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西北史话:乾隆帝的“不干涉”与巴达克山的陷落

凭阑听史 2022-11-12 18:11:48

1757年,在世界历史上绝对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七年战争进入高潮,小小的普鲁士在战场上一再击败欧洲联军,俄罗斯帝国也深陷其中,无暇东顾。而在印度次大陆,英军在普拉西战役中决定性地战胜了孟加拉王公,标志着此后的200年,英国将成为印度的主人。

俄国和英国的注意力当时都被聚焦在亚欧大陆的两端,大清帝国在这个窗口期在内亚开始高歌猛进。1757年,清军击灭准噶尔汗国。1759年,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临近的中亚各国面对大清帝国壮胜的国威,纷纷望风归附。

继哈萨克和布鲁特(柯尔克孜族)归顺清朝后,外帕米尔和河中地区的浩罕、布哈拉、安集延、巴达克山、爱乌罕、博洛尔、坎巨提等国也遣使入贡,宣布臣属中国。于是,在短时间里,大清帝国的宗藩体系在中亚地区建立了起来。

面对山头林立的中亚各国,乾隆帝实施“不干涉”政策。但随着外帕米尔地区局势的变化,大清帝国最忠实的藩属国——巴达克山最终陷落了。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大清帝国外西北的屏障,其实就是从巴达克山开始溃破的。

01巴达克山——第一西方足嘉国

1759年,清军在南疆击败大小和卓,随后经过“葱岭三战”,在帕米尔高原彻底击败叛军,迫使二兄弟逃往巴达克山。大小和卓随后被巴达克山伯克素勒坦沙擒杀,尸首被送交清军手里。

通过这件事,说明素勒坦沙还是很识时务的,巴达克山顺理成章地成为清朝的属国,还被乾隆帝誉为“第一西方足嘉国”。

在汉语词汇中,足的意思是富足,嘉的意思是美好幸福。乾隆帝这句诗的意思是夸赞巴达克山,是外帕米尔地区首屈一指的文明富强之国,理应成为各国的表率,以共同维护大清帝国的宗藩体系。

那么,给乾隆帝留下美好印象的巴达克山到底是什么来历?

巴达克山又被称为巴达赫尚,位于今日阿富汗东北部和塔吉克斯坦东部,现在包括塔吉克斯坦的戈尔诺—巴达赫尚自治州和阿富汗的巴达赫尚。

巴达克山的主要居民是塔吉克人,他们居住的地方距离叶尔羌有一千多里。从叶尔羌往西进入帕米尔高原,在伊西洱库尔淖尔再往西稍微靠南行,渡过喷赤河就到了那里。

在清朝时期,我国领土的最西界就在喷赤河,大略位于东经71度附近,相当于喷赤河从西向北大拐弯的位置。喷赤河以东不远的阿尔楚尔帕米尔,有一座乾隆帝亲书的战功碑。从喷赤河往南走,分布着许多邦国。

巴达克山东边是博洛尔,也就是今天巴基斯坦北部的吉尔吉特地区,是一个仅有3万余户的山国。博洛尔以南是坎巨提(又叫乾竺特),坎巨提东南是著名的拉达克。

巴达克山的西面有昆都士(浑都斯),西南面是强大的爱乌罕。爱乌罕这个国家听起来很拗口,但它的另一个名字却如雷贯耳,它就是现在的阿富汗。

1747年,普什图族酋长艾哈迈德在坎大哈建立了阿富汗历史上著名的杜兰尼帝国。随后,艾哈迈德东征西讨,征服了西起呼罗珊,东到克什米尔,北抵阿姆河,南达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俨然成了中亚一霸。

1751年,爱乌罕再一次发动远征,包括巴达克山在内的许多部族政权纷纷臣服,爱乌罕的势力一直扩展到帕米尔高原西南部。

1759年,追击大小和卓的清军也进入帕米尔高原,巴达克山立即表示臣服。就这样,巴达克山成了分别向爱乌罕和清朝臣属的双重藩属国,就像琉球对待清朝和日本萨摩藩的故事一样。

由于大清帝国曾经击灭了不可一世的准噶尔汗国,中亚各国都很慑服,就连强大的爱乌罕也表示愿意纳入大清的朝贡体系。1762年,爱乌罕上书朝廷,愿意遣使入贡,听到消息的乾隆帝自然十分高兴,但事情的发展却令他十分不悦。

