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的一天,一位羊倌在一座荒草丛生的山坡上放羊。突然他远远的看到半山腰上好像有个洞穴。羊倌想一个隐匿在深山里的洞穴会不会藏着什么宝藏呢?于是他便壮起胆子进去看看。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脚刚刚踏入石窟一步,石窟内便传来很大很响的轰鸣声,就像是千军万马在征战一样,吓得羊倌赶紧跑了出来。这座能发出巨大回响的石窟就是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坐落在河北省邯郸市,又称响堂寺石窟,分南北两处。
响堂山石窟是北齐佛教造像艺术的代表,是短暂的北齐王朝留下的艺术宝库。
学术界将响堂山的雕塑艺术誉成为北齐造像模式。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分为南北两处。南响堂在鼓山南麓阜阳河北岸的临水镇纸坊村西北,北响堂在和村东的鼓山天鼓峰西坡,两地相距约15公里。
响堂山石窟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五六十座石窟中最大的一座。1961年与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一同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金正隆四年,也就是1159年所修刻的《长乐寺重修三世佛殿记碑》记载两处响堂石窟都是开凿于北齐文宣帝高阳在位时期。当时这里是往返于北齐两大中心邺都和晋阳的必经之地,因此此地在当时极为重要。
1959年,周总理参观了南响堂石窟,对凿于北齐年间的第七窟千佛洞内的飞天等造像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并指示当地负责人要好好的保护这处艺术宝藏。
之所以周总理会给予千佛洞内的雕像如此高的评价,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源自北齐时期那种独特而精湛的雕刻手法。
考古工作者发现响堂石窟建筑规模十分宏大,每一个石窟里都雕刻着大小各异的精美佛像。11座洞窟共雕刻有两千余尊佛像,这些佛像千姿百态,造型各异,做工精美,不禁让人想到当年工程之浩大。
石窟内虽然佛像众多,但造像风格相对统一。除去隋唐明代少量的雕像外,其余雕像无一不延承了北齐的造像风格。北齐时代的雕塑风格主要表现在雕像面相方圆,体态健壮饱满,其造型给人一种厚重之感。
而之前的北魏时期,佛像雕塑更接近于印度佛像的风格。北齐在吸收这种技法的同时又使用了圆刀法进行混合处理,使雕像的面目趋于圆润,体态更加健硕。虽然北齐历史短暂,只有二十几年。但是在佛像雕塑的中国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从表面看上去响堂山南北两处石窟并无太大差别,但实际上北响堂石窟却暗藏玄机。
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意思是说齐高祖高欢秘密安葬在漳水以西,在鼓山石窟佛寺旁开凿洞穴,将灵柩藏入其中,并将所有工匠一并杀害。从此看出北响堂石窟开凿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做齐高祖高欢的最终归宿。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东魏武定五年正月高欢病逝时年52岁。他去世后半年密不发丧,因为怕敌人趁机来犯。同时为了怕陵墓被盗,高阳秘密修建了一座石窟。采用虚葬的方式将自己父亲高欢的灵柩藏在了里面。
虽然在文献中对于高欢死后确切的安葬之地没有过多的记载,但是现代考古学家经过长时间的勘测,最终确定了齐高祖高欢的陵墓就安置在北响堂山的北洞之中。
在北响堂石窟中,石窟主要分为北洞、中洞、南洞三组,其中南洞的规模最小。中洞虽然处在居中的显贵位置,但是其豪华程度却远远不及北方。
北洞的正中心有一个巨大石柱,石柱三面开凿佛龛。正面这座4米高的坐佛是北响堂石窟所有的佛像中最大的一尊。
石窟的墙壁也遍布着精美的佛龛,雕刻着华丽的纹饰。洞穴整体呈回廊状,半封闭式设计,再加上山石的表面异常坚硬,所以造成洞穴内回音极大。很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这座石窟称之为响堂山石窟了。
在随后的勘探中发现安放灵柩的洞穴就在中心石柱右侧上方12米处。洞穴内部墙壁上仍保留着明显的人工凿痕。洞穴基本为正方形,宽度和高度均为1.7米,深为3米。
洞穴的设计极其巧妙。设计者将整个石窟作为了北齐开国皇帝父亲的灵堂。人们参拜大佛的同时也让高欢的灵柩享受到了香火的供奉。
响堂山石窟在艺术和文化上的独特性和原创性是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诸多大石窟所无法取代的。鲁迅先生对响堂山石窟艺术也多有偏爱,曾多次在北京琉璃厂购买响堂山石窟造像和刻经拓片,精心收藏并认真的记录在自己的日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