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炳然:剑门深山中走出的文武全才,为何连家乡人民都不知道他?

青林知青 2023-11-05 09:45:15

赵炳然:拔剑出阁去,文武有全才

在广元工作和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对此处的山川人物自是上心,但是,广元虽是地级城市,然而在历史上,真正属于市中心利州区的名人,还真不是很多,当然,除了那据说是出身在此的武则天。

广元有两个地方出名人,一是东南方的苍溪县,那里因红四方面军经过,出了很多的我军近代将帅之才;一是西南方的剑阁,那里文脉深厚,学风浓盛,在历史上出过不少的名人。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的一首《蜀道难》,让世人都知道了这个崇山峻岭中的小城,剑为短兵器,阁是小楼台,这个小城不过是古人在登剑门后,下得山来的小憩之处,但这一剑一阁的一加,瞬间便显得磅礴大气。

从这里的下寺镇走出过协助曾国藩平定江南,后任湖南布政使的李申夫;从这里的公兴镇走出过大宋朝的礼部尚书,理学大师黄裳;更有从田家乡走出的湖广巡抚,同戚继光一起抗击倭寇的赵炳然。

剑门开则九州安,剑门闭则四海乱;剑阁位入蜀咽喉,历代置官非能臣者不能任,在南宋升格为隆庆府后,赵炳然的八世祖赵致中,乃宋末进士出身,来此任知府,因蒙古入侵,川北战事频繁,故乡洛阳沦陷日久,回乡无望,遂在剑阁安家落户,后赵氏家族便在这里繁衍生息。

赵炳然是明朝人,《明史》有传,他字子晦,号剑门,巧合的是,他和当时的皇帝嘉靖同岁,这位明代最奇葩的皇帝,一心修道以求长生不老,成天不是炼丹便是打坐,朝政都交予严嵩处理。

作为一个曾经的官宦家族的后代,自然是胸怀大志,抱济世之宏愿,定是要步入仕途的;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最基础做起,那便是参加科举以博出身。

赵炳然自幼聪慧,他14岁中秀才,25岁中举人,29岁考中进士,这在三年一考,一考仅几十人上榜,而且几为江南学人独霸的残酷竞争中,他以一四川深山中的士子能获此殊荣,这可比现在清华北大的含金量,不知要高出多倍了。

很快,他被外放江西新余县知县,任职期间,他勤政爱民,体恤民情,清廉练达,针对课税沉重的现实,他轻徭薄赋,减轻民众负担,并抑制豪强势力,整顿整治,多建功绩,深受当地百姓拥戴。

史载其“政先惠爱,均里甲,抑豪横,催科及责逋皆有法”,所以,任期满后,因政绩卓著,在三年一次的地方官员考核中被“荐为异等”。

赵炳然性格耿介,刚正廉洁,不以媚上为事,敢作敢当,这些特质使得朝廷委以监察重任,授为贵州道监察御史。

在此期间,他被抽调去宣化和大同的宣大府查办军队腐化案,他竟一次弹劾并参倒各级贪官污吏177人,无疑在明朝军队内掀起了一场反腐风暴,他也因此功“升俸一级”,任顺天府巡按御史,代表皇帝监察皇城脚下的百官。

然而,监察毕竟是得罪人的职官,他在此职位官阶之上一直徘徊了13年之久,期间又出任河南监察御史及江西道监察御史,并因母丧而回乡守制三年。

穷海炎荒想震霆,倚天长剑试新硎。

乾坤剩有埋轮地,烟雾难迷执法星。

泾渭两行分白简,枭鸾六合判青冥。

九苞一响律千仞,惟悴尤能泽畔听。

这是当时被放逐到云南永昌卫,写有《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著名文学家杨慎写的一首诗,名为《赠赵剑门侍御炳然》。

值赵炳然41岁时,因云南边陲的部落首领勾结越南人反叛,他们诛杀朝廷命官,屠戮民众,一时烽火连天,朝野震惊;赵炳然奉旨绥边,恩威并用,“剪其外援”“散其内党”,一鼓将其剪灭,杨慎于是写此诗赞誉。

