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9年3月8日的延安,毛主席号召全党学习女共产党员向警予的精神。向警予一个出身富商家庭,却毅然投身革命的女性,她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息。尽管面对层层逼迫和无数艰难,她的革命信念始终坚定。她是如何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并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29年前湖南省溆浦县迎来了一位女婴的诞生,她名为向警予,生而为革命家,终其一生致力于共产主义和妇女解放的伟大事业。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女创始人,也是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妇女运动的倡导者。
1928年5月1日,也就是国际劳动节,向警予以歌声迎接了自己的终极战斗。在前往刑场的路上,她高唱《国际歌》,这首歌是她对未来信念的展示,更是她一生追求的响亮宣言:“为了妇女解放,为了全体劳动者的自由,为了共产主义的光辉事业。
向警予出生于1895年,在湖南省溆浦县的一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是家中十个孩子中的第九个,童年昵称为“九九”。她的家庭环境充满了先进思想的氛围,特别是她的父亲和几位留学日本的兄长对她的影响深远。她的大哥向先钺不仅是孙中山的同盟会成员,还担任湘西地区同盟会的重要角色,这些都深深激发了向警予早年的爱国情操和革命志向。
六岁时,向警予便开始在家族私塾接受教育,八岁时随着大哥创办的小学开学,她被正式录取为学生,并改名为向俊贤。辛亥革命爆发后,向俊贤进入湖南省首家女子师范学校学习,随后转学至周南女校。后来她将名字改为“向警予”,意在提醒自己时刻保持警觉,抗争封建陋习。
1916年毕业后,向警予回溆浦接任兄长的校长职位,在教育领域推动新思想的普及,她强调教育的力量可以救国,倡导男女平等,反对缠足等落后传统。这些行为在当地引起广泛关注,她的学校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小型中心。
1919年底,向警予与蔡和森携手前往法国,参加勤工俭学运动。在异国他乡,两人的共同信念和对未来的共同憧憬将他们紧紧绑在一起,成就了一段伟大的爱情和革命的伙伴关系。在法国他们学习新知,更共同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设想。向警予与蔡和森、周恩来及李立三一起,奠定了旅欧中国共产党的基础,这一行动几乎与国内的组织活动同步。
在1920年的冬天,向警予与蔡和森抵达了法国蒙达尼这个宁静的小城。在这里,他们投身于劳动同时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通过翻译和讨论这些重要的思想著作,他们的关系也日益加深。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两人的关系逐渐发展成深厚的爱情,并很快决定共同步入婚姻的殿堂。
1920年6月,在蒙达尼举行了一场简单而意义深远的婚礼,在婚礼上,两人并肩坐着,手捧《资本论》,拍下了这张象征他们结合的特殊照片,这被外界誉为“向蔡同盟”,在留法学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同年,留法的中国学生召开了新民学会会议,深入讨论中国的革命前景。在会议中,向警予积极支持蔡和森的提议,决定向毛泽东发去信件,商讨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可行性。蔡和森一气呵成地起草了这封长信,里面明确提出了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希望效仿俄国十月革命,以彻底变革中国旧社会。
毛泽东对这一提议表示完全赞同,并在回信中告知他们,关于建党的事宜已在积极推进中。1921年7月,一夜之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一个石库门里正式成立,这一革命火种在中国大地上被成功点燃。
在欧洲,向警予和蔡和森没有停止他们的行动,他们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一起,积极筹建中国共产党旅欧早期组织。1921年年末,蔡和森和向警予告别法国返回上海。
1922年初,她生下了女儿蔡妮。尽管家庭生活压力巨大,但向警予依然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妇女运动和革命事业中,她首先发起并领导了一系列旨在提升妇女地位和权益的运动,这些运动迅速蔓延至全国,标志着中国早期无产阶级妇女运动的兴起。不到几年时间,向警予就建立了超过60个妇女组织,涉及教育、工业、农业和商业领域,吸引了超过六十万女性成为学员。
