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电信网络诈骗法》通过,用法律守护“天下无诈”

通信有耳 2022-09-06 09:06:04

9月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在京举行闭幕会。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 (以下简称《反电信网络诈骗法》) 。该法将于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

这是一部备受瞩目的民生之法,加强反电信网络诈骗立法,是国家层面针对这一不法行为发出的“总攻令”,关系每个人和企业的切身利益。反电信诈骗领域取得的新进展,有哪些值得关注?

纵观形形色色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其给犯罪分子打款,给公众造成不容低估的财产损失,人们对这一丑陋的“社会毒瘤”深恶痛绝。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通过,无疑经过了精心打磨。从2021年10月19日,这部法律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到正式表决通过,在将近一年的“酝酿”时间,立法加速推进,反复推敲打磨。

2021年10月19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

草案主要规定了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基本原则,完善电话卡、物联网卡、金融账户、互联网账号有关基础管理制度,要求建立电信网络诈骗反制技术措施,加强对涉诈相关非法服务、设备、产业的治理和其他防范措施建设,明确了法律责任并加大惩处力度。

今年6月,《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进入二审。据了解,草案二审稿在预警防范、加大惩处等电信诈骗案的痛点、难点上精准出招。

二审稿不仅增加了金融机构、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和新闻媒体单位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的相关义务和预警劝阻措施,还在“资金链”治理方面,将涉诈监测治理对象由银行账户、支付账户,拓展到数字人民币钱包、收款条码等支付工具和支付服务。

两次审议后,人大常委会在中国人大网上公开征求意见,有12390位公众提出了28406条意见。

综合各方意见及要求,草案三次审议稿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对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关联犯罪的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记入信用记录,并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等规定。

此外,草案还进一步加大对尚不构成犯罪人员的行政处罚力度,明确了电信网络诈骗分子除依法承担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外,造成他人损害的,还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从加大对参与、帮助、支撑诈骗活动的单位或个人的处罚力度,到规定对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关联犯罪的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记入信用记录,并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等,相关草案曾三次公布,反复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亿万国人和立法机关一道,见证、记录、驱动着这部重要法律的孕育、成长与完善。

从内容上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共分七章50条,包括总则、电信治理、金融治理、互联网治理、综合措施、法律责任、附则等,结构清晰、逻辑严密、重点突出、体系完备。

可以说,在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凝练形成的这一最新立法,集打击电信网络电信诈骗之大成。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各环节、全链条防范治理,精准发力、从严从重,提高违法成本,为全面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通过国家强势立法,也在无形中释放出高压严治、保护公民的强烈讯号,有利于震慑潜在的不法分子,及时悬崖勒马、收敛住手。

徒法不足以自行。《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出台,意味着专项打击犯罪将进入新阶段,有关部门也应吃透新法精神,依法当好“守门人”,加强宣教引导,从严从重惩处,更有力地遏制违法犯罪行为。

当然,公众也应学法知法,进一步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骗能力,补齐反电信网络诈骗的必要“拼图”,在声势浩大的全民反诈中,让不法行为失去“藏身之所”,真正实现“天下无诈”。

0 阅读:61

通信有耳

简介:通信行业内资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