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的慈禧凭啥能干掉45岁的肃顺?

圣恒看历史 2024-07-29 03:43:12

肃顺之死之迅速、之惨烈、之窝囊令人震惊,他是政治文盲吗?不!一个名震朝野,有着多年政治手腕的45岁中年大叔,竟然死在一个年仅27岁的弱女子之手,这样的结果不免有人为肃顺感到憋屈。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初六日,肃顺被执行死刑。从被捕到行刑,中间仅隔3天。

本来慈禧决定将肃顺凌迟处死的,后念其是爱新觉罗子孙,从皇家颜面考虑,改为斩立决。

行刑时的肃顺被反绑着双手,他身材肥胖,面色苍白,他还穿着为先帝服丧的孝袍,脚穿的那双布鞋也用白布包裹,当经过骡马市大街时,一群儿童对着他训斥道:“肃顺也有今天啊!”,还有人往他脸上扔瓦片泥土的,一时间肃顺满脸泥血,面目全非。

刑场上,睿亲王仁寿和刑部右侍郎载龄监刑,旁观者除了有普通百姓;还有肃顺在科场、钞票两案中所得罪的一些人,他们都直呼“杀的好!”;还有之前被肃顺处罚者的家属,他们在菜市口驾着车边兜风,边喝酒边观看,满脸得意。

正当刽子手举刀之际,肃顺破口大骂慈禧等人,宁死不跪。刽子手用大铁棍敲断他的双腿,才支撑不住跪下,然后被斩,就这样肃顺的人生被画上了句号。有人不禁会问,27岁的慈禧凭啥能干掉45岁的肃顺呢?

具体请听小姐姐讲史给大家详尽讲述这段荡气回肠的皇后与权臣的精彩斗争。

肃顺生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十月初八,他是努尔哈赤的弟弟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的七世孙,是清朝第三位郑亲王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的第六子。由于肃顺为乌尔恭阿的侧福晋所生,未得封爵,爵位由老三端华继承,肃顺则成为人们口里所说的“闲散宗室”。

起初肃顺只是一个小小的宫中侍卫,不过他很有志气,也有些头脑。他用心学习技能,在他20岁的时候,通过了宗人府的考试,因成绩优秀被封三等辅国将军。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被委侍卫处散秩大臣,从二品官,食三品俸。

直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肃顺被授奉宸苑卿,一个正三品的职务,负责管理皇宫各园庭。

道光帝驾崩后,肃顺时来运转,好运爆棚,成为了人生赢家,他的春天来了。

咸丰元年(1851年),肃顺的铁哥们怡贤亲王胤祥的五世孙怡亲王载垣与肃顺的异母哥郑亲王端华,升迁为宗人府宗正一职,正一品。他们荐举肃顺 “入内廷供奉”,从此以后的肃顺开始平步青云。

肃顺机敏多谋,经常表现自己,很快引起了咸丰帝的注意。咸丰帝经常召见他,和他谈论政务,肃顺激情满怀、口若悬河,听得咸丰帝心花怒放、交口称赞,那种眼神就像刘备看诸葛亮一样,委任很多要职,对他信任有加。

从咸丰继位到咸丰七年,肃顺的头衔走马观花似的换个不停:内阁学士——兼任副都统——护军统领——銮仪使——正黄旗蒙古副都统——理銮舆使——正红旗护军都统——授御前侍卫——工部侍郎——正红旗满洲副都统——工部右侍郎——练兵翼长——调补正蓝旗满洲副都统——礼部左侍郎——代理镶白旗护军统领——总统大臣——左翼监督——前锋营统领——管理镶蓝旗总族长——调补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调补正白旗满洲副都统。

短短几年,肃顺逐渐成为朝廷统治中枢的核心人物。

《清史稿》载:

“文宗之信任(肃)久而益专”

