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初见主席:以为“朱毛”是一个人,错将彭总当主席

熹然随心过去 2024-10-20 19:50:48

1935年冬,大雪纷飞的陕北山区,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会悄然发生。初到陕北的徐海东将军,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接他心目中的传奇人物"朱毛"。然而,当四个衣着朴素的陌生人出现时,徐海东竟险些将彭德怀错认成毛泽东主席。这个小插曲不仅揭示了红军将领们在艰苦岁月中的真实状态,也为后来毛主席向徐海东借钱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窑工出身 铁血铸军魂

徐海东的故事,得从湖北大悟县的徐家桥村说起。这个藏在大别山深处的小村庄,可不是什么富庶之地。徐家世代以做窑工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1900年6月17日,徐海东降生了。他原名徐元清,排行老七。他娘生他时都46岁了,你说这孩子来得多不是时候。

他爹嫌丢人,差点把他扔了。幸亏他娘死死抓住不放,这小子才保住一条小命。第二年,他娘双目失明,小徐元清只能靠几个嫂子的奶水活命。

小徐元清9岁才有机会上学,还是靠舅舅当了先生才捞着的机会。可惜好景不长,他在学堂里跟富家子弟打架,这学也就没得上了。无奈之下,徐元清只好回家继承家业,成了徐家第七代窑工。

就这样,他在烟熏火燎中熬了整整11年。1925年春天,25岁的徐元清和同学吝积堂一起跑到了武昌。人生地不熟,他只能靠在长江里挑水卖水糊口。

这一年4月8日,徐元清经人介绍加入了组织。他激动得不行,把名字改成了"徐海动"。这名字啥意思?他要像哪吒闹海一样,把沉闷的大海搅动起来,让农村天翻地覆。后来,不知怎的,"徐海动"就变成了"徐海东"。

1926年,徐海东跟着吝积堂他们秘密南下,加入了国民革命军。他被编入了4军12师34团,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叶挺独立团"。北伐开始后,徐海东很快就当上了3营9连的代理排长。

在汀泗桥战斗中,徐海东带着全排人马偷偷绕到敌人背后,一下子就端掉了吴佩孚部4个炮兵连,缴获了12门大炮。这一仗打得漂亮,徐海东得到了12师的通令嘉奖,正式成了少尉排长。

可惜好景不长,"四一二"事变爆发,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北伐军里的党员都被清退了,27岁的徐海东只好灰溜溜地回了老家。但是,他可不是甘心认命的主。

回到家乡后,徐海东很快就拉起了一支17人的游击队。虽然只有1支手枪和8发子弹,但架不住徐海东胆子大、脑子活。1927年11月,他带着这支小游击队参加了"黄麻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徐海东带着游击队在敌人眼皮底下神出鬼没,打得敌人心惊胆战。"徐老虎"的大名很快就传开了,成了当地土豪劣绅的噩梦。

1930年春天,木兰山游击队扩编成了红1军,徐海东当上了黄陂县补6师的师长。1933年3月,他又被任命为红4军12师36团的团长,师长是陈赓。在七里坪、潢川的战斗中,徐海东表现出色,攻如猛虎、守如钉子,连陈赓都赞叹"徐海东真是只老虎"。

红四方面军主力西移后,留守的红75师和红27师重建了红25军。吴焕先当军长,徐海东是副军长兼红74师师长。1933年3月,在郭家河战役中,徐海东率领红74师担任主攻,配合兄弟部队全歼了敌人35师的104旅。战后,吴焕先称赞徐海东是个真正的虎将。

1934年3月,徐海东在皖西葛藤山打了一场漂亮仗,歼灭了东北军54师161旅的大部分。徐海东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把54师代师长兼161旅旅长刘树春搞得晕头转向,除了1个营漏网,其他全被歼灭。

刘树春被俘后,还以为徐海东是黄埔或保定军校毕业的呢。徐海东一听,指着大山哈哈大笑:"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的。"这话说得,既幽默又霸气。

一个月后,红28军和红25军合并成新的红25军,徐海东当上了军长。原来的军长吴焕先改任政委,和徐海东配合默契,在长岭岗、太湖等地给敌军狠狠地上了一课。

1934年11月,红25军奉命先期长征。组织上派来了程子华当军长,徐海东二话不说,主动把军长的位子让出来,自己降级当了副军长。这份胸襟和气度,着实让人佩服。

红25军的长征之路可不好走,一路上遭到敌人多次埋伏和突袭。但在徐海东的带领下,这些危机都被一一化解。不仅如此,红25军还越打越强。

出发时只有不到3000人,到了陕南时居然扩大到6000多人。即便留下2000多人打游击,到达陕北时还有3400多人。这支队伍创造了多项长征纪录:第一个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唯一以军为单位的长征队伍,唯一在长征中创建了新根据地的队伍,唯一兵力不降反升的队伍。

更厉害的是,红25军的武器装备也是相当豪华。不到3000人的队伍居然带了243挺轻机枪,比起8.6万人的红一方面军带的357挺重机枪和294挺轻机枪,简直是小巧但强悍。

朱毛传说 认知大颠覆

说起徐海东对"朱毛"的认知,那可真是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在红25军长征之前,徐海东和他的弟兄们都以为"朱毛"是一个人。你没听错,就是一个人!