02桀骜不驯的爱乌罕

在清朝位于中亚的藩属国中,爱乌罕距离京师最远,所以国人对它的印象很模糊。虽然相隔万水千山,但乾隆帝通过不同的渠道,还是了解到了爱乌罕的一点信息。

早在1759年9月,巴达克山伯克素勒坦沙就向清朝使者呈述“我邻部爱乌罕系有仇之国”。说明这两个国家是世仇。

1761年12月,素勒坦沙又派遣使者到叶尔羌,向清廷汇报爱乌罕正驻兵喀布尔,准备攻打自己。而来自瓦罕帕米尔方面的军事情报,证实爱乌罕已经开始和巴达克山交战。

第二年11月,叶尔羌方面又听说爱乌罕有意收留大和卓波罗尼都的长子萨木萨克,这让清廷感到不悦。

另外,清廷也获悉了爱乌罕在呼罗珊和北印度大肆扩张的信息,觉得这个“小弟”很不一般,决定挫一下它的锐气。

1763年,爱乌罕使团抵达京师。一路上,朝廷安排人对使团进行殷勤招待,以显示天朝的富庶和皇恩浩荡。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使团成员居然坚决拒绝行跪拜之礼,这让乾隆帝傻眼了。

在天朝上国,跪拜礼关系到皇帝的脸面。后来的英国公使马戛尔尼访华,就因为这个跪拜礼闹了很多不愉快。但像俄罗斯和英吉利这些国家都是蛮夷未开化之国,他们不行跪拜之礼罢了,为何你爱乌罕作为小小的藩属国,竟然也这么无礼?

爱乌罕不行跪拜之礼,说明它根本不想承认清朝的宗主国地位,预示着清朝的影响力在外帕米尔还是有限的。

接下来,爱乌罕使臣借递交国书的机会,又对朝廷上下大肆吹嘘自己的军队在北印度如何所向披靡。这让乾隆帝十分震惊,为了震慑骄横的爱乌罕人,他立即邀请使团观摩八旗军队的大规模军事演习。

使臣们也没有觉得大清的军威怎么样,最后撇撇嘴走了。在爱乌罕使团回国后,乾隆帝对左右说,爱乌罕绝非安分守己之辈,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成为新疆地区的重大威胁。

于是,乾隆帝提醒新疆方面要密切关注外帕米尔,尤其是爱乌罕的动向。

03爱莫能助

清朝刚开始在外帕米尔并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搜集网络,有关爱乌罕和巴达克山的信息大多来自于商人和使者的汇报,因此清朝对该地区的感知能力很低。由于信息不畅,清朝既不能对局势作出预判,善后处理也不容易到位。

1768年,素勒坦沙再一次以爱乌罕入侵为由向清朝请兵。乾隆帝经过仔细研判,最终决定不出兵干涉,而是希望通过行文遣使的方式化解争端。

乾隆帝为何两次拒绝巴达克山的请求?主要是他怀疑巴达克山为了自己的私利,“挟清自重”。在这方面,巴达克山是有前科的。

早在噶尔丹策零时期,巴达克山伯克米尔扎·那巴特曾向准噶尔借兵2万,劫掠昆都士等地。

巴达克山因为擒杀大小和卓有功,在归附清朝后,还想着狐假虎威侵扰邻国,被清朝当即驳回。

1760年末,巴达克山上书朝廷,称自己被达尔瓦斯劫掠,希望叶尔羌方面出兵代为伸冤。叶尔羌办事大臣认为达尔瓦斯作为巴达克山北部的小邦,不可能劫掠比自己强大的邻国,于是仅进行调解,驳斥其发兵之请。乾隆帝知道后,对叶尔羌办事大臣的做法深表赞许。

1762年,巴达克山与其邻部博洛尔因土地争端而兵戎相见。消息报到叶尔羌,清朝的解决之策仍是以遣使调解为主,并不直接出兵干涉。

在当时人们看来,巴达克山确实很惹人烦,后来招致毒打就是因为太不安分了,是咎由自取。其实如果站在巴达克山的角度看问题,它三番五次地请求清朝出手相助,也是有原因的。

大小和卓作为宗教领袖,在南疆和中亚地区的地位很高。他俩被素勒坦沙擒杀后,外帕米尔地区的各国不敢把怨气撒在大清身上,只能把往巴达克山身上使劲。在爱乌罕的作用下,博洛尔、达尔瓦斯、昆都士等小邦已经形成了针对素勒坦沙的联盟。大清作为巴达克山的后盾,它不向大清求援还能指望谁?

04不干涉政策的缘由

而清廷也有自己的想法。

首先,外帕米尔地区十分遥远,远在中国传统边疆之外,况且有帕米尔高原这个天然屏障的阻挡,影响不到自己的核心利益。因此,犯不着往那边投入太多的精力和资源。

其次,大清在新疆地区的军事资源捉襟见肘,实在调动不了太多的兵力出境作战。当时的新疆一共驻兵2.2万人,军力部署以北疆为重点,南疆只有5000人,如果劳师远征,还需要大量的后勤保障部队,清军很难适应。

当时的大清刚刚平定新疆,百废待兴,再加上从1762年开始,清缅战争爆发,内地又有持续多年的大小金川叛乱,清廷很难再从内地调兵支援新疆。

还有一点是清廷希望通过“不干涉”政策,以实现 “以夷制夷”之效,从而坐收渔利。既然清廷在新疆投入的资源不足,出境作战力有不逮并且风险极高,只要中亚各国保持名义上的恭顺即可,清廷尽量避免武力干涉。