肃顺知恩图报,为朝廷做出了一些贡献。

肃顺剧照

1、举荐人才

肃顺虽是皇族宗室,但他最看不惯那些闲散的满族亲贵,认为他们这些人就是废物般的存在,除了要钱啥也干不了。

肃顺将眼光着重放在汉人身上,从中广纳人才,对他们很恭敬。如肃顺的五大幕僚“肃门五君子” 长沙黄锡焘,湘潭王闿运,宣城高心夔,善化李寿蓉就是被肃顺重用的人才。

肃顺善于发现人才,还向咸丰帝举荐陈孚恩、黄宗汉、焦佑瀛、匡源等汉族官僚参与重要事务,特别是当太平军风起云涌的关键时期,肃顺向咸丰帝举荐曾国藩,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得到重用。

2、整治吏治严惩贪污腐败,以挽颓风。

当时各级官员贪赃枉法、营私舞弊、遇事推诿等诸多弊病、弊端严重。

清朝咸丰八年的时候,发生了一场科场舞弊案也就是戊午科场案,肃顺大手一挥,严加整治。

当时军机大臣柏葰任奉天乡试正考官,有一个戏子平龄竟然中试第七名,按清律,伶人(戏剧从业人员)是没有应考资格的,因而这样的结果引起轰动和很多考生的不满。

柏葰被革职。经查,是柏葰的家人靳祥营私舞弊,偷梁换柱调换了考卷。而柏葰本人是个正人君子,他并没有受贿,不过由于他年迈,过分相信了这个家人,才被坑害的。

柏葰多年任军机大臣,随着肃顺、载垣、端华权势的增加,朝中很多大臣对他们马首是瞻。柏葰看不惯他们的嚣张气焰,不屑入他们的圈子。随着矛盾的日积月累他和肃顺等人结下梁子。

肃顺等人想杀鸡儆猴,借此事在朝中增威。

咸丰帝考虑到柏葰一生对朝廷忠心耿耿,只不过是一时 “失察”才犯此罪,就打算将他免职,从轻发落就算翻篇了,可是,肃顺等人却不依不饶揪住这事不放,弄死柏葰已成定局。咸丰帝心疼的直流泪,他说:“宰执重臣,岂能遽杀耶”之时,肃顺却在一边诡辩称:“此杀考官,非杀宰相也。”最终,在肃顺的亲自监斩下,柏葰等正副考官被杀。可见朝政大权已被肃顺等人掌控。

柏葰被处以极刑,他成为史上死于科场案职位最高的官员。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对柏葰的审判过于严重,这不过是肃顺等人借题发挥兴起的一场政治斗争。不过从此以后,一直到科举被废为止,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舞弊事件。可令肃顺万万没想到的是,三年后他自己也被杀于菜市口。

同时,肃顺还处理了一场户部舞弊案。

在咸丰八年冬,肃顺发起一场财务清查风暴, 针对宝钞处五宇字官号欠款问题,他派遣得力干将进行复核。他希望通过清理账目,恢复财政秩序,增强国家财力,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内忧外患,他的出发点是好的。

可是,随着调查的深入,肃顺发现五宇官号的欠款数额与官钱总局的记录差别太大,他料想这定是有官商勾结、侵吞公款了,就上奏咸丰皇帝彻查。台斐音、王正谊、李寿蓉等司员以及商人张兆麟等人的罪行逐一被揭露:他们利用职权之便,将官款私吞,手段之隐蔽,数额之巨大,令人咋舌, 肃顺顺藤摸瓜,又查出官票所的官吏与不法商人相互勾结,进行非法交易,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对此,肃顺同样没有手软,他劾罢了包括员外郎景雯在内的多名官吏,并籍没了他们的家产,以示惩戒。此案前后持续了二三年,查出赃款多达千万两之多,前后两任户部汉人尚书翁心存(翁同龢之父)、周祖培皆因此案而受到降革处分,翁心存气不过辞职回了老家。