这事说来也不怪他们。当时各大根据地之间全靠有限的大功率电台联系,消息传得慢不说,还常常断断续续的。各地负责人都把远在莫斯科的指令奉为圣旨,相互之间联系反而少了。

在这种情况下,红25军上下都认为"朱毛"是一个人,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虽然不知道"朱毛"的真实身份,但蒋介石对徐海东可是恨之入骨。他把徐海东的悬赏金额提到了和"朱毛"一样高,达到了25万大洋。

这待遇,就连打得风生水起的红四方面军徐向前都没享受过。可见徐海东在敌人眼中有多厉害。直到长征前,上级派来的政委程子华来到鄂豫皖,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朱毛"是两个人啊!

这个认知的颠覆,让徐海东和他的战友们既惊讶又兴奋。虽然明白了"朱毛"是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但两个人到底长啥样,徐海东心里还是一点谱也没有。1935年11月7日,这个日子徐海东一辈子都忘不了。

那天,他正带着部队在攻打张村驿。突然,通讯员送来了政委程子华的字条:主席下午要到军团部,请军长速回。徐海东一看,顿时心里"咯噔"一下。

主席要来了!那可是传说中的"朱毛"啊!徐海东二话不说,带着警卫员就往回赶。一路上,他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该怎么迎接这位传奇人物。

终于,徐海东赶回了军团部。他看到了4个穿着和普通红军战士一模一样的陌生人。徐海东心里正纳闷呢,这哪个是主席啊?就在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了其中一个人身上。

这人看起来威严十足,一看就是当大官的料。徐海东心想,这肯定就是主席了!谁知道,他刚要上前问好,政委程子华就介绍说:"这位是彭德怀同志。"徐海东顿时愣在那里,差点闹了个大笑话。

原来,他差点把彭德怀错认成了毛主席!还好有程子华及时介绍,才避免了更大的尴尬。除了主席和彭德怀,其他两个人是贾拓夫和李一氓。

徐海东这才明白,原来主席就是那个看起来最平易近人的人。毛主席和徐海东聊起天来,一点架子都没有。他们谈起了徐海东的家乡,聊起了红25军的情况,气氛轻松得就像多年的老友。

徐海东心里暗暗感叹,这位主席可真不简单。他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平易近人,一点都不像其他大领导那样高高在上。主席的远见卓识和博大胸襟,让徐海东由衷佩服。

徐海东和毛主席的第一次见面,虽然有点小插曲,但却给双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海东终于见到了心中的传奇人物,而毛主席也了解到了这位"七代窑工"出身的将军的真实情况。

这次见面后,徐海东对革命事业更加充满信心。他深深感受到,有这样的领导人,红军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最终取得胜利。而毛主席也看中了徐海东的才能和忠诚,为日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不过,徐海东怎么也想不到,这次见面竟然还和一笔"巨款"有关。就在不久之后,毛主席就派人来找他借钱了。这又是另一个有趣的故事了。

根深叶茂 情系革命家

说起红军各根据地之间的通讯,那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在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连个像样的邮政系统都没有。各个根据地之间要联系,全靠几台大功率电台。

这电台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用的。信号时有时无,通讯时断时续,跟现在的5G网络比起来,简直就是天上地下。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的革命同志们能够保持联系,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

各个根据地的负责人,都把远在莫斯科的指令当成了"圣旨"。你说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不是就少了很多?大家都忙着执行上级指示,哪有时间东家长西家短的聊天啊。

就拿红25军来说吧,上上下下都以为"朱毛"是一个人,这事说出去谁信啊?可事实就是这么离奇。你别说,这种情况在当时还真不少见。信息闭塞,消息传播慢,再加上革命工作忙,出现这样的认知偏差也不足为奇。

不过,虽然不知道"朱毛"的真实身份,但蒋介石对徐海东可是恨之入骨。你看啊,蒋介石把徐海东的悬赏金额提到了和"朱毛"一样高,达到了25万大洋。这待遇,就连打得风生水起的红四方面军徐向前都没享受过。

由此可见,徐海东在敌人眼中有多厉害。他带领的红25军,可是让国民党军队吃尽了苦头。打仗时神出鬼没,撤退时如同人间蒸发,这样的对手,能不让蒋介石恨得牙痒痒吗?

直到长征前,上级派来的政委程子华来到鄂豫皖,这个误会才终于解开。程子华一来,就给大家普及了党中央的情况。这一下子,红25军上下恍然大悟,原来"朱毛"是两个人啊!

