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我不愿揭中国人的短,但中国人有三个很大的缺点

南萧看花回 2024-10-05 15:46:3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20年,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社会批评家罗素,满怀憧憬地来到中国,开始了他的东方之旅。

他原本以为,这片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土地,必然蕴藏着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思想与智慧。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

这次旅行在他心中埋下了一个深深的疑问。

为什么一个拥有如此辉煌历史的民族,会在近现代遭遇如此多的挫折?为何中国社会充满了冷漠、胆怯和对传统的固守?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罗素写下了《中国问题》一书,在其中他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中国人的三大缺点。

罗素的中国之旅

罗素之所以选择在1920年踏上中国的土地,是因为他对中国文化怀有一种理想化的憧憬。

长期浸润在西方理性与科学的思维之中,罗素对当时西方社会的物质主义和战争的残酷,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他希望在中国找到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一种能够让人类重新找到心灵宁静的东方智慧。

然而,罗素抵达中国后,他所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充满智慧与和谐的东方社会,而是一个混乱且精神迷失的国家。

这段时间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与思想激变的时期:清朝的覆灭使得中国进入了短暂而混乱的民国时代,“五四运动”的余波尚未散去。

知识分子正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寻求国家的出路和社会的重建。

罗素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讲学,与中国知识分子和学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他不仅关注学术与思想的传播,还深入观察了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

然而,这次旅行让他逐渐意识到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激发了他对中国人性格的深入反思。

罗素在返回英国后,将他对中国的观察与思考写成了《中国问题》一书。

这本书涵盖了他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经济与政治的全面分析。

罗素虽然对中国的文明成就抱有敬意,但他在书中毫不讳言地指出了中国人的三个巨大缺点:冷漠、胆怯、过分传统。

这些批评不仅反映了他对中国社会的忧虑,也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自我反思的契机。

罗素最先指出中国人的一大缺陷,那便是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

他在《中国问题》中提到,在面对重大国家危机时,许多中国人表现得漠不关心,仿佛这些事件与他们毫无关联。

这种冷漠,不仅仅是对国家事务的无动于衷,更是一种对他人和社会责任的漠视。

例如,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过程中,尽管革命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牺牲,但大多数中国人依然对政治变革持冷漠态度,甚至只关心自身利益。

罗素认为,这种冷漠让中国人在面对外部侵略时,往往缺乏凝聚力和主动性。

但冷漠并非中国人天生具备的性格,而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压迫与动荡的历史环境,所造成的结果。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得普通民众,始终被置于社会的最底层。

无论是朝廷更迭,还是战争动荡,普通百姓几乎无法改变自身的命运,他们只能在社会的夹缝中生存。

久而久之,百姓对于“天下大事”产生了强烈的无力感,开始习惯性地对外界的一切保持冷漠的态度。

这也是中国人在面对外部压力和不确定性时,表现出的一种自我保护与心理调适方式,帮助人们在不可控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稳定。

正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所说的那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冷漠实际上是一种对复杂现实的洞察与处世之道。

第二缺陷:胆怯

除了事事不关己的冷漠,罗素还指出,中国人的另一缺陷就是胆怯。

他在与中国学生的接触中,发现他们在讨论问题时,往往表现得非常谨慎,甚至对自己观点的表达感到胆怯。

他们不敢提出与主流意见相悖的观点,更不敢质疑权威。

这种胆怯不仅仅存在于学生群体中,更是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

在罗素看来,这种胆怯正是中国人面对问题时缺乏主动性的表现。

然而,中国人的胆怯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统治,形成了以皇权至上、等级森严为特点。

封建专制不仅要求对皇帝与上级的绝对服从,还通过“礼教”与“儒家思想”对普通民众进行精神上的压制。

在这种环境下,任何对权威的质疑与挑战都是不可想象的,甚至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因此,长期以来,百姓学会了顺从与自保,形成了对权威的畏惧与胆怯。