这场户部舞弊案导致“一时司员、商户等被抄没者数十家”, “波及至数百人,系狱至两三载,南北两监,囚为之满”,这样的大狱。

肃顺办理的这场案件,震慑了贪官污吏,为国家清理财政,排斥了异己、打击了政敌,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赢得了声誉,但其过激的行为树敌过多,这就为他的政治前途埋下了隐患,例如周祖培因此与肃顺结下深仇大恨,他在后来的辛酉政变中积极加入到推翻肃顺等人的洪流中。

肃顺等人独揽大权引起奕等人的不满

奕,是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的异母弟,道光帝遗诏封其为“和硕恭亲王”。他的生母孝静成皇后是咸丰帝的养母,奕曾是和咸丰帝争夺皇位的最有力对手。奕欣很聪慧,文才武功均在咸丰帝之上,咸丰帝到死都在防备奕。

当英法联军进逼北京之时,肃顺与载垣、端华等把持朝政,不顾奕、文祥等人的反对劝导咸丰帝北逃热河。当时懿贵妃(慈禧)和奕观点一致,她曾劝咸丰帝说,“皇上在京可以镇慑一切,圣驾若行,则宗庙无主,恐为夷人践毁,尊周室东迁(指周平王东迁事),天子蒙尘,永为后世之羞,今若速弃京城而去,辱莫甚焉”,不过咸丰没有听从。

自古以来京城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与民族的尊严,皇帝驻京城对外彰显国威,对内安定民心,可是咸丰帝对这么简单明了且有主见的建议根本不听,而是听从了肃顺那些人的提议逃到热河,随行的王公大臣主要有惠亲王绵愉、惇亲王奕誴、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等人。

清廷大部分大臣留守北京,如恭亲王奕、豫亲王义道、协办大学士周祖培、大学士桂良、贾桢、吏部尚书全庆、刑部尚书赵光、兵部尚书陈孚恩等人。

咸丰帝对肃顺等人,也不是没有防范之心,但最多的是相信重用。肃顺跟随咸丰帝去了热河摆脱了京城中的王公大臣们无休止的竞争与倾轧,更获得了咸丰帝前所未有的专宠与信赖。

奕欣以全权钦差大臣留守北京代替皇帝主持局面,负责与英、法、俄谈判,督办与英法等国的议和。对肃顺奕等人极为不满,他们有了“先杀肃顺,然后一举消灭他的势力”的打算。

咸丰帝的“热河之旅”加速了他生命的终结。他日日纵情声色,仅仅一年的时间,身体就垮掉了,他诸病缠身,每况愈下,肃顺的末日也即将来临。

病床上的咸丰帝不得不思虑关于皇权交接的大事。

皇后慈安方25岁,懿贵妃仅27岁,咸丰帝唯一的儿子慈禧所生的载淳才6岁。咸丰想到自己走后就留下孤儿寡母,为了保证皇权的稳固,咸丰帝对肃顺等人是利用加防范。

咸丰在临终前,下发两道谕旨:

1、立载淳为皇太子。

2、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瀚、焦祐瀛等八大臣为辅政大臣。

咸丰帝这样做也是为整个朝局考虑。

肃顺等人有办事能力,有治国辅政经验,对外能抵抗外敌侵略,对内能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等;

肃顺等人可以抑制懿贵妃和恭亲王奕訢等人,形成制衡,更有利于保住儿子的皇位;

肃顺治国理政速办速决比奕訢更有力,在咸丰眼里他们是忠臣,根据他们多年来对朝廷的忠心来看,他们会尽心辅助幼帝,就算掌握朝政大权,将来也会归政给载淳,这点要比奕訢靠谱。

咸丰帝对他们既有重用又有防范。

回顾当年6岁的顺治帝福临和8岁的康熙帝玄烨继位的情景:皇太极死后,只有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两人辅佐福临,多尔衮排挤掉济尔哈朗,独揽了皇权。福临死后玄烨继位,他的祖母孝庄太后主政,让异姓四大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为辅政大臣,很快鳌拜独揽了大权。若不是康熙聪慧有远见,又有高瞻远瞩的祖母在身边最终智擒了鳌拜,后果不堪设想。