“计消衅隙,功在滇南”,作为国之功臣,理当受到朝廷重用,当时正值东南沿海倭寇猖獗之时,在新任首辅徐阶的举荐下,赵炳然出任浙江巡抚,并提督军务。

在此之前,赵炳然一直是以文臣的角色,活跃于政坛上,但是在多年的实践中,朝廷亦看出他能文能武,智勇双全,深谋远虑的不同凡响之处。

而这抗击倭寇,靖绥海疆,则是他人生角色的一次重大转换,从此,赵炳然迎来了他由文及武、金戈铁马、充满激情的军旅生涯。

他根据实际战况,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建议,上疏条陈防海八事,革除军事上疲于奔命来应付海上倭寇的弊端,从而使得朝廷后来的策略应对有方。

在面对防守万里海疆,兵力不足的问题上,以前的措施是倭寇进攻哪里,朝廷赶紧从各地调兵围堵,从而是处处被动挨打,警情四起。

而赵炳然则采取的是类似全民皆兵的体制,办团练,“团练土著,使人各为用,家自为守,急则兵,缓则农,然后聚散两有所归”。

即招募本地民众,平时务农,加以训练,战时为兵,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是对付飘忽不定,来去无踪的倭寇最好的办法。

然而,我在听《百家讲坛》郦波博士的专题《抗倭英雄戚继光》时,听他说道:“浙江巡抚赵炳然把戚继光作为胡党分子,处处掣肘。”

这里的胡党,指的是时为直浙总督的胡宗宪,胡严格来说,是属于严嵩一党,而戚继光则同张居正关系甚好,时常进贡美人和相关补品,如果按郦博士的说法,赵炳然应该是属于严嵩一党了。

我不知郦博士所说依据何来,不可否认,在抗倭的策略上,赵炳然同戚继光自是有分歧,而赵炳然也的确曾不让戚继光所率的义乌兵去福建,那是他从战略的高度出发而提的建议,因为他认为,以福建自建的团练,就能够对付海患。

分歧是分歧,但二人的关系远不是相互“掣肘”的关系,赵炳然对戚继光也是赞扬有加,说他是“谋勇兼优,忠诚不二,御兵有纪,随战获功。”

作为朝廷派到地方的督察大员,赵炳然手中所掌握的权力极大,如明代军队中的监军一般,是握有“尚方宝剑”来发号施令之人,倘若赵督察想给戚继光找点麻烦,那还不是分分钟之事。

再说了,严嵩是徐玠一手弄下课的,赵炳然亦是徐玠举荐的,所以,即使硬要按所谓的“党”来说,赵炳然应是徐党而不是同严、胡二人是一党的才是。

后来赵炳然升大理寺少卿,提升佥都御史,又巡抚湖广,他在内地时安抚民众,为民请命,施利民之策;在沿海时,他身先士卒,亲上战阵,有的放矢,御敌有方。

最终,同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一起,将海患一举荡平,当他回京之时,浙江民众焚香送行,甚至家家绘制他的肖像,如神明一般的祀奉在家,以纪念其护佑之功绩。

赵炳然作为一位进士出身的文人,于武备还这般的精通,真是让人惊叹不已,所谓出将入相,大致就是指的是他这类人,后期的他,不仅是明王朝倚重的朝廷重臣,还扮演着救火队的角色,无论是边关还是海疆,只要有警情,就必然有他的身影。

57岁时,赵炳然升任右都御史并加兵部尚书衔,59岁又任宣大总督,去抵御蒙古军队的入侵,临行前,明王朝特赐麒麟衣以示宣慰,要知道,这可是只有皇室人员才有的殊荣。

在战争过程中,他指挥若定,用兵如神,率军同蒙古军激战,三战三捷;及至后来蒙古俺答部黄台吉领兵大举南下,威胁京师之时,远在山西的赵炳然竟一夜疾驰180里,火速驰援。

一位年近花甲之人,如何能有这般的神勇,当他疾驰到河北时,两条大腿被马鞍磨烂,肉糜见骨,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亲自上阵,激励士气,大败敌寇,并在后来的日子里,击退来敌多次的反扑,确保了京师的安全。

值此一战,足显赵炳然赤心报国的忠诚,为此,他受到朝廷再次嘉奖,正式擢升为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并佐以资政大夫之职。

值得一提的是,赵炳然不仅是一位勤政为民的好官,还是一名严于律己,不徇私情的清官,我们下面这件事上,就能看出他的风采。

赵炳然从不为家人谋私利,所以他的家人一直生活在剑阁,儿子无一人为官,但他长期独自为国四方操劳,于家照顾极少,对孩子的教育自然也难以顾及,于是,他有个叫作赵居仁的儿子,便在家乡做下了不法之事。