你说这事闹得,是不是挺有意思的?一个"朱毛",愣是被当成了一个人。这要是让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知道了,不知道会不会哭笑不得。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革命根据地之间通讯的困难。

程子华的到来,不仅澄清了"朱毛"的真实身份,还给红25军带来了许多关于中央的最新消息。大家这才知道,原来党中央已经转移到了陕北。这个消息让红25军上下都兴奋不已,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离党中央更近了。

程子华还给大家讲述了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事迹。听着听着,红25军的同志们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原来"朱毛"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位伟大的革命家啊!这下子,大家对革命的信心更足了。

徐海东听了程子华的介绍,心里更是五味杂陈。他想起自己以前对"朱毛"的认识,不禁觉得有些羞愧。但同时,他也为能有这样伟大的领导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从此以后,红25军上下对"朱毛"有了全新的认识。大家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和战斗,希望能够早日见到这两位伟大的革命家。特别是徐海东,他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表现,不辜负党中央的期望。

这个误会的澄清,不仅仅是一个笑话那么简单。它标志着红25军与党中央联系的加强,也预示着更艰巨的任务即将到来。果然,不久之后,红25军就接到了长征的命令。

在长征途中,徐海东时常想起程子华讲述的那些故事。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会想起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事迹,这给了他无穷的力量。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徐海东和他的红25军,最终成功到达陕北。

回想起来,这个"朱毛"认知的演变过程,既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艰难,也体现了革命者们对党和领袖的忠诚。从最初的一无所知,到后来的深入了解,红25军的每一个同志都经历了一次思想上的升华。

雪中送炭 革命情谊深

1935年12月,陕北的冬天来得格外凶猛。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景象让人不禁打个哆嗦。就在这样的严寒中,刚到陕北不久的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等人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红一军团7000多名将士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考验:没有足够的棉衣棉被来抵御寒冷。你想啊,这可是关乎生死的大事。没有御寒的衣物,这么冷的天气,怎么熬过去?

毛主席和周副主席他们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自从两个月前到达吴起镇,他们就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他们任命杨志成为采办处主任,专门负责在凤凰镇采购物资。

可是,两个月过去了,杨志成还是没能完成采购任务。毛主席把杨志成叫来一问,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原来,红一军团掏空了家底,也才凑了1000块大洋。可是按最低标准算,他们至少还需要两三千大洋才能解决问题。

杨志成这个"大管家"可是愁坏了。他深深体会到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滋味。听完杨志成的诉苦,连一向足智多谋的周副主席也皱起了眉头。这可怎么办呢?

就在这时,毛主席灵机一动。他想到了刚刚合并到红一方面军的红十五军团。一个月前,他们刚刚见过红十五军团的军团长徐海东和政委程子华。毛主席记得,这支队伍的穿着还算整齐,至少比红一军团强多了。

毛主席当即决定亲自写一个借条,向徐海东的红十五军团借点钱应急。周副主席听了这个主意,心里还是有点担心。他提醒毛主席,红十五军团是由徐海东的红25军和刘志丹的红27军、红28军合编而来的。陕北本来就很穷,刘志丹手头肯定没多少钱。徐海东的红25军也只比红一军团早到陕北一个多月,能有多少钱?

毛主席听了周副主席的话,摆摆手说:"事到如今,也只能是死马当作活马医了。"说完,他坐到桌前,亲自写下了一张借条。借条上写道:"海东同志,你好!因红一军团过冬,吃、穿出现困难,特向你部借款2500大洋。"最后,毛主席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毛泽东"。

写完借条,毛主席立即把它交给了杨志成。杨志成二话不说,骑上马就往红十五军团的驻地赶去。他直接把借条交到了徐海东的手里。

徐海东看到借条时,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他打开借条一看,眼睛顿时瞪大了。他把借条递给了政委程子华,两人面面相觑,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徐海东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了一个月前和毛主席初次见面的场景。他想起了毛主席平易近人的样子,想起了他们之间亲切的交谈。徐海东立刻做出了决定。

他马上把负责后勤工作的部长查国桢找来,询问部队还有多少钱。查国桢报告说还有7000块大洋。徐海东二话不说,只留下2000块大洋,其余5000块全都给了红一军团。

杨志成带着这笔意外之财回去复命,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等人都深受感动。他们没想到,徐海东会这么慷慨,给的钱比借条上写的还要多出一倍。这份革命情谊,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温暖。

这件事后,毛主席对徐海东的印象更好了。他赞赏徐海东的慷慨和大局观,认为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同志。而徐海东呢,他觉得能为主席分忧解难,是自己的荣幸。这次"借钱"的经历,让双方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从此以后,毛主席和徐海东之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后来的岁月里,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这份友谊一直持续着。徐海东始终记得毛主席的信任和器重,而毛主席也一直关心着徐海东的工作和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同志之间的互帮互助是多么重要。它不仅体现了革命者的高尚品格,也展示了红军内部的团结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1940年开始,徐海东因为伤病开始进入休养模式。但是他对革命的热情丝毫未减。1955年授衔时,徐海东位列大将第二,这是对他一生革命贡献的肯定。从一个普通的窑工,到红军的高级将领,徐海东的一生就是中国革命的缩影。

0 阅读:11

熹然随心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