前车之鉴,咸丰帝深思熟虑,考虑到2人团和4人团的辅政班子都不靠谱,他决定弄个8人团的辅政班子,使他们互相牵制,免得大权落入他人之手,而八大臣的灵魂核心人物就是肃顺。

不过,有了八大臣辅政咸丰帝仍感到不放心,就决定给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特别的权力,目的就是让她们自保并保护载淳,还可以牵制八大臣。

于是他就准备了两方印鉴,一方“御赏”印鉴赐给慈安;另一方 “同道堂” 印鉴赐给载淳,载淳印鉴由他的生母慈禧掌管。并申明,凡谕旨只有盖了这两方印鉴的才有效,等于明确给了两位皇太后与载淳否决权,让她们和八大臣相互牵制互相制衡。咸丰帝临死前就按照这样的决定颁布了遗诏,即刻生效。

慈禧和八大臣之间的矛盾,对肃顺有深仇大恨

不过咸丰帝驾崩后问题很快出现,八大臣妄想独揽皇权,面对谕旨的拟定、呈览、修改、颁发等这些具体的问题,咸丰帝没有提及,他们就想钻空子。

当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在避暑山庄召见他们商议这些具体该如何处理时,八大臣却霸气地说:

“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但钤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内览。”

那意思就是:两位皇太后不能看任何奏章;皇帝的谕旨也必须让他们这些大臣拟定;两位太后闭眼盖章就完了。

慈禧和慈安太后

很明显八大臣想让两位太后和小皇帝当提线木偶,欺负孤儿寡母。这让一向好强,工于心计的慈禧怒火中烧,在原则面前她寸步不让,任凭八大臣与他们争执讨论了四天都不给他们丝毫的妥协。八位大臣只好做出了让步:谕旨由八大臣拟定,将拟定好的奏章呈给两位皇太后阅看,同意后再盖印鉴,御玺由皇太后保存。任命官员在朝中的重要职位,由八大臣拟名,两宫皇太后裁决。其他一些小官吏的任命,则采取掣签法。

通过这次激烈的争执,慈禧看透八大臣觊觎皇权的野心,决定不能善罢甘休。本来慈禧特别恨肃顺。

在逃亡的路上,舟车劳顿。慈禧所乘坐的车子是瘦骡马所拉的破旧车,一走三摇晃,随时都有散架的危险。加上山路崎岖,慈禧在里面坐的是提心吊胆,甚至吓哭。她几次提出让肃顺换好一点的马车都被拒绝,那时的皇后也不过是坐的一匹普通的马车,肃顺还怒怼了慈禧:“尔何人?乃思驾中宫上耶?”慈禧对他恨得咬牙切齿。

还有逃亡路上食物的匮乏“供应极薄”,慈禧有时食不果腹,有人对慈禧报告说,肃顺那里可以“供御酒肉”,于是慈禧就认为是肃顺欺侮苛待后宫就“切齿于肃顺”。

在咸丰帝临终前想到慈禧多次干政,就担忧自己死后慈禧会独揽大权。据《花随人圣庵摭忆》中记载:在一次咸丰帝单独召见肃顺时,表示对慈禧的极大不满。肃顺忙献计,请用汉武帝对待钩弋夫人的做法,彻底解决慈禧。咸丰帝听后恨犹豫。在一次醉酒后,无意向慈禧说漏了嘴,“西后闻之,衔肃刻骨”。

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也有类似的记载:“大学士肃顺,曾密疏请文宗行钩弋故事,故孝钦(即慈禧太后)听政,首除肃顺”。 不管是咸丰帝提出弄死慈禧还是肃顺提出的,事实情况是肃顺参与了,这就足够引起慈禧对他的仇恨了。