赵居仁看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使人抢到家中,结果,女子受辱后自杀而亡,当时剑阁属保宁府管辖,其家人遂告到保宁官府。

自古官官相护,赵炳然身为朝廷重臣,下面办事之人遂徇私枉法,知府判这恶棍无罪,姑娘家人如何肯服,四处告状,但始终无人出来昭示天理。

一年后,新科进士胡执礼出任保宁府推官,他挺身而出,为女方伸张正义,重新开庭后,将恶少赵居仁打入囚牢。

赵家人于是找到赵炳然举荐的四川巡抚,这巡抚大人还真是卖力,亲自赶到保宁府说情,认知这胡推官不为所动,坚持要将这恶人绳之以法,巡抚在无奈之下,强行将恶少押解到成都,另寻他路宽纵。

要说这胡执礼真是个不信邪的人物,他亲自上京找到赵炳然,毫不知情的赵炳然当即表示,“孽子犯法,按王法处置就是”,并当面向胡执礼陪教子无方之罪,并修书一封给四川巡抚,结果他的儿子被斩立决,首级挂剑阁城楼示众。

这样一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好官,怎么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我们民族正是有着很多这样的好官,才使得民族能久经磨难而不倒,才能永远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但是,长年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赵炳然患上很严重的胃病,所以,他申请回乡修养治疗,两年后,继位的明穆宗又想起了这赤胆忠心的阁老,以兵部尚书掌南都察院事召其回京师供职,然而,当诏书送达剑阁之时,62岁的赵炳然已去世两天了。

朝廷当即特遣专使来剑阁祭祀,升太子太保,谥号“恭襄”,葬于剑阁普安镇卧龙山南麓,并依例追赠其祖父及父母相应的荣誉。

虽然现在无人知道当时下葬时的规模是如何的一番光景,但从出土的文物可以推测出应该是很宏大的,因为,他的神道碑是由当时的内阁首辅李春芳所写,而长达千余字的墓志铭则是由他的同年、时任内阁宰辅的内江人赵贞吉所书。

有点诡异的是,这逝世于家乡,且被皇家赦葬的赵炳然,墓葬有神道规格,至少当时应该还有相应的地面建筑,肯定是极具荣耀了,按照正常情况,应该是四季有拜,香火绵延才是。

可现实情况是,墓茔如普通人家一般,没多长时间便无人记得这位为国尽忠,为家族荣光的一代英豪了,地面建筑荡然无存,他的英灵只有山月和清风相伴,年复一年的在剑门深山中孤寂着,早已被人们遗忘。

直到1979年,一位山民在山上挖山茅坑,即野外积粪池的时候,挖到一块石碑,接着才发现这是一座颇有规模的古墓,方才上报相关单位,,由四川省博物馆领头组织挖掘,这才发现是赵炳然夫妇的合葬墓,随之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放置在剑阁县武连镇的觉苑寺赵炳然的棺椁,好孤单。

人们这才知道,在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平凡日子里,与他们日夜相望相守着的,还有这位生于斯,长于斯,且终老于斯的剑州赤子,曾经声名显赫的二品大员赵炳然。

又过了三十多年,赵炳然的父亲赵节齐的墓志铭碑出土,墓志铭的撰写者即是明朝著名政治家、内阁首辅徐阶。

赵炳然的棺椁保存完好,如今安放在剑阁县武连镇的觉苑寺中,只是在这烧香拜佛的寺院中,连个基本的简介都没有,显得格外的孤独,来此之人都是来求平安或保佑发财的,没人对这赵炳然能产生什么兴趣,悲哉!

《明史·赵炳然传》有载:“世宗朝,璁、萼、言、嵩相继用事,六卿之长不得其职。大都波流茅靡,淟涊取容。”

赵炳然所处的嘉靖一朝,不仅沿海有倭寇,边关燃烽燧,而且朝堂之上,党争日炽,各级官员尸位素餐,皆以专营为是。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赵炳然不朋不党,心中只有国家和人民,他北敌蒙古、南靖边疆、东御倭寇,“入思修文,出思振武”,这样一位文韬武略、功勋卓著、彪炳汗青的英雄人物,实是剑阁的骄傲,也是广元人民的骄傲!

0 阅读:35

青林知青

简介:三线子弟下乡知青待岗工人,打工归来一支秃笔聊伴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