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把菲律宾学者问住:1898年条约里,黄岩岛到底写没写?”高志凯在菲律宾抛出这句追问,现场瞬间安静。三分钟后,掌声炸裂。[微风] 早在19世纪末,美国的国力迅速崛起,并开始谋求海外扩张。 与此同时,西班牙这位老牌殖民帝国已经渐渐衰落,海外殖民地日益丧失控制力。 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爆发了战争,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美西战争。战争过程相对短暂,美国凭借现代化的军力和海军优势,很快击败了西班牙。战争结束后,双方在巴黎签订了《美西巴黎条约》。 这份条约实际上就像一份“殖民地财产的交接协议”,其中对菲律宾群岛的归属做出了明确规定:西班牙将菲律宾群岛“让与”美国。不过,这里的范围仅限于菲律宾群岛本身,而没有包括其他海域或岛礁。 虽然当时人们可能没把它看得那么重要,但多年后,这条款却成为南海争端中不可忽视的法律依据。 可以说,这份条约就像一张被遗忘的“产权证”,长期被搁置在历史档案里,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 具体来看,《美西巴黎条约》第三条明确指出,西班牙将“通称菲律宾群岛的各岛屿”转让给美国。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法律含义非常明确:菲律宾群岛的主权由西班牙转交给美国,而其他附属岛屿或远海岛礁并不在转让范围内。 后来,菲律宾对南海某些岛礁提出主权要求,显然与这份条约规定的范围不符,缺乏历史和法律依据。 时间推进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根据战后国际安排和相关条约,日本必须将其占领的领土归还原属国家。 在南海地区,日本占领的岛礁最终归还给了当时的中国政府,这一点在众多国际文件和历史资料中都有明确记载。然而,菲律宾似乎忽视了这段历史,甚至在后来对南海岛礁提出主权要求。 正因为如此,这段历史显得格外重要,需要被重新梳理和揭示,让事实和法律依据更加清晰。 在南海争端的讨论中,高志凯教授特别强调了《美西巴黎条约》的作用。 他之所以重视这份条约,是因为它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渊源,对于理清菲律宾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立场是否合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可以说,这份条约是理解整个南海历史和主权问题的一条关键线索。 黄岩岛在哪儿?它的坐标是东经117°51′。这道数学题小学生都会做,它明明白白地就在那条线西边。 而且,这不是孤证,后来的《美西华盛顿条约》和《英美条约》都反复确认了这条界线,这构成了一条无可动摇的法律基石。 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其实证明黄岩岛不属于菲律宾的证据,恰恰就藏在菲律宾自己保存的历史档案里。 翻开他们1935年的宪法,再查看1961年的第3046号法案,以及1968年的修正案,会发现这些官方文件一再明确,菲律宾领土的西界就是东经118度。 甚至在菲律宾的教育体系和外交文献中,这一界限也始终保持一致。 在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地理教科书和地图里,黄岩岛根本没有出现在菲律宾的版图上。 一直到2006年,菲律宾官方发布的地图仍然遵守着这条118度线。 更有意思的是,早在1990年,菲律宾驻德国的大使在信件中明确承认:根据国家地图部门掌握的资料,黄岩岛并不属于菲律宾主权范围。连第三方观察者都可以轻易看清这一事实。 不仅如此,美国国家档案馆的一份编号为RG77-34的文件,来源于1900年美国陆军测绘局的地图,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地图上,黄岩岛被标注在菲律宾版图之外,并且文字注明:“属于中国中沙群岛”。 相比之下,中国对黄岩岛的主权实践自古有之,历史延续性非常清晰。 这条主权线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早在1279年,元代著名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黄岩岛就是其中一个明确的测量点,显示出国家级的地理认知和统治意志。 因此,当菲律宾在1997年首次提出对黄岩岛的主权要求,又在2009年试图通过国内立法将其纳入版图时,这种行为在国际法上只能被视作一个“迟来的百年主张”,无法撼动历史和法律事实。 黄岩岛的主权,长期以来在历史文献、官方地图和实际管理中,都清楚地指向中国。
“一句话把菲律宾学者问住:1898年条约里,黄岩岛到底写没写?”高志凯在菲律宾抛
文史小将
2025-09-28 10:27:14
0
阅读: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