面对新仇旧恨,慈禧思虑再三拟定了完美的斗争计划,决定尽快除掉肃顺他们,尤其是肃顺、载垣、端华这“三奸”。

慈禧和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结成政治联盟发动政变

慈禧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寻求帮助,她想到了远在北京的恭亲王奕。

奕

自从咸丰帝逃亡热河后,京城就形成了以奕为首的势力集团。奕在对外谈判的过程中,得到外国人的信任,甚至传出谣言说:英法联军认为咸丰帝无信,准备让奕代替咸丰帝。远在热河的“三奸”等人嫉恨奕,就在咸丰帝耳边说奕的坏话,散布谣言,引起咸丰帝对奕更大的猜忌。

奕屡次奏请亲赴热河行在探望咸丰帝,都被咸丰帝拒绝。就连咸丰帝的遗诏中所任命的顾命八大臣之中,竟没有恭亲王奕的名字!

论血缘关系,八大臣哪个也没有奕和咸丰帝近,论功绩,咸丰去热河后,是奕留在前线,舍生忘死身肩重任,与洋人谈判周旋,救国有功。可他却被排斥在权力圈之外。

更让奕愤慨的是,肃顺等人借小皇帝的名义发上谕命令奕:“在京办理一切事宜,毋庸前赴行在”。他们还断绝了奕和两宫太后的联系,种种对奕的控制让奕不满,他对肃顺等八大臣的恨意不比慈禧少。 慈禧看到这局势,就和慈安太后写密信,召见奕,准备站在统一战线抱团对抗八大臣。

慈禧通过亲妹妹婉贞和妹夫醇郡王奕譞,帮助联络奕。

奕譞

奕是何等聪明,对八大臣的霸权野心奕和其集团的大臣们早就愤愤不平,苦于没机会下手,他见到慈禧和慈安太后的来信,马上就明白咋回事。奕本来对咸丰帝的遗诏就疑信参半,难得来了机会,他马上启程奔赴热河。

奕一路上换乘快马,仅四天就赶到了。哭祭后,两宫太后想单独召见他,商讨铲除八大臣之策。

载垣等人知道了就阻挠,说:“叔嫂当避嫌疑,且先帝宾天,皇太后居丧,尤不宜召见亲王”。

紧要关头,慈禧意志坚决,一定要见到奕,她一次又一次地派太监传旨,说有家事要商议。

肃顺、端华是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后代,载垣是怡亲王胤祥的后代,肃顺、端华、载垣虽然都是宗室,但都是爱新觉罗的旁支,与咸丰、奕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遥远和淡薄,两宫太后召见奕商量家事,他们不好说什么,这也是慈禧的高明之处。

奕䜣为表清白,就请没有主见的端华作陪,端华看着肃顺,不知如何是好。肃顺觉得不过小事一桩就笑着讥讽说:

“老六,汝与两宫叔嫂耳,何必我辈陪哉!”。

就这样奕单独见了两宫太后。

他们商讨决定铲除八大臣的最佳地点为京城,因整个热河都被八大臣控制,不好下手,京城才是奕的控制集团,不打无把握之仗。

慈禧和慈安担心外国会干预铲除八大臣,这点奕向她们保证说:“外国无异议,如有难,惟奴才是问。”奕在来之前就已经摆平了。这次密谈,长达两个多小时,由此叔嫂结成最为牢固的政治联盟。

这些并没有引起肃顺等人的注意。一切商定之后,奕䜣连夜赶回北京。

八月初一奕到达的热河,八月初六就已经在京城紧密策划。他找到驻扎京畿抗击英法联军的苏完瓜尔佳·胜保(当时的胜保是兵部侍郎),为慈禧提供了军力支持。

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在亲王中选出一二人作辅政大臣,这意思很明显就是将八大臣撇开,改变咸丰的遗诏,让慈禧、慈安太后垂帘听政。

