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中央军委进行了大变动,在原先就有七位军委副主席的背景下,一次性又增补七人,总共是14位军委副主席。
这个阵容非常强大豪华,原先的七人分别是: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林彪、高岗,此次增补的人又有谁?时任什么职务、为何如此排序呢?
当看过名单后,也能从其中发现一个共性。
增补的第一位是刘伯承,时任军委委员、军事学院院长。很多人或许会感到疑惑,刘伯承基本已经不带部队、专心搞军事教育,这样也能成军委副主席?排名还比较靠前?
刘伯承这个军事学院可不一般,是解放军培养高级军事干部的最高学府,像杨得志、韩先楚、李天佑、曾思玉等等开国将军都在这里深造过。
其级别属于大军区级,此时军区尚未改制,大军区司令员都是由彭老总、贺老总、林总这个级别的人担任,刘伯承跟他们也是在一条水平线上的。
且刘伯承历任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129师师长、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旧部众多,在军委副主席里排名靠前是很正常的事。
增补的第二位是贺龙,时任军委委员、西南军区司令员。土地革命时期他是红二方面军总指挥,抗日战争时期他是八路军120师师长,这些阶段贺老总地位都非常高。
但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留在陕甘宁的旧部,划归给彭老总指挥,自己没有担任野战军司令员,且长期在幕后工作,战功方面就有点不如刘帅。
直到向大西南进军时,贺老总才率18兵团参加一线作战。解放西南的主力是二野,新成立的西南军区司令员本该由二野刘伯承担任。
但刘帅很早就已决定放下军权去搞教育,所以贺老总接手了这个职务。
论级别,军事学院跟西南军区都是大军区级,刘帅又有野战军司令员的优势,所以1954年军委副主席排名,刘帅在贺老总之前。
增补的第三位是陈毅,时任军委委员、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长。他土地革命时期地位略不及刘帅、贺老总,到抗战中后期才逐渐持平。
按道理来说,陈老总也是四大野战军司令员之一,排名应该会更靠前,但他情况很特殊,自1948年5月的城南庄会议后,他就转到了中原局去配合刘邓工作。
华东这边的战事主要交由粟裕负责,陈老总基本属于挂名,渡江战役后,他又留在上海地方上工作,没有回野战军。
到1954年时,陈老总基本已确定要往行政外交方向靠、很少涉足军队事务了,所以他排在贺老总之后没什么问题。
增补的第四位是罗荣桓,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作为一名秋收起义出身的干部,他一直是政工战线的代表人物。
罗荣桓历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八路军115师代师长兼政委、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东北/第四野战军政委等职。
虽然直接指挥作战的次数不多,但他抓思想、搞建设的能力一流,出关开辟东北根据地的部队,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他发展出来的。
平津战役后,他因为身体不好没有随四野南下,较早在中央任职。“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原则,罗帅这个政工代表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增补的第五位是徐向前,时任军委委员、总参谋长。如果单说土地革命时期,徐向前的表现在全军之中都能名列前茅。
但是,由于身体及各种原因,往后他都没能独自率领过一支主力,抗战时期在冀南和山东都是工作一段时间就被调走。解放战争带着偏师在山西作战,担任过华北军区副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担任总参谋长,但由于长期养病,实际上他是没怎么管事的。能排在第五,主要是在于他曾经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新中国初期有不少重要岗位的干部都出自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作为这个“山头”的旗帜,位置不能太后。
增补的第六位是聂荣臻,时任军委委员、代总参谋长、华北军区司令员。他是开辟晋察冀/华北根据地的重要人物,一直以来职务不滴,解放战争还是徐向前的上级。
但聂荣臻是红一方面军的人,当时的中央军委出自红一的太多了,在“山头”方面,徐向前更有代表性。并且客观来讲,徐向前军事指挥能力比聂荣臻强。
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徐跟聂的上下级关系对调了,军委排名自然也会随之前后变化。
增补的第七位是叶剑英,时任军委委员、中南军区代司令员。前面增补的有军事代表、政工代表、根据地建设代表,但缺乏了统战代表和参谋代表,这两个条件,叶剑英同时具备。
他曾经担任过中革军委总参谋部部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中央军委参谋长兼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军调部中共代表、解放军总部参谋长。
解放战争后期局势基本稳定后,林总去调养身体,叶剑英就留在中南军区代理司令员。
这增补的七人,在次年都成了元帅,而且排名都一样。再看看原先的军委副主席,建国之初已有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五人,51年增补林彪、高岗两人。
把没有参与授衔的人摘除再来看,朱老总、彭老总从土地革命开始就长期是人民军队的正副总司令,林总一直统帅中央主力部队作战。
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一点,元帅排序并非谁轻易定下的,而是由他们的历史地位和革命贡献来决定的。这一年没成为军委副主席,55年也不会有机会评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