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各地州牧为什么能够各自割据不听朝廷号令?

历代经典历史 2024-06-23 13:54:01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军起义的过程中,天下州郡被迅速地私有化。汉朝天子所具有的号令天下的政治权威,一夜之间,荡然无存。天下州郡私有化有何表现,其因如何,影响怎样?

一、天下州郡迅速私有化的表现

东汉末年天下州郡的迅速私有化,直接原因在于汉政府为镇压黄巾起义,实施州郡自主招兵制度,从此地方刺史和太守都有了建立私人武装力量的权力。黄巾起义军被镇压之后,随着西凉军阀董卓进京掌控中央大权,行废立,激起天下怨愤。关东各州郡联合起来,讨伐董卓。此后,拥有私人军队并长期担任地方州郡的牧守们,在中央政府缺乏监控实力时,便具有了私有化地方州郡的基本条件。天下州郡的私有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州郡职位官世袭化,不再服从中央命令而谋求称帝或割据一方

黄巾起义后,东汉政府为了镇压黄巾起义,允许天下州郡长官自行招兵,开东汉地方长官掌握军队之先河。地方长官通过自行招兵,掌握了军队,为剿灭黄巾军做出了巨大贡献。及黄巾军基本被剿灭之后,因董卓进京随意废帝立帝,引发关东州郡联合起来,讨伐董卓。因此,关东州郡反对董卓者自然不受其掌握的汉朝中央政府的命令。这是东汉中央政府失去权威地位的开始。

董卓被杀后,其部下在长安造反,皇帝成为军人手中的玩物。董卓之乱使中央仅存在的军队不再为皇帝所有,同时也加速了东汉皇帝地位的迅速衰落。

此后,皇帝从长安返回洛阳,为曹操迎接到许,又成了曹操手中的玩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各州郡掌控军队的长官,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套权术了如指掌,故而多数也不再服从中央的命令即曹操的命令。这表明东汉中央政府失去权威地位的形势进一步恶化。建安元年 (196),献帝被曹操接到许昌时,天下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此时,袁绍据有冀、青、并三州,曹操据有充、豫二州,公孙瓒据有幽州,陶谦据有徐州,袁术据有扬州,刘表据有荆州,刘焉据有益州,孙策据有江东,韩遂、马腾据有凉州,公孙度据有辽东。各州郡的割据者,多心存异志。此前幽州牧刘虞忠心支持中央政府,但是刘虞后为公孙瓒杀害,幽州为其所夺。徐州牧陶谦也是少有忠诚于汉政府者,陶谦病死后,让属官请刘备代理徐州牧,但不久为吕布所夺。

其中袁绍从弟袁术最先称帝。袁术敢于公然称帝,说明他不只是对汉朝政府已不存在任何忠诚情感,而且他内心中也认为汉朝的灭亡已是大势所趋,是天意使然了。袁术公开称帝尽管很快失败,但是,却起到了社会样板效应。黄巾起义是来自东汉体制外的道教徒对皇权进行公开挑战,而袁术称帝却是从东汉体制内开始对皇权进行公开挑战。

初平元年 (190) 正月, 袁绍以渤海太守身份起兵讨伐董卓。此后,袁绍通过强逼手段,从韩馥手中取得了冀州牧的职位。韩馥让出国家给予的职位,表明中央政府的权威已不存在,地方州牧之位,已不经过中央便可转手。袁绍通过战争,消灭了公孙瓒。最后领有冀州、幽州、青州和并州,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地方军阀。袁绍与袁术一样,有称帝的野心。黄宗羲说,二人对汉室“早怀觊觎之志”。《三国志·袁绍传》 注引 《典略》 曰:自此绍贡御希慢,私使主薄耿苞密白曰:

“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绍以苞密白事示军府将吏。议者咸以苞为妖妄宜诛,绍乃杀苞以自解。