她领导成立的妇女解放协会迅速发展,会员人数达到了30万。这支浩大的队伍成为了中国人民革命运动中的一股重要力量。1923年,向警予被选为中央委员,并连任中央妇女部部长,1925年,她进一步被增补为中共中央局委员。"向蔡同盟"不仅在政治上有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共历史上第一对中央委员夫妻。
为了保证两人能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他们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将女儿送回湖南托付给家人抚养。不久后,他们的儿子蔡博出生,同样在一个月大时,被送往蔡家大姑妈那里。尽管身处革命洪流,向警予心中始终牵挂着远在家乡的孩子们。1927年3月,她趁机回到湖南长沙,与多年未见的儿女相聚,并拍摄了一张珍贵的全家福,记录下这段难得的团聚时光。
当1927年的“四一二”政变震撼了国内政治局势,汪精卫领导的国民政府开始对共产党进行剧烈打压。在这种高压环境下,许多共产党人选择撤退或隐匿,但向警予选择留在了武汉,坚守在武汉总工会,坚决地继续她的斗争。
1928年3月,由于内部叛徒的出卖,向警予被捕并被法租界巡警拘留。在审讯中,她用流利的中法双语怒斥法国警察:“这是中国的土地,你们凭什么来审问我?难道忘了你们自己国家历史上的大革命吗?你们怎能压制我们追求自由的权利!”法国警察对她的勇气和坚定立场深感震撼,曾一度打算秘密释放她。然而国民党的干预使这一计划流产,向警予被转交给武汉的国民政府军事法庭。
1928年5月1日,在叛徒的指控下向警予被判处死刑。在临刑前她留下遗言,深情表达了她对生命的哲学:“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但当生命不能被珍惜时,唯有勇敢地献出它。人终将一死,但我们应该死得有尊严和意义。
这位女革命家的牺牲激起了广泛的哀悼。著名诗人柳亚子用沉重的诗句表达了他的哀思:“英雄气概走湘江,深情未了绕浙阳。红血染透汉皋土,海内存知己泪长。”而她的丈夫蔡和森,虽身处异地,听闻噩耗后撰文痛悼:“警予,伟大而英勇的警予,你未曾逝去,在我们心中你永远活着。你不仅是我个人的爱人,你是所有中国无产阶级的永恒伴侣!
在向警予给家人的最后一封信中,她反思了自己的选择:“为何我如此匆忙地生活?”“积累真知,增长能力,这难道不是对国家、对家人、对自我最真诚的希望吗?”“我因这唯一的光明和希望而放弃小我的人生享受,如今即使生命将终结,我的心也无悔。”通过这些文字,她向世人展示了自己为共产主义理想所做的一切牺牲。
蔡和森与向警予两位革命烈士去世后,他们的两个孩子蔡妮和蔡博面临了困难和动荡的童年。在他们的母亲向警予牺牲时,蔡妮年仅六岁,蔡博仅四岁,因而他们的早年记忆中几乎没有父母的身影。
蔡博由于年纪太小,对父母几乎没有记忆。相较之下蔡妮虽然记忆零星,但对父母的印象稍微清晰,她的认知更多来自亲友们对她父母的描述和赞扬。鉴于当时的革命环境极其残酷,敌对势力不仅迫害共产党人士,连他们的后代也不放过,导致蔡家姐弟从小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不得不频繁转移隐匿。
在经历了多年的不稳定生活后,蔡妮和蔡博被送往苏联,那里虽然陌生却也安全。在苏联,他们与其他中国革命领导人的孩子一同成长,彼此之间的陪伴略显减轻了孤独的苦涩。
蔡妮在莫斯科大学完成了她的学业后,留在了苏联近二十年,最终决定回国,投身于医疗行业,成为一名普通医生。不久后了解到祖国对俄语翻译人才的急切需求,她再次响应国家的召唤,放弃了医生职业,转而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俄语教师。
而蔡博在苏联的十年间同样是在艰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与毛岸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都有着类似的童年经历和对未来的共同憧憬。1945年当毛岸英获准回国时,蔡博虽然羡慕但也感到无助,因为他无家可归,连向谁申请都成问题。他最终决定代表所有留苏的中国学生给毛主席写信,请求回国。
蔡和森与毛主席的深厚友谊始于1913年湖南一师时期,两人共同参与新民学会活动。蔡和森还曾在八七会议上推荐毛主席进入中央政治局,为后来的历史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毛主席对蔡家子女的关心源于他与蔡和森的深厚情谊。虽然当时蔡博尚未完成学业,未能立即回国,但1949年刘少奇访苏期间将他带回了中国。
归国后蔡博被安排在鞍钢炼铁厂工作,他的技术专长和刻苦努力迅速让他成为厂内的技术骨干。在他的领导下鞍钢为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还培养了无数钢铁行业的专家。
蔡博于1991年9月18日因长期劳累逝世,享年67岁。晚年的他常常拿出父母的旧照片擦拭,他的心中总存有一个问题:“我这样做,能够配得上作为向警予和蔡和森的儿子吗?”蔡家姐弟的一生,虽然没有留下太多物质遗产,但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牺牲,无疑继承了父母的革命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奉献了自己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