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理查德·耶茨的《革命之路》:专制和物质丰裕下,民众的孤独

颜威说历史 2023-12-27 17:42:43
理查德·耶茨

理查德·耶茨是20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革命之路》《十一种孤独》。他被称之为“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20世纪最具洞察力的作家”。

《革命之路》

理查德·耶茨的《革命之路》于1961年出版,出版当年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2005年又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文学经典之一。

故事其实并不复杂,男主角弗兰克是一位广告公司的管理层人员,他在酒馆跟年轻漂亮且富有才华的爱波相遇,二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结婚。婚后他们在市郊的革命路上的“革命山庄”买了一套价格不菲的房子。过上令人羡慕的生活:弗兰克每天去纽约上班,妻子爱波则在家料理家务,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旁人眼中,他们是革命路上的模范夫妻,但日复一日乏味的生活却使他们陷入了低潮,时常为琐事发生争吵。追求浪漫、变动和独特的爱波明显感觉到,他们这对“特别”的情侣也如千千万万人一样,被淹没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之中,个性、激情和理想也逐渐被日常的琐碎所消磨。

为了挽救他们岌岌可危的婚姻,重拾热恋时期的理想,爱波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让弗兰克把工作辞掉,把房子卖掉,全家人移居巴黎,由她来工作养家,到时候弗兰克就有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去寻找真正的自我,去从事他最想做的事情。

弗兰克同意了妻子爱波的这个计划。弗兰克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原本也是一个叛逆的人,他不想跟父辈他们一样,沿着计划的人生而走,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他喜欢冒险,做离经叛道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个性生活。当初正是这一点,深深吸引了同样拒绝循规蹈矩、追求变动不居生活的爱波。

但弗兰克没想到的是,等到长大、工作、谈恋爱、结婚等一一完成后,他发现自己其实已经沿着千篇一律、父辈他们一样的人生而走了。安稳、平庸、富裕的生活慢慢悄无声息地消磨掉了弗兰克的个性和当初的梦想。

所以说,生活注定回到常规。很快,就在他们筹划移居巴黎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变故破坏了所有的计划。弗兰克的上司提出为他升职,而爱波也怀上了孩子。于是弗兰克决定放弃去巴黎的计划。

巴黎计划被取消之后,本来彻底幻灭了的爱波只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平静地与弗兰克扮演一对有名无实的夫妻,但一次激烈争吵之后,爱波痛彻地觉悟了。没有人能够超越,所有人都将会平庸,生活的琐碎会磨掉一切棱角。而一个人想要做一件真正忠于自己内心的事情,那么往往只能一个人独自去做。所以人注定是孤独的。

故事的最后,理想破灭的爱波在愤恨中偷偷打掉孩子,结果因为大出血死亡。弗兰克带着极为悲恸的心情搬回了市区,虽然如愿以偿得到了新工作,但完全失去了精神活力犹如行尸走肉一般。

理查德·耶茨的《革命之路》主题在于专制强化和物质丰裕之下,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存图景。

专制和物质丰裕之下,民众的精神状态和生存图景

《革命之路》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45年后的美国,即20世纪50 年代的美国。此时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战争的阴影依然笼罩在人们心头,而且当时美苏争霸和冷战使得麦卡锡主义在美国兴起、大行其道。

美国国内的统治越来越高压,社会的管控不断强化,越来越专制,恐怖的氛围在社会蔓延,政治状况和社会文化也越来越趋于保守。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普遍在精神和行动上都失去了“革命”的勇气和能力,只会在现存体制的既定秩序之下追逐社会主流文化所提供的目标与理想,不再去想象或追求与现实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同时,工业化和现代化虽然将人们从传统和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我们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人们越来越向往财富的获取,沉浸在物质的享受之中,甚至越来越想永远维持这种生活,渴望无耻这种生活,而不愿意失去。为此,不惜代价的寻找一种安全感和稳定。

而寻找安全和稳定的生活状态就意味着对现存秩序的接受和容忍,意味着把自己局限在社会既定的目标和规范里面。接着便是,在看似多样但实则千篇一律的追求中,人逐渐丧失了真正的个性,走向彻底的异化。

工业化和理性化也把人异化成为了社会机器的一个工具零件,使人们重新走向了另外一种更为精致、舒适的奴役,再度丧失了个性自我。

那个时代,人们普遍沉浸在安逸保守,不愿追求自由,恐惧走出集体带来的无足轻重与无意义的感觉。于是人们或是遵从权威,生活失去了浪漫的色彩与进取的必要。每个人都在麻木地维系着自己的生活。

本文参考文献:

理查德·耶茨.《革命之路》

陈演池.《革命之路:通向人性与政治的乌托邦》

2 阅读:44

颜威说历史

简介:故事说人物,人物说人性,人性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