袁绍吞并公孙瓒后,野心膨胀,只因众人反对,只好杀了耿苞,以摆脱世人对其过早显露野心的猜疑。不过,天下私有化已成趋势。且袁绍手下聚集一批重要的人才。这些人才不到中央任职而跟随袁绍,希望通过拥戴袁绍而取得富贵,可见他们对袁绍的看好。

袁绍早有建立新皇朝的打算。史称袁绍与曹操共起兵讨伐董卓:

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 , 兼戎狄之众 , 南向以争天下, 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袁曹二人的对话,完全没有忠于汉朝之心。而二人均为汉朝高官之后,且任职于汉朝政府。这说明,在汉朝高官内部,不具有忠于汉室之人已大有人在。

袁绍与曹操对抗,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死前,拟以所爱少年袁尚为后。及其死,内部矛盾激化,袁尚被拥立为主,袁谭与袁尚产生严重的矛盾。由此可见,袁绍虽死,但其占州郡私有化的形势已经完全公开化了。

身为益州牧的刘焉,起初,在中央政府做太常,“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只想做交趾牧,以远离中央而避祸。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闻扶言,意更在益州。”后顺利做了益州牧:“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焉死,其部属以其子璋为益州长官。刘焉父子相承,占有益州,说明天下私有观念已经形成。刘备入川,刘璋部属多抵抗以为刘备侵占了刘璋的领土。

身为荆州牧的刘表也是如此。不过,刘表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似乎并没有特别的私心,一度有让刘备出任荆州牧的打算。但是,这个想法毕竟没有成为现实。刘表未死前,刘表及手下人都在为刘表何子继位问题商讨。刘表临死,手下众人均开始筹划新的领导人,即用其小儿作为荆州新主。在刘表死后,萠氏与蔡氏大族联合掌握了刘表死后荆州的权力,拥刘表幼子刘琮为主。刘琮后来投降曹操,完全出于手下人之意。感觉对付不了曹操的军事压力。在曹操南征之时,刘琮代表荆州官方归顺了曹操。曹操虽然封刘琮为侯,并给予其青州刺史的官位,但是背地中却宣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可见,在曹操心中,荆州也属于刘表的私家地盘。

孙坚在讨伐董卓之时,得到了汉朝的传国玉玺,由此激起他的野心。孙坚死,孙策继立。孙策死,把大印交到孙权手中。从孙坚到孙策再到孙权,也是国家军队私有化的表现。孙策临死,交印于孙权,并评价说,他本人具有更强劲的争霸中原的能力,而孙权却具有保江东的能力。可见,孙氏家族完全已把江东之地私有化了。而且孙氏家族已心生争霸中原之心。包括鲁肃、周瑜等皖北人士和江东的士族也支持孙权。鲁肃初见孙权,便为孙权策划鼎足江东,“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高帝之业”。正说明他们也相信天下州郡已具有私有化的趋势了。

当天下州郡被瓜分殆尽之时,胸怀兴复汉室之志的刘备,却没有取得任何先机。及离开袁绍南依刘表之时,刘表也只是让他屯兵新野,以防曹操。此间,刘备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向他陈述了隆中对策:以夺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然后再图北伐,平定天下。这实质上是一个首先私有化荆、益二州,然后夺取天下的对策。

在众多争夺天下的军阀中,曹操的能力最为突出。曹操身为充州牧,因为把天子控制在手中,取得了政治上的合法地位。尽管汉朝天子的诏令已不再为地方诸侯所服从,但是,毕竟汉朝中央政府是当时唯一合法的政府,因此,曹操利用天子的身份,讨伐各地军阀,具有名正言顺的效果,可以吸引一部分士人参与到许昌的汉政府阵营中,即“挟天子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是令士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天子没有尺寸之权,史称:“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曹操的这些行径,当然为天下人所知,故有军事实力的诸侯,多不服从其命令。说明他们不在意汉相曹操,也说明当时天下人多认为曹操并不真正代表汉朝皇帝的利益。