慈禧一听就有谱了。她“以减其劳”为名,解除了载垣的禁卫军兵权,令自己的妹夫、奕訢之弟奕譞做步军统领,掌握了京师卫戍的统辖权。

慈禧按计划召载垣等传旨,果然载垣等坚决拒绝并发上谕痛加驳斥,还让焦佑瀛起草了一份霸气侧漏、语气严厉的上谕稿交给慈禧。

载垣剧照

慈禧将它和董元醇的原折扣下作为证据。接着慈禧召见载垣等人,八大臣一个个怒气冲冲,在慈禧面前厉声怒斥说:“赞襄皇上,不能听太后之命”,还说:“请太后看折,亦系多余之事”。

慈禧气得浑身颤抖,年幼的同治帝被吓得直哭,还尿了裤子,慈安从中劝解,双方决定“留着明日再说”。这些都被作为八大臣对太后和皇帝不尊的证据。《越缦堂国事日记》载:肃顺等人

“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哓哓置辩,已无人臣礼”。

到了第二天一大早,还没等慈禧传旨召见。载垣等人就沉不住气了,他们对慈禧以“搁车”相威胁,对于发下的折件,他们拒绝开视,还言语冒犯说:“不定是谁来看。”

为了麻痹八大臣,慈禧将董元醇的奏折和焦佑瀛所拟谕旨发下照抄给他们,对于载垣等人提出的要求慈禧也都同意了,并且表现得很恭顺,载垣等以为慈禧已经妥协,他们“照常办事,言笑如初”。

慈禧这边紧锣密鼓周密部署政变的准备。

慈禧令自己亲妹夫兼小叔子醇郡王奕譞,提前起草好肃顺等三人的罪状,不许向任何人走漏风声,等政变那天暗藏在里面的衣服里。奕譞有勇有谋,文武兼备,而且政治立场十分坚定,是奕的铁杆同盟。将如此绝密的重任交给他最合适不过。

慈禧根据在热河时和奕䜣计划的日程,九月二十三日,要将咸丰帝的梓宫运回京城。回京的队伍分为两路。

1、慈禧、慈安和同治帝在避暑山庄丽正门外恭送梓宫上车后,提出小皇帝年幼,需提前回京,需要从小路先行,让载垣、端华、景寿、穆荫和她们一块。

2、肃顺则和奕䜣等随梓宫一块走大路。

慈禧有意将八大臣中的三位核心人物——载垣、端华、肃顺,被分开,即避免了肃顺生疑,又能更好施行计划。

九月二十八日,走小路的队伍到达京郊石槽,钦差大臣、督办直隶山东军务、兵部右侍郎胜保奏请皇太后亲理大政,并另简近支亲王辅政,慈禧明白奕已经安排周全,下定了发动政变的决心。

二十九日,慈禧回宫。三十日,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大学士贾桢、周祖培联名上疏,请皇太后亲操政权。

九月三十日,慈禧依照和奕商定的计划,进宫后就向八大臣发难。慈禧马上召见了大学士桂良、周祖培、贾桢、侍郎文祥等奕集团。她抱着同治帝和慈安太后一块痛哭流涕,哭诉肃顺、载垣、端华等人是怎样在热河难为她们孤儿寡母的。这些都被一一记录作为审判肃顺一等的证据。《翁文恭公日记》 记道:

“闻周相国 (周祖培) 昨日召对时,两宫历数载垣、端华、肃顺三人种种欺罔跋扈状,真堪发指。”

奕早就对周祖培安排好,周祖培看到火候已到,就直言奏道:“何不重治其罪?”

慈禧故意问道:

“彼为赞襄王大臣,可径予治罪乎?”

