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追溯到大概二十来年前左右吧。
我们当地当时要建一个农贸市场,但地方上没钱,然后地方上就借了当地部分老百姓人的钱,把农贸市场建好了,建好后,一个门市也就卖两三万块钱吧。
建好后,前期因为人流少,客流少,农贸市场里面的门市卖不掉,地方上也还不上当时借的钱,当时就搞了个用农贸市场门市抵账的方案。
那帮拿了抵账门市的本地人,有些人就自用,然后在里面做点小生意了,也有些人没做小生意,然后就把门市租出去了,一直也有人租。
那个农贸市场,在过去二十多年中,肯定是跟当地的很多人带来了非常大的方便的。
在疫情前,那个农贸市场几乎是达到了巅峰,租金一年能到1万9 ,最早些年,用两三万抵账款就拿到门市的本地人些,实际上早就赚回来很多倍了,在疫情前,里面的门市有买卖成功的,最近的一个是卖了39万。
当然,疫情折腾三年期间,地方上把农贸市场的两个进出门直接封了,只保留了另2个进出口,当时又要戴口罩,又要扫码,又要核酸的,实际上常去农贸市场的主要就是一些老头、老太太,那些人连智能手机都不太会用,大家都嫌麻烦进市场买菜,折腾三年后,直接把农贸市场里面门市的租金和价格打到了历史冰点。但再差的行情,也是可以把那些门市当仓库用的。
今年初,疫情放开后,农贸市场的人气稍微恢复了一些,但离疫情前还是差得比较远。
举这个案例,是想说当年用债权去换门市的房票模式,押对了的人,是真可以一铺养三代啊,那个农贸市场里面,当时就有人拥有多个门市的,但这都是过去。
十来前年吧,我们单位也搞过一次集资,不过当时玩的是集资建房、买房模式,然后有优惠价,单位内部给了一定名额,在市中区集资买房,当时单位内部给的优惠价是2700多一平,市场价在4000多一平,这么多年过去后,那小区的房子均价现在是七八千一平。除了在我们当地市里面搞过集资买房后,集团公司还在西北的一个省会城市,在成都也都搞过集资建房、买房,集团公司内部的优秀员工些,拿到的价格,也是要明显低于市场价的。
前几年吧,北方有个市下面的区,有城投搞了个集资,集资后,钱还不上了,最后平台给了一种方案,就是把市里面新区的指定商品房拿出来给那些投资人抵账,不过那次集资主要就是本地体制内那帮人。有部分人就选择了这种拿债权换房子的方案。当时给的是市里面新区的商品房,不过最近疫情折腾三年,近三年房价几乎没怎么涨过,就目前看,当时换房的债权,勉强打个平手,城投公司和投资人,大家都是没赚也没亏。
最近,又有地方在出这类用债权去换指定商品房的方案,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化债的办法。对地方上来说,只要把房子变现后,房子里面隐含的各类税费也就变现了。投资人拿到房子后,可租、可卖、也可自用,只要自己觉得这种方案适合自己的,也是可以考虑的。
普通老百姓是巴不得房价大跌,大多数人目前实际上也是看空房价的。但实际上,抛开个人情感因素,所有的物价和工价都在涨,您能指望房价跌到哪去啊,能涨的比CPI都更慢一点的价格,实际上就不错了。
那些新修的房子,哪怕是卖不掉,一般都不会大幅降价卖,卖不掉的,大不了把新房修建速度压下来,剩下的存量,每年总会有1000多万的大学生要毕业,要找结婚买房。今年,个人回农村修了个几乎是最简单的仅一层的120平的小平房,各种建房、平场地、堡坎、车位、坝子硬化,还有开通水电气,20来万就给花没了,随便再简单装修一下,至少都要20好大几万了。
因为工价都在涨,其它的建筑材料类价格也在涨。在工地上干活的年轻人都越来越少,在未来,愿意去工地上干活的年轻人估计会更少,都没年轻人愿意去干的活,那种工价未来能跌吗?估计会比较难。
说了上面几个案例,仅仅是说,很多事情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个方案,只要有适合的人群,它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就用债权换房子的模式,对本地的特定人群来说,也可以考虑采用,对外地的投资人来说,不太现实。尤其是向对本地部分单位内的特定人群来说,大家一起拿债权去换指定商品房,只要把商品房价格压到足够吸引人。一堆特定人群拿着债权去换房,这跟当年单位内一堆人跑去集资建房、买房又有多大区别呢?
同样的一个玩法,就看您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尽量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点,才更有可能抓住机会。
话说回来,曾经享受过单位集资建房、买房好处的人,现在年龄应该都不小了。
我是大佛,持证理财规划师,拥有基金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著有《投资理财实战:财商思维与资产组合配置策略》一书,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