地方州郡长官认同汉献帝统治地位者不多。徐州牧陶谦临死时,特意要求别驾糜竺邀请刘备担任徐州刺史之职,可见他没有私有化的思想,但这毕竟是少数。其他的地方军阀也多是雄霸一方。如东北边境地区从公孙度到公孙康、公孙渊,均保有辽东,名义上接受曹魏的统治,实质上却是独立的地方政权,凡三代 50 年,最后因公然与曹魏对抗而为司马懿剿灭。

2. 天下许多文武之士开始认同新主而不认同汉朝皇帝

“献帝政权的存在让汉室忠臣们看到了希望,献帝是东汉朝廷的正统天子,献帝政权的存在让士大夫拥刘扶汉的远大政治抱负从理想变为可能。”有学者指出,“汉末乱离的三十年,有两个分裂周期,初平元年 (190) 到建安十三年 (208) 赤壁之战,为第一周期,汉献帝仍是唯一的共主。赤壁之战后,历史步伐加快,迅速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汉献帝实际上已被三国创业人物放弃。”因此,汉朝的灭亡已不可避免。谁是未来的天下真主?已成为天下之人共同思考的问题,也是他们选择的必然前提。思考的过程,也是他们择主而行的过程。

本来天下为汉朝的天下,天下的人才是汉朝的人才。但是,当此之时,汉朝天子在天下士人的心中,已不具有从前的权威了。尽管汉献帝身边还聚集了天下的一批人才,但是,这批人才,只有一部分真正忠于汉朝皇帝,而这部分官员受到曹操的无情打击。因此,在曹操统治中心许昌,尽管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人才聚集地,但是人才的政治倾向却相当复杂。曹操通过汉相的身份,把忠于自己的人才放到政府和军队中的重要位置上去,从而使汉朝皇帝成为自己号令天下的招牌。

在其他诸侯处,都或多或少聚集着人才群体。全国各地的人才,也不再以皇帝为投靠的对象,而是通过不同的途径,选择或就近投靠不同的主人,以期保全身家性命,成就事业。这些人才,多把他们当成自己真正的主人而不再把汉朝皇帝当成自己真正的主人。

如以孙权为新主的人才群体,智力和武力极为突出,成为对付曹操集团重要力量。孙权手下尽管存在一批渴望回到汉朝中央政权的士人,如张昭等。但是,一旦孙权决定抗曹时,他们便不再表示反对,成为孙权建立孙吴的重要力量。而以刘备为首的集团,其政治目标是兴复汉室,说白了,也并不以汉献帝为天下共主,而是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建立起一个以刘备为皇帝的新型的汉政权。刘备通过其“仁爱”的特长也收罗了一批杰出人才。这些人才虽然宗奉汉室,但是,他们所宗奉的不是曹操所挟持的汉室皇帝,而是被称为天下枭雄的刘备。

总之,多数地方军阀手下的人才群体,多不以天下共主的汉朝皇帝为主而以自己的主子为主,表明汉朝大一统的皇帝认同意识已被严重削弱。

二、天下州郡迅速私有化的原因

自西汉建立,到东汉复兴,汉朝大一统的政权,延绵了 400 年左右。应该说,具有了相当稳固的政治基础。但是,为何在黄巾起义后,汉朝的州郡迅速地便私有化了,这个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以下几点原因尤为重要:

1. 汉朝皇帝与宦官的结合,惩治天下正直的士人,引起天下士人对汉皇的认同度的严重下降汉朝的桓帝与灵帝不仅治国能力差,而且品德也甚为卑劣。两位皇帝的政治行为,严重地伤害了社会士人阶层和庶民阶层的利益,直接导致他们对汉朝的怀疑。桓灵二帝惩治士人,以党人为名打击士人,是为以党锢之祸。党锢之祸表明汉朝皇帝开始与士人分道扬镳,已缺少担当社会正义代表的政治人格,反而成为代表社会邪恶势力的最高支持人。汉朝皇帝对正直士人的镇压,说明他们对士人怀有极度的猜忌之心。这使得具有左右国家政治的士人阶层开始重新认识汉朝国运的问题。因此司马光批判桓、灵二帝之昏虐说:桓、灵“保养奸回,过于骨肉;殄灭忠良,甚于寇讎;积多士之愤,蓄四海之怒。”

