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曾诱使刘邦对韩信许诺“三不杀”,而吕后杀韩信是否算抗旨?

小岛知风 2024-09-10 09:58:27

韩信、张良、萧何三人并称为汉初三杰,其中张良和萧何都是文人,而韩信却是文武双全的全才,是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最大的功臣。

由于韩信对汉朝建立的功劳极大,因此民间曾流传着刘邦在册封韩信为齐王时,曾对他许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君不杀”,这在民间被称为“三不杀”,还有“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世上没有绑韩信的绳子、没有杀韩信的刀子”,这又被称为“五不死”。

可以说按照民间流传的这两种说法,不管是哪一种,都说明了刘邦许诺可以确保韩信一生不会被杀。不过,这些誓言真的是空头支票,公元前196年,刘邦妻子吕后联合萧何在未央宫内将韩信诛杀,并夷灭韩信三族,一代兵仙韩信就此凄惨而死。

那么按照刘邦对韩信许下的诺言,吕后是如何能把韩信杀了呢?吕后的办法非常妙,她不仅没破坏刘邦的诺言还真把韩信给杀了。

原来萧何把韩信诓骗到未央宫后,吕后立即命人把韩信关进一个大竹笼子里,竹笼子整体都被蒙上黑布,韩信根本看不到天、地以及任何人,然后吕后又命令十多名宫女手持削尖的竹竿,轮流向韩信刺去,就这样韩信被这十多名宫女用尖竹竿活活刺死了。

这样一来,吕后既没有违反刘邦对韩信的诺言,还直接把韩信给整死了。而且是刘邦本身就有了想杀韩信的想法,吕后作为“贤妻”自然要帮丈夫处理好这件想办又不能办的难办之事

当然,这些都是民间传说,其实在历史资料中并没有刘邦对韩信许下“三不杀”或者“五不死”的承诺,只不过韩信确实威胁到了刘邦的后世子孙统治,所以刘邦必须在有生之年把他除掉以绝后患,刘邦肯定是有了想杀韩信的想法,吕后与萧何不过是顺着刘邦的心思去做了。

说起刘邦对韩信许下的“三不杀”或者“五不死”的承诺,还得从历史上韩信确实把刘邦逼急了说起来。

最初韩信投靠的是楚霸王项羽,但是他在项羽麾下不受重用,被项羽所轻视,于是在萧何的引荐下,他投靠了刘邦,从此开启了他的人生巅峰。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后,韩信先后帮助刘邦平定了魏、赵、燕、齐四国,因此韩信就成了刘邦麾下第一功臣。

韩信在平定齐国时,给刘邦上书,请求刘邦册封自己为齐王。而这时候恰恰是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之时,刘邦很需要韩信率兵参战解荥阳之围,可是偏偏这个关键时刻,韩信向刘邦提出了这个要求,站在刘邦的角度想一想,刘邦当时的心态会是怎样的。

刘邦肯定对韩信这个请求很反感,韩信这种行为有点逼迫刘邦封他为齐王的感觉,可是即便刘邦当时对韩信有一万个不满意,他也只能迫于形势册封韩信为齐王。

民间也是在这时候传说,最开始刘邦很不满意,但是谋士张良却劝刘邦要顺应形势,不仅要封韩信为齐王,还要向他许诺以后绝不杀他,这才有了“三不杀”和“五不死”的说法。

不过史料中并没有这些记载,在司马迁编著的《史记》中记载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

在得到齐王封爵后,韩信这才心满意足,率兵攻打项羽,并打败项羽,逼迫项羽自尽。至此刘邦统一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而韩信就是汉朝第一大功臣。

成为第一大功臣就意味着韩信当时的势力已经很强大了,因此他也逐渐威胁到了刘邦的统治,所以刘邦开始打压韩信,借故收回他的兵权,还把他贬为淮阴侯,但是刘邦却迟迟没有杀他,那是因为毕竟他是汉朝开国第一功臣。

不过从刘邦这一系列的操作来看,他肯定是有想杀韩信的想法,只不过时机不成熟,他没有抓到必杀韩信的把柄,再加上韩信为功臣之首,所以他不能随意地杀掉韩信。

但是刘邦杀韩信的想法绝对是有的,因为早在韩信讨封齐王时,他和刘邦的关系就意味着彻底完了,等天下统一后,刘邦必定要杀了他,刘邦至少有三个杀了他的理由。

第一个理由就是韩信触犯了刘邦的底线:

韩信对国家天下的理念是希望统一天下之后,恢复回周朝时期分封诸侯的制度,这个观念在他向刘邦献上“还定三秦”的计策时就能看出来。

当时韩信就说过“把天下分封给有功之臣”,韩信的意思就是帮刘邦打天下,让刘邦当皇帝是可以,但是不要像秦始皇那样搞郡县制,要把天下分封给像他这样的功臣。

韩信这个人很现实,虽然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但是在他而言,他帮刘邦打天下算是还了这个恩情,而得了天下之后,他对刘邦算是首功之臣,那他就理所应当封王。

只不过韩信的想法与刘邦是完全冲突的,刘邦最讨厌的就是异姓王,在汉朝开国时,刘邦迫于形势不得已册封了包括韩信在内的几个异姓王,但是包括韩信在内,这些异姓王没有一个好下场,基本都被刘邦各种找理由给弄死了。

