,不然五元的旅社多不让你住!
我也觉得十年前日子比现在好过,起码压力小很多。咱们人均收入在全球好像才排70名
我是89年的,从小没记得用过粮票。后来在广东工作,听说02年到12年广东的钱好挣,以后就越来越难。
没错,除了一小撮搞破坏的,其他大部分人平时就算观点对立,动机也都是为了能继续把好日子过下去,只不过各有各的看法而已
我们家是八十年代初才能吃上饱饭,只是吃饱,没有质量。90年代初可以想吃鸡蛋就有鸡蛋吃了。
现在有一群键盘侠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这一代人要跟着上一代人吃苦”“上一代人吃苦不就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嘛”“现在物资充沛不需要吃苦”,但键盘侠们似乎忘记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个个都像他们这样只顾自己不顾后代,感觉老一辈创造的幸福生活只是给他们这一代人留下的,那这群人不但啃老也在啃小
难得好文章
别看现在工资七八千,其实过的很痛苦,尤其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还要应对老婆的不理解,每天生活在焦虑中,完全看不到希望,一份破工作也不敢辞职,像我这种情况的90后在中国应该很多吧
暴发户思维
[???]我99年读大学时记得还要求什么粮票证明迁过去
那时候人们物质不丰富,大家一起穷,但是希望那么大。现在物质很丰富,但是卷,永远看不到希望。
问题是欧美会让你广积粮缓称王吗?美国会让你猥琐发育到可以跟它争老大的地步吗?事实证明绝对不可能,美国绝对会通过一场大规模战争来阻止中国继续发展,而且不会超过十年
说人话了
穷人乍富,可以理解,就让一部分人嘚瑟一下吧[笑着哭]
90后的童年和今年,不是跨了个世纪,而是隔了个世纪
活的累
中国巨婴多,新生代除了抱怨国家,吃喝玩乐,追帅哥美女怼老板,其他真是干啥啥不行
我就记得上初中三年93年到96年住校,都是得从家里背米去学校换饭票吃饭,反正那三年的饭就没有好吃过
佛山80年代粮票粮簿确实还在用,什么时候取消的就不知道了。
我90的,上小学那会儿还有同学用粮票交伙食费呢
这个时候说这句话,普通老百姓说说这就算了,你胡锡进什么的,还在这么说就是真正的坏。
西安好像是90年还是91年取消的[静静吃瓜]
胡老千古
所以说中国人就是多,那时候买点啥都得出票子不然买不到
两年没工作,怎么生活啊?
79年去广州坐船,85年去深圳有南海九江过渡,去饭店吃饭不用粮票
大争之世,人人有责,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从穷的时候过来的,大不了再穷,无所谓,打呗
我记得02.03年那会还有粮票
小骗这种玩意想说什么呢?正因为进步飞快才能给人这种震撼,要是每年爬个2%,你特么再怎么吹有谁信?反过来,哪怕好多二货吹捧的三哥,同样放到几十年的长度里,那都是醉汉走路五进三退。
为什么我的印象中重庆也是八十年代就取消了粮票?反正我记忆中从来没见过那玩意儿。
美国称霸全球也才31年,苏联1991年底才解体,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和古代相比吗?
珍惜粮食,气候变化异常,不要浪费粮食!
本来就是啊
你们是你们,不要把我带进去
教育那些天天海吃胡吃的赶不
还债就对了
我还记得91,92年读初中拿粮证去粮站挑米,家里五口人,我挑60斤的担子,我哥100斤的担子,1.2个月一次
许多基础还很薄弱,需要脚踏实地
的确不能得瑟
胡锡进怕了[得瑟]
坑都是用基层埋
96年,家里面鸡蛋都吃不起,
农村的80后没见过。都是自己种。
时光荏苒
97/98年我上中学吃饭我们还在用粮食换粮票。
我82年的,没见过粮票,地处黄冈大别山地区,打小起没饿过肚子
我小时候也就得用过煤油票,到村里小卖部换煤油晚上点灯用
呵呵
90年代学校吃饭也是用票
人还是太多了[好生气][好生气][好生气][好生气][好生气]
反正,我就记得小时候去我爸单位食堂吃饭,要自己带米去的,后面才没有[汗]
人均收入才4万就认为人人都可以买车买房存款百万了[得瑟]
司马南喜欢这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