外帕米尔诸部族常常产生疆土纠纷,如果矛盾不是太大,一般情况下由叶尔羌办事大臣与额敏和卓分别行文调解,情况确实比较复杂,再派遣使节查访处理。也就是说,清廷希望利用自己的威望保持超然的位置,尽量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为了更方便地处理外帕米尔地区的矛盾纠纷,新疆当局完善了情报搜集系统。叶尔羌方面对往返穿越帕米尔的外藩使者、商人建立了询问机制,瓦罕、什克南、博洛尔等周边部落也经常向叶尔羌报告外帕米尔地区的动态。多元的信息来源使叶尔羌大臣有足够的余地甄别正误,从而作出有效判断。

05伯克易位

1767年6月,清廷得到爱乌罕内江的消息。10月,又从过往商人那里得到艾哈迈德业已去世的消息,但素勒坦沙辩解说艾哈迈德仍然在世,矛盾的情报让清朝方面感到疑惑。后来又听说隐匿多年的和卓后裔萨木萨克重出江湖,这让清廷更加谨慎。

后来素勒坦沙不断派人说爱乌罕已经开始攻打自己,请求清军出兵相救,但叶尔羌大臣认为他“捏造欺隐”,准备照例行文进行呵斥。

到了第二年,叶尔羌方面进行了秘密调查,从使者和商人那里打探爱乌罕的动向以及萨木萨克的下落,但每个人说得都不一样,均不得要领。一直到7月7日,叶尔羌方面才得到爱乌罕入侵巴达克山的确切情报。

7月12日,商人阿帕克和卓从瓦罕帕米尔带来了更为详细的消息,称巴达克山都城法扎巴德陷落,昆都士拥立素勒坦沙的从兄弟尼亚苏努拉为新任伯克。

巴达克山被攻破,令清廷十分震惊。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永贵命令叶尔羌方面,先行遣使与艾哈迈德进行交涉,如果没有结果就发兵征剿。

叶尔羌方面一方面派遣中亚安集延人苏勒坦和卓为使,前往爱乌罕进行交涉,一方面整军备战。

按照永贵的计划,要想完成任务,至少需要由伊犁、乌鲁木齐、南疆各城及布鲁特调兵共8000人。他把自己的想法上报给了伊犁将军伊勒图。

伊勒图作为地方大员,考虑问题比较周到。他认为,如果这一次出境作战开了先河,以后诸部再遇到争端,你说还出兵不出兵?如果都亲力亲为,势必使新疆的边疆行政体系疲于奔命。

伊勒图的“不干涉”主张得到了乾隆帝的同意,他于8月15日接到永贵的奏折,立即谕示永贵,令其不得干涉。同时明言,如果素勒坦沙复位无望,叶尔羌方面可以承认尼亚苏努拉的合法地位,以此换取其对清朝的归附与恭顺。

自此,出兵外帕米尔的计划彻底作古。

而在巴达克山,战场形势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因为素勒坦沙死战不退,爱乌罕联军因为粮草中断,不得不撤军而回,素勒坦沙成功复位。

消息再一次传到京师,乾隆帝却指示:“爱乌罕之兵已退,即可完局,不必遣人探问”,完全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同年12月,为了防止爱乌罕入侵,巴达克山再一次请求向清朝借兵1万,又遭到乾隆帝的断然拒绝,并明确表示以后不再干预中亚各国的争端。

此时的巴达克山心如死灰,它的毁灭已成定局。1770年2月,巴达克山再度内乱,在爱乌罕的支持下,素勒坦沙兵败被囚,没过几天就亡故了,尼亚苏努拉作为爱乌罕的傀儡即位,巴达克山名存实亡。

06结束语

外帕米尔的历史并没有结束。1773年,艾哈迈德去世,阿富汗陷入动荡之中。到了19世纪下半叶,阿富汗成为英国属国,巴达克山遂成为英俄大博弈的中心地区之一。1873年,两国达成协议,俄国承认阿富汗对于喷赤河以南的巴达克山和瓦罕走廊的主权,英国则承认俄国对于喷赤河以北的帕米尔高原地区的占领。到1895年,巴达克山故地被英俄两国瓜分殆尽。

每当谈到这段历史,人们都很感慨乾隆帝当初为何不多作为一些?这可能和中国人崇尚“天子有道、守在四夷”的思想有关。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天下最佳的状态是中国作为中央之国,是天下共主,你宾服我,我也不干涉你,华夷各族和谐共生。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现实中很难实现。正是由于乾隆帝的“不干涉”政策,才导致清朝在外帕米尔逐渐威信扫地和巴达克山的陷落。清廷的保守和封闭,更进一步刺激了另一个中亚“小强”浩罕的扩张野心。不久之后,浩罕的触手就越过了帕米尔高原,南疆和外西北危矣……(未完待续)

文/来源于凭阑听史,敬请大家点赞、收藏、分享和关注

2 阅读:238

凭阑听史

简介:拨开时空的烟云,洞察历史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