天下州郡敢于私有化,还在于汉朝皇室人才的凋零,东汉晚期继位皇帝素质急剧下降。因此,当董卓掌控汉朝皇帝之后,皇帝的威信不再。汉朝行将灭亡的社会思潮,在民间广泛传播,表明东汉即将灭亡。

桓、灵二帝,利用宦官打击代表社会正义的知识分子阶层,造成了皇帝权威的严重丧失。两位皇帝的恶政,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打击士人,通过宦官之手,把代表社会正义和良心的士人,以党人的方式进行屠杀或禁锢,从而引发社会整体的政治危机。二是买官卖官。通过官职订价方式获得社会财富,进而又恶化了政治。汉朝桓灵二位皇帝的这些政治行为,让天下之人感觉到皇帝已成为天下罪恶的代表。汉朝皇帝皇帝已不受天下众多之士之拥戴,天下有志之人对汉朝中央政权认同的弱化趋势。

“宦官外戚集团是宫廷势力即王权的代表者,他们与党人的斗争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中央王权与地方势力的对立”

2. 黄巾起义与天下州郡官员权力的扩涨,造成天下内轻处重形势

黄巾起义是东汉政府以外的社会民众对东汉政府合法性的公开挑战,并积极开展推翻东汉政府的政治活动。黄巾军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让中央政府始料不及,中央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对付黄巾军,不得不下放权力,让各州郡长官自主招募军队,以对付之。结果,地方州郡长官开始拥有军事权,用人权、财政权,从而有拥兵自重的资本。从黄巾起义开始,地方刺史开始掌握军政大权,为地方诸侯的割据奠定了军事基础。而董卓之乱又让中央政府实力大损,皇帝不再控制任何军队,成了没有任何命令能力的光杆首脑。

3. 董卓掌控汉朝中央政府,受到地方官员的武力反对

董卓进京,废除原来的皇帝,另立新帝,并杀害所废之帝,同时杀戮敢于反抗自己者,造成地方官员对董卓的极度不满。中央政府在董卓把持时期,没有任何的公信力,关东诸侯甚至联合起来讨伐董卓。董卓为了继续扶持朝政,竟然焚毁洛阳,迁都长安,人为制造灾难,使洛阳地区人民蒙受巨大损失。因此,董卓执政时期的汉朝中央政府,政令只能达到董卓能够控制的关中地区。

董卓掌控的中央军队灭亡之后,中央政府手中无兵,各州郡都拥有自己的军队。中央政府没有能力处理这些地方实力官员的问题。只好承认其地位,任其发展。

4.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多数并不认同

曹操把汉天子接到许昌后,完全控制了皇帝的行动,汉朝皇帝没有实权,曹操也只是把汉朝皇帝当作傀儡。曹操的所有政治行为,足以证明曹操具有代汉的野心。对于这一点,天下人逐渐清楚。对于天下掌握了州郡实权的地方诸侯来说,他们并不认同曹操的政令。因此,天下之人都认为汉朝中央政府只是形式,控制中央政权的曹操集团,并不代表汉朝皇帝的利益,而只是代表他们自己的利益。因此,曹操无法取得天下诸侯的信任,为和平统一中国铺平道路。

5. 五德相生理论的广泛传播,汉室不可复兴思潮万盛行于世

五德相生相克的皇朝更代学说,成为东汉末年的社会思潮。让天下人感受到汉朝即将终结。因此,汉朝的更代也是正常的现象。“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谁是新的天下之主?这是一个人人关心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天下英雄而言,都会考虑是否要当这个天下之主的最后得主。这就产生了两大现象:

第一,争当天下之主的现象。豪杰之士,梦想夺皇位者不在少数。正所谓:“汉朝倾覆,天下崩坏,豪杰之士,竞希神器。”

袁术率先称帝,因为时机并不成熟,最后身败名裂。但是,袁术之死并不代表天下豪杰之士对改朝换代之梦的破灭,反而上演得更为火热。能够当天下之主者,须有自己的军队和地盘,因此,并非每位英雄均可实现这一目标的。刘备创业之始,就是因为缺少自己的军队和地盘,故而难有作为。

第二,选择不同主人以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毕竟可以当天下之主者,需要掌控一方领土和一方兵马,故而这样的人才不会很多。而汇聚在争当天下之主者身边的人才就多了。对新天下之主不同的预测,导致了天下许多人才不同的选择与归宿。当然,选择投靠的对象,也完全并非由自己的思想决定,各种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们的政治抉择。而不同成员的政治选择,就组成了不同的地域集团。这些地域集团,都是未来的天下共主的竞争者和候选人。

6. 社会上层人士或主动或被迫普遍认可了州郡的私有化

社会上层人士或主动或被迫认可天下州郡的私有化,有三个原因:

其一,存在共同的利益诉求。如军阀部属认可州郡的私有化,在于他们与长官组成了利益的共同体。史载张飞与诸葛亮入川平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严颜。张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而严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可见,在严颜心中,益州也已经私有化了。周瑜、鲁肃等人极力劝导孙权抵抗曹操,正合孙权霸有江东的野心因为他们早有 “ 自立的野心”,故而可以结成利益的共同体,陈寿在 《三国志》 中,也时时表现出认可天下州郡私有化的合法性。他评价陶谦和刘表,认为他们无能,白白葬送了自己的一州之地。

其二,社会上层人士普遍认为天下不再是汉朝的天下,而是私有的天下。如曹操内心中也认可天下私有化的现状。他评价孙权甚高,认为儿子应当像孙权那样,而刘表之子如同猪一样。刘备在占有荆州和益州之时,均存在为难心理,担心背上抢占他人领土的罪名,有伤他的以德兴汉。可见,在刘备心中,也认可了天下州郡的私有化。

其三,部分士人为了生存被迫承认现实,认识到“天下将乱”,“汉家将亡”已成定局, 汉朝皇帝没有任何能力以匡天下之时,只好依附于一个军阀以保全生命。只有少数忠汉派对州郡的私有化表现出明确的反对态度,但他们已不占有主导地位。

三、天下州郡迅速私有化的影响

东汉末年天下州郡的私有化,近似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无力掌控天下诸侯而产生的争夺天下的战争。天下州郡的迅速私有化,对当时的政治走向产生的严重的影响。

1. 造成缺乏天下共主的认同基础

东汉末年天下州郡被迅速地私有化,说明东汉皇权地位已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天下州郡的私有化,实质上是对汉朝中央政府的公然蔑视,是不承认汉朝皇帝为天下共主的直接反应。对于天下郡的私有化,社会上普遍认为具有合法性。由此可见,汉朝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政治信仰,已受到了社会广泛的怀疑。黄巾起义是张角以宗教形式率领广大下层人民对汉朝天子公开对抗,随之而起的各地军阀则是利用自己掌控的军队和地盘也不再服从汉朝天子的指令。曹操尽管“挟天子”,但是,曹操所挟持的天子已不具备天下共主的认同基础。那么,当时社会政治领域最大的问题由此而生?谁方是新生的天下共主?这在不同的诸侯眼中有不同的看法。作为具有四世三公政治地位的袁绍兄弟来说,他们的政治根基最为扎实,因此,他们最有可能成为新生的天下共主,即新皇帝。

刘备对外宣称,在兴复汉室,不过,兴复汉室,本质上不是对现有皇帝的承认,而是自身去称帝,这与刘秀兴复汉室相似。西汉灭亡之后,刘秀有过兴复汉室之举,且取得了完全的成功。因此,刘备的兴复汉室,具有复制刘秀兴复汉室的用意。可见,刘备对当朝皇帝也并不真正看好。