因此后来在“白马之盟”时,刘邦就特意要求群臣发誓,此后异姓不可封王,否则天下共讨之。从这些能看出来,刘邦是非常反感异姓王的。

而当初韩信属于是逼迫刘邦封他当齐王,要知道当初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如果刘邦不封韩信为齐王,韩信不出兵的话,刘邦十有八九得被项羽整死,所以刘邦当时有求于韩信,不得不封他为齐王,再者韩信确实立有大功,不封为王说不过去。

刘邦可以说是满怀着恨意册封了韩信为齐王,因此从这时候起,刘邦与韩信之间的君臣关系彻底完蛋了,因为韩信触碰了刘邦的底线,刘邦对他是既恼怒且无奈,所以刘邦后来会各种找理由把韩信贬为淮阴侯。

第二个理由就是韩信本身对刘邦也心怀不满:

本来韩信好好地当齐王,刘邦却找各种理由把他贬为淮阴侯,换个角度站在韩信这来想想,他能对刘邦满意吗?肯定不能啊,他早就对刘邦心怀不满了,只不过他隐忍不发而已。

那么韩信不满刘邦肯定会知道的,刘邦善于用人,自然就善于了解人性,他知道把韩信贬为淮阴侯,韩信肯定会对他极为不满,他也明白他和韩信的关系回不到从前了。

按照史书记载,刘邦之所以对韩信起杀心是因为他多次卷入谋反事件,最先是公元前201年,韩信被刘邦褫夺兵权改封楚王后,私下收留了项羽的部将钟离昧,这时候有人上书向刘邦控告韩信想谋反,韩信为了让刘邦相信自己的诚意,特意杀了钟离昧向刘邦请罪,刘邦因此贬他为淮阴侯。

后来公元前197年功臣陈豨起兵反叛,韩信再度牵扯其中,这时候吕后就趁着刘邦带兵平叛陈豨之际联合萧何诱杀了韩信。

可以说韩信两次牵扯进谋反的事情,不过在史料中没有具体说明韩信是否真的谋反,但是他谋反与否对于刘邦来说并不重要,刘邦只要肯定他对自己心怀不满,这一点就足以成为了杀了他的理由。

韩信善于用兵,当初他在楚国收留钟离昧被人举报谋反时,刘邦就已经打算不给他解释的机会直接带兵灭了他,但是谋士陈平及时提醒了刘邦,陈平告诉刘邦,韩信善于用兵,刘邦及其麾下武将没有一个能打得过他,而且楚国士兵在他的训练下战斗力也比刘邦的强。

陈平认为就这两点来说刘邦如果贸然带兵去平叛,无异于直接激发韩信举楚国之兵反叛,到时候刘邦会直接输给韩信,进而丢掉半壁江山。

所以刘邦对韩信是既厌恶又忌惮,而且韩信还对他心怀不满,对他威胁很大,他不杀韩信还等着干啥,真等着韩信彻底暴露出谋反事情再做,那他不就很被动了。

第三个理由刘邦年纪比韩信大了很多,不杀韩信等于给自己的后人留后患:

要知道刘邦的岁数比韩信大了很多,刘邦的年纪只比秦始皇小了3岁,在汉朝建立时,刘邦已经50多岁了,而韩信比刘邦小了30多岁,汉朝建立时韩信不过20多岁。

而在杀韩信那一年刘邦已经60多岁了,在那个时期,人能活到60多岁已经算是长寿了,留给刘邦的时间也并不多了。

相比之下韩信被杀的时候才30多岁,就年纪来看,刘邦怎么都不可能活得过韩信,而且刘邦心里很清楚,天下能压制韩信的只有三人,其中一人就是他刘邦本人,另外两人则是张良和萧何。

张良当时已经50多岁,萧何当时已经年近50岁,能压制韩信的三人基本都是垂暮老矣,怎么活都不可能活得过韩信,所以如果三人去世之后,谁还能压制韩信,那时候恐怕天下都得是韩信的了。

况且,韩信功高盖世,是汉朝第一功臣,在汉朝军队中有着非常高的威望,连对刘邦有救命之恩的功臣樊哙看到韩信都得恭恭敬敬给他下跪。

因此刘邦想到这些自己都害怕,他、张良、萧何三人去世后,他的妻子吕后和儿子刘盈如何面对已经对他不满已久的韩信,那时候天下谁还能压制韩信。

所以不杀韩信,刘邦如何能安稳踏实,如何能让后世顺利接班,韩信是必须死的,而且还必须尽快死,只有韩信死了,刘邦晚年才能睡个安稳觉。

写在最后

在三个理由之下,韩信想不死都难,虽说韩信是死于吕后之手,但更应该说他是死于刘邦的意图之下,刘邦如果表现出想杀韩信的意图,堂堂汉朝第一功臣、一代兵仙,岂是吕后说杀就能杀的。

甚至都可以猜测,历史上是不是刘邦故意授意由吕后去执行杀死韩信的,夫妻俩唱了双簧。至于民间流传的“三不杀”和“五不死”纯属虚构,而且就算是真有“三不杀”和“五不死”的许诺,韩信也必须得死,从他向刘邦讨封齐王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要被刘邦所杀,不杀他的话刘邦晚年都会不得安宁。

文/小岛知风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0 阅读:9

小岛知风

简介:杂家一枚,爱好摄影、旅游、文学、越野,天南海北都爱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