周祖培献计说:

“皇太后可降旨先令解任,再予拿问。”

慈禧马上回答:“善。”

这时,两宫太后便拿出妹夫醇郡王早就拟好的揭示三奸罪行的谕旨,交给奕,当众宣示。

其中三大罪状足可定死罪:1、三人怂恿咸丰帝被迫巡幸热河,失信各国。2、在热河不让咸丰帝回京,导致咸丰帝驾崩。3、说咸丰帝遗命顾命八大臣之事是子虚乌有,都是载垣等的 “造作”,是擅改谕旨,反对垂帘。

当时,宣旨时八大臣都不在场,刚宣读完,载垣和端华就闯入宫内。

他们看到奕等一些大臣在,还没反应过来咋回事,嚣张气焰有增无减,呵斥道:“外廷臣子,何得擅入?” 这又当众坐实了一项证据:指责皇太后不应召见外臣。

慈禧马上传下另一谕旨,将载垣、端华当场革职拿问。同时,又下了一道谕旨,将还在赶路的肃顺革职拿问。

肃顺被抓时突然明白一切都完了,他破口大骂道:

“悔不早治此贱婢!”

奕譞把肃顺押回了宗人府。肃顺看到了载垣、端华,瞪大眼睛斥责道:“若早从吾言,何至有今日?”

载垣后悔地说:“就是听了你的话才有今日!”

《清史稿》载:

肃顺“下宗人府狱,见载垣、端华已先在,叱曰:‘早从吾言,何至今日?’载垣咎肃顺曰:‘吾罪皆听汝言成之也!’”

从这一细节处,也可只肃顺团队的团结精神很弱。

肃顺被斩首,载垣、端华赐令自尽,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均被革职。

据说,肃顺在临刑前曾叫嚷道:“再没有想到上了小女人的当” 。

关于肃顺行刑的场面,薛福成记道:

“肃顺以科场、钞票两案,无辜受害者尤多。都人士闻将杀肃顺,交口称快。其怨家皆驾车载酒,驰赴西市观之。肃顺身肥面白,以大丧故,白袍白靴,反接置牛车上。过骡马市大街,儿童欢呼曰:‘肃顺亦有今日乎!’ 或拾瓦砾泥土掷之。顷之,面目遂模糊不可辨云。将行刑,肃顺肆口大骂,其悖逆之声,皆为人臣子者所不忍闻。又不肯跪,刽子手以大铁柄敲之,乃跪下,盖两胫已折矣。遂斩之。”

总结:

这一政变从发动到完结,仅用一个多月时间,慈禧处理得近乎完美:思维逻辑之缜密,舆论准备之充分,军力支持之到位,团队配合之密切,行动布署之周密,时间安排之准确,善后处理之恰当,令人对这位20来岁的小女人的手腕赞叹不已!实在是高明至极。

而肃顺就有些二青头,做啥事不考虑后果,其团队的配合也找不到一样可夸的。肃顺低估了27岁的慈禧,更低估了25岁的慈安,也低估了30岁的奕,认为自己吃的盐比他们吃的饭都多,觉得自己手握先帝遗诏,还怕她们孤儿寡母和一个被排斥在权力之外的卑谦老六?肃顺及八大臣将心思都用权力的运作上,忙着拉拢自己的势力团,对他们封官许愿,加官进爵,却忽视了眼前最大的危险。使自己顶着“擅改谕旨”的头衔陷入冤案,对此,曾国藩曾在日记中写道:“此冤狱也,自坏长城矣。”

从离开热河起,八大臣就一步步走进慈禧的圈套,当两位太后在热河单独召见奕时,奕来去匆匆,竟没有引起肃顺的警惕,这是肃顺等人的极大失误。送梓宫回京,慈禧分开走小路,在时间上抢占先机,而肃顺护送咸丰梓宫走大路,路程遥远,加上灵驾行进迟缓,再加上下雨道路泥泞,他比慈禧一行迟缓四天抵京,这既是时间上的失误,也是布署上的失误。

总的说来,肃顺其人精明强干,识人善断,重用汉人,铁腕惩贪,有他成功的一面。但是他刚愎自用,重典办案,得罪很多人。他轻视了孤儿寡母,轻视了27岁的慈禧太后,犯下一个个历史错误,导致自己惨死在菜市口。

0 阅读:29

圣恒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