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比喻有志向的人,能够奋发自励。然而,今天这种精神在教育界却不被提倡,减负的呼声此起彼伏。很大一个原因,在于目前教育模式下,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付出的多并不表示能力与技能得到提升越多。否则,应试教育已经把人逼到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的份儿上了,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不得让整个国际社会望尘莫及吗?
但是,眼下近乎病态的努力应该是收效甚微的!不用说能力和技能出众,时下高校就业问题都逐渐成为棘手的问题。安身立命都难,何以扬“精英”之威?
很明显,付出的方向出了问题。
假如从小发奋读书,不是读考试的书,直接读圣贤的书或者名著,在思想和见识上自然有出众之处。
如果从小钻研农学,热衷农业科学种植研究,即使做个最不起眼的农民,成就也不是传统农民所能比拟。如果从小热衷自然科学研究,研读相应的书籍,醉心于实验室里探索,稍微挖掘出点成果也是了不得的。或者从小喜欢书画、器乐,并且能够专心于绘画、器乐演奏,都应该会有立足社会的本领形成的……
总之,目前的社会有很多行业值得研究,很多本领值得学习的。然而,目前的教育体制推崇的却是应试教育。即把许多学科的教育压缩化,撇开了实际能力培养而在文本世界里“纸上谈兵”。这不是学科精神的问题,而是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的偏差!
最终,导致了大众为分数教育付出了很多,可是,语文分数高,并不代表文化素养出众;理化生分数高,同理也并不代表在相应学科里的研究出众……分数与能力发生了严重的脱节!
这是付出多的问题吗?这是负担和压力重的问题吗?明显的是教育的科学性、严谨性出现了差错!这种情况下,不思索学科精神回归,而单纯讨论减负,是否有些见识浅薄呢?
不谈学科精神改革,只谈教育减负,真是一个悲哀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