总的看来,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和孙权,都不能获得天下全部人的完全拥戴,到底谁才是新的天下之主,并没有取得共识。而缺乏天下之主的共识,便会引起如下所述的严重政治问题。

2. 造成天下分裂与动荡

天下州郡的私有化趋势,造成了东汉的大分裂。在大分裂的同时,是社会发生动荡。曹操集团在天下州郡私有化浪潮中,取得了先机,当天下州州郡私有化的浪潮汹涌澎湃之时,曹操集团却取得了他人未有的政治优势:把汉朝天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控制了皇帝的曹操,对于天下的诸侯,一般都采取武力的方式进行征服,而并未充分利用天子的地位和平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这源于曹操代汉的野心已为天下诸侯识破,故而天下诸侯多不会轻易服从曹操以汉天子名义下达的指令。同时,天下诸侯也多怀有争夺天下之心,也就不会甘心为曹操吞并。

分裂意识的加强,也意味着重新统一意识的产生。国家一统的观念,通过汉朝近 400 年的实践,已深入人心。因此,面对国家的分裂形势,各个地方军阀,多有重新统一国家的企图。其中表现最为强烈者为曹操和刘备。曹操一直谋求重新统一中国。在谋臣劝说曹操称帝时,曹操说如果天命在我,就当周文王。表明他还没有统一天下,因而不会称帝。而刘备直接以兴复汉室为统一天下的指针,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也继续执行着统一中国的国策。而由谁重新统一天下,却是时代的难题。尽管五德生克的学说深入人心,但是,这种学说毕竟相当模糊,最后花落谁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示。

3. 导致人才的分流与争夺天下、统一天下战争的兴起

天下州郡的迅速私有化,也就造成了天下人才的分流和人才的私有化,同时也就导致了争夺天下战争的兴起。

人才分流到不同政治集团之中,使天下才智也分流到不同的政治集团中。 人才的分流,有主动分流和被动分流两类。但无论是主动分流还是被动分流,都造成了智力的对抗。 因此,人才分流的结果,必然是人才智力的对抗。人才开始分流到多个集团之中,随着兼并战争,最后只剩下三大政治集团,因此,遗留下来的社会人才也就集聚到这三个集团之中了。

在曹操集团中,集聚了一批具有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的大家世族人才。这些人才在中原地区具有雄厚的经济根基和政治根基。在刘备集团中,聚焦集了一批以寒士阶层为主的人才。他们没有大家族的背景,没有可留恋的财富和人脉,故而可以一心一意追随刘备进入益州。在孙权集团中,江东大族和皖北大族之人构成了其人才队伍的主体,剩余少量是来自北方的寒族士人。他们都对蜀汉、孙氏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在吴、蜀两国的创建过程中, 立下丰功伟绩的差不多都是北方南下人士”。“汉末北方人才的南迁,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总之,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天下州郡的私有化,标志着汉朝统一时代的结束和分裂时代的到来。钱穆先生说:“东方的黄巾,乃至西方的边兵,均已逐次消平,若使当时的士族,有意翊戴王室,未尝不可将已倒的统一复兴。”但是,“把握到时代力量的名士大族,他们不忠心要一个统一的国家,试问统一国家何从成立?”要解决天下州郡私有化的政治难题,须有权威性的汉中央政府出现。但是,作为汉相的曹操,虽然把汉朝末代皇帝放在身边,却号令不动天下私有化州郡的主人。而他本人也怀有代汉称帝之心。因此,他唯一的办法,就是想使用武力统一天下私有化的州郡。但是,到底该由谁来统一天下,到底谁是真正的新兴天下共主?时代呼唤着社会给予回答。在分裂的同时,社会已在酝酿着新的统一。

0 阅读:59

历代经典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