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中国」安徽·枞阳

扶摇天下人文 2022-08-01 07:14:02

“轻帆挂与白云来,棹击中流天倒开。五月江声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台。”这首夜《夜抵枞阳》是清代“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姚鼐描写自己返回故乡枞阳时的情景。

历史

枞阳县位于安徽省中南部的长江之滨。奔流不息的长江,滋养着枞阳县的每一寸土地,也孕育了这里灿烂的文明。

1990年6月29日在故宫文华殿隆重揭幕的第一届“中国文物精华展”。这次展览汇集了来自全国的文物精品共245件。其中就有一件来自枞阳县的国家一级文物西周兽面纹青铜方彝。

西周兽面纹青铜方彝,1987年出土于枞阳县周潭镇。它通高44厘米,重11.5千克。由盖、身、足三部分组成。

与全国目前所出土的方彝最为不同的是这个方彝的圈足内悬挂着一个铜铃,里面有圆柱状长舌。用手摇动仍可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1989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汤家墩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发现了炉渣、炉壁等大量与冶铸有关的遗迹。

这说明这件特殊的青铜方彝是本地制造而非输入品。枞阳地区的先民最迟在西周早期就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青铜范铸工艺。

在古代,青铜器是国家政治权力的象征。方彝是统治阶层才能拥有的器物。显然当时居住在此的应该是有一定级别的人物。

然而久远的历史已无法考证,人们只能从出土的文物中想象这片土地当年的繁荣盛景。

据1997年版《枞阳县志》记载,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枞阳县,隶属庐江郡。这是枞阳地区建县的开始。

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

直到1949年2月,桐城县一分为二,另置桐庐县。1955年,桐庐县更名为枞阳县。

风云变幻,世事变迁,也许是出于对历史的追思,古老的大地历经沧海桑田,县名又回到了它建县之初的“枞阳”二字。

红色历史

1949年初,三大战役结束后,“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同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百万雄师陆续集结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长达五百余千米的长江北岸,为渡江战役做战前准备。

1949年3月,人民解放军到达枞阳后受到了枞阳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全力支持。

为了让解放军顺利度过被称为“天险”的长江,枞阳人民积极支援渡江部队,帮助他们加强水上练兵。

这些当时作战用的器物如今已成为革命历史文物被珍藏在渡江战役纪念馆里,这些简易到极致的器材饱含着枞阳人民对解放军的深厚情感,是军民雨水之情最真挚的表达。

1949年4月21日下午5时,枞阳县全境20万渡江大军及支前人员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长江南岸进军,上千船只扬帆起航。

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全部渡过长江,攻占了国民党政府的所在地南京,粉碎了“长江天险不可逾越”的神话,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曙光。

千帆竞渡,群雕下追忆峥嵘岁月。鱼水情深,战火中共书解放新篇。在渡江战役中,有三十余名枞阳籍人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文化

浮山位于长江北岸的白荡湖边。昔日因其“东西南北皆水汇”,形成“山浮水面水浮山”的独特奇观而得名。

浮山的摩崖石刻堪称“皖中一绝”。从唐代开始,无数文人墨客到浮山游览。因为景色俊秀,他们或挥毫题诗,或作文记事,留下大量摩崖石刻,形成了如今独特的人文景观。

这些摩崖石刻有的凿于峭壁,有的刻于幽岩,目前尚可辨认的就多达480余块,其中字体最大者1米见方,字体最小者宽和高都不及3厘米,书法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可以说是一座天然的书法博物馆。

浮山有一块位于会圣岩下的“因棋说法”摩崖石刻。它记载的是法远禅师与欧阳修“因棋说法”的故事。

宋庆历年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他听说浮山法远禅师禅述奇异,就到浮山游览。

法远禅师以下棋的方式来解释禅道。论弈无常态,无论输赢,都是一种人生境界。法远的话打开了欧阳修诗意的心结。欧阳修由此感叹佛理直指人心,钦佩不已。这是禅宗的一个经典故事。

浮山摩崖石刻经历上千年的积累,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书法演变的基本轨迹,字里行间记录的故事也是浮山百态,历史变迁的缩影。

名人

刘大櫆和方苞、姚鼐被称为“桐城派三祖”。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

它继承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并融合了前人文学理念和技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套完整严谨的古文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28岁的刘大櫆来到京师拜访在朝为官的同乡方苞。方苞对他的文章极为叹服,视为自己思想的衣钵传人。

刘大櫆总结和发展了方苞提出的写文章要“言有物 言有序”的“义法”理论提出“神气说”。

刘大櫆墓最得意的学生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至此桐城派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文风遍及全国,形成所谓“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局面。桐城派之所以影响深远和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崇文重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枞阳人吴汝纶,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之一,被委任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

在吴汝纶的影响下,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的房秩五,决心发展乡村教育。今天的浮山中学就是房秩五于1924年创办的。每年在房秩五先生的诞辰日。浮山中学校园内的房秩五墓前都会举办一场祭拜仪式。

“穷不丢书”是枞阳人传承数百年的古训,也是今天枞阳文脉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从厚重岁月里凝练出的精神气韵,依然在每一个枞阳人身上汩汩流淌。

民俗

“文不过南乡,武不过东乡”,这是古桐城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可见在称霸文坛二百多年的桐城派故里也有尚武之风。

元代天武、天禄兄弟二人为躲避战乱,迁到今天的周潭镇一带定居,并带来杰出的功夫。

为了保护自己和保卫家乡,此后习武之风遍及整个古桐城的东部地区几个乡镇。因而形成了一个融“南拳北腿”于一体,拳术和械术套路相结合的武术流派——东乡武术。

东乡武术主要用于防卫,注重实用。除了18般武器外,还有一些十分独特的兵器。一个非常普通的农家板凳在东乡武术传承人的手里变成了强有力的武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套路“板凳花”。

普通的农家生产工具甚至生活用品都能转化为防身的武器。东乡武术的一招一式,无不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和保卫家乡的英武精神。

2010年,由枞阳县申报的东乡武术被列入安徽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代趣味的转换,诉说着人们对古老艺术在新语境下的审视与认同。这个曾经兴盛一时的地方拳种正逐渐焕发新的生机。

1 阅读:859
评论列表
  • it 3
    2022-08-03 07:27

    安庆建城800年,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点赞][点赞][点赞]

  • 2022-08-03 16:53

    桐城派是枞阳更胜一筹还是桐城稍逊[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