一个典型的历史案例是明朝的“文字狱”。

在那个时代,稍有不慎的言论就可能被定罪,轻则抄家,重则斩首。

这样的高压环境让人们学会了沉默,不敢发表任何与官方观点相悖的言论。

这种胆怯心理逐渐沉淀,成为中国人面对权威与问题时的下意识反应。

但是另一方面,面对外部威胁,选择“韬光养晦”与“忍辱负重”,实际上是一种生存智慧。

以南宋时期为例,面对北方强敌金朝的威胁,岳飞主张积极抗战,但南宋朝廷却采取了屈辱的“和议”政策。

岳飞题材画作

虽然从民族气节的角度来看,南宋的策略似乎显得胆怯,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南宋的灭亡,使得江南地区得以继续发展。

而且,中国人传统上重视“谨慎”与“中庸之道”,这也让人们在面对重大抉择时表现得格外小心与谨慎。

比如明末清初的士大夫阶层,尽管对满清政权充满抵触情绪,但在自身家族与家产面临威胁时,许多人选择了顺从。

这种“胆怯”的行为,实际上是基于对当时环境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家庭与自身利益的理性考虑。

虽然这种选择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保守与退缩,但也正是这种谨慎与理性,帮助无数家庭在动荡时期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在无法正面对抗的情况下,通过暂时的妥协来换取生存空间,实际上是中国人面对逆境的一种灵活应对方式。

第三大缺陷:守旧

除了冷漠、胆怯以外,罗素还指出,中国人最为明显的特性就是过于拘泥于传统。

他甚至认为这种对传统的执迷,已经达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但这一特性却使得中国社会在面对外来文化与现代化时,表现得极为排斥与抗拒。

在他看来,这种对传统的执着,不仅让中国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更让整个社会陷入一种僵化与停滞的状态。

然而,中国人之所以会如此尊敬自身的传统,乃是因为中国确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从未中断过自身文化传承的国家之一。

在面对外来文化与政治压力时,守旧实际上是一种对本民族文化自信与认同的体现。

比如在明朝与清朝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与殖民威胁,中国依然坚持了自身的儒家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虽然这一时期的中国在科技与军事上落后于西方,但正是这种对自身文化的坚持,保证了中华文化没有在外来冲击中被彻底抹杀。

虽然中国在近代史上,曾多次受到外来侵略与欺凌,这使得中国人对外来文化与思想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

在他们看来,外来文化是“蛮夷之道”,远不如中华文明高尚与完善。

因此,在面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理念时,许多人选择了拒绝与排斥,而不是吸纳与学习。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

在变法失败后,守旧派趁机发难,将维新派一网打尽,导致中国错失了一次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机会。

所以罗素认为这种对传统的过度执着,使得中国社会难以迅速适应现代化的挑战。

好在,当时的中国虽然拥有这三大缺点,但是却从不困束于这三大缺点。

罗素的批评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广泛讨论与反思。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民族性格与文化传统,努力寻找摆脱冷漠、胆怯与过分传统的方法。

这一过程虽然艰难,却为中国的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契机。

在这之后,中国人在思想、精神面貌和社会实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展现出越来越积极、勇敢与创新的面貌。

另外,尽管罗素看似“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中国人的缺点,但他对中国文化与人民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与赞美之情。

在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交流中,罗素对中国古老的哲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国人对生活的智慧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他曾指出,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智慧,这种智慧不同于西方的理性逻辑,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

他特别推崇道家哲学,认为其“无为而治”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能够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罗素还认为,中国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责任,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访问中国期间,他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勤劳与坚韧。

在他看来,中国人即便身处困境,依然保持着乐观与坚韧的品质。

在《中国问题》中,他写道: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之一,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挑战。”

罗素深知,中国人所展现出来的韧性与毅力,正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不断克服外来侵略与内部动荡,保持文化连续性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中国问题,作者:罗素

罗素眼里的中国文化,人民网,2005年09月08日

中国情结 罗素访华的思想余波,新京报,2020年05月16日

罗素谈“中国问题” 是出于对中国真诚的理解还是对西方的批判,界面新闻,2017年04月18日

0 阅读:84

南萧看花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