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名俄士兵被乌军围困,在坦克残骸下坚守60天,获救时瘦成皮包骨!近日,俄媒报道了俄军在扎波罗热前线的一则小故事。 最近俄罗斯媒体上冒出这么一则消息,说扎波罗热方向的两名俄军士兵在烧毁的坦克底下待了整整两个月才被救出来。这事儿听起来挺不可思议的,但从报道看,是真事儿。扎波罗热这块地方一直是俄乌冲突的热点,前线拉锯战打得没完没了,双方都扔了不少重家伙进去。士兵们在那儿执行任务,本来就是九死一生的活儿,这次俩人运气好点,总算捡回一条命。 扎波罗热地区从2022年冲突一开始就成了焦点,那时候俄军推进得快,但乌方反击也猛,地形上多是开阔地和村落,坦克和无人机到处转悠。到了2025年,这地方还是胶着状态,俄军控制的部分区域里,废弃的装备到处都是。报道里提到,这两名士兵属于俄武装部队的一个单位,具体是步兵分队那种,负责阵地守备和侦察。他们的任务就是在马利诺夫卡村附近巡逻啥的,那儿离前线不远,炮火随时能招呼过来。俩人入伍没多久,一个是城市里干机械的,另一个农村出身,平时训练里学过怎么躲无人机和找掩体,但实战里谁也说不准。 事情发生在大概两个月前,那天他们随队行动,突然乌克兰部队的无人机群追了上来。俄军部队信号断了,俩人只好就地找地方藏。附近正好有辆烧毁的坦克残骸,炮塔歪着,履带散了架,他们钻到底下。坦克底下空间小,勉强够俩人挤着,但至少挡了点视线和碎片。从那以后,他们就没法挪窝了,因为乌克兰部队的搜索太紧,地面部队和无人机轮番来,稍微动弹就可能暴露。报道说,乌方在那块儿搜得特别严,之前还有类似案例,一个俄士兵藏坦克里被搜出来直接毙了。这俩人算走运,没遇上那种倒霉事儿。 生存这块儿最关键。俩人没带多少干粮,很快就饿肚子了。幸好俄军自己的无人机队发现了他们的位置,通过坐标定位,隔三差五扔点补给下去。水和压缩饼干啥的,从天上掉下来,风一吹还得滚几米他们才能够着。操作那些无人机可不是闹着玩的,得避开乌方的雷达和拦截,每次投放都得算准风向和高度,不然一不小心就把位置漏了。结果补给量少得可怜,一个月里顶多十来次,每次就那么点东西,勉强续命。俩人就这样咬牙挺着,喝点露水,嚼点树皮啥的,硬是熬过了60天。俄罗斯媒体iz.ru上登的文章里,军事记者弗拉基米尔·罗曼诺夫发了视频,说这些人才是真正守住阵地的骨干。 这话听着接地气,战场上不就是靠这些小人物顶着吗。 救援的过程也没那么戏剧化。乌克兰那边的搜索劲头松了点后,俄无人机又飞过来,这次带了信号灯,闪烁着给俩人指路。俩人跟着灯挪出来,腿都僵了,慢慢往回走。营地的人接应上,抬回去检查。视频里显示,他们瘦得不成样子,一个胡子拉碴的像野人,手腕骨头都凸出来了,拧水瓶盖子费老劲;另一个直接躺那儿,喘气都弱,远看跟干瘪的竹竿似的。医生说肌肉萎缩严重,得输液补营养,花好几周才能动弹。部队后来还用他们的坐标更新了地图,避免下次重蹈覆辙。 这事儿一出,俄媒炒得挺热。9月26号罗曼诺夫的电报频道视频一发,评论区炸了锅。有人说这是奇迹,有人感慨战争的残酷。第二天,iz.ru又跟进,说少将表扬了他们的勇气,强调在扎波罗热这种地方,士兵的韧劲直接影响推进。 确实,扎波罗热不是新鲜事儿,从2022年俄军围核电站开始,这地儿就成了肉搏场。乌克兰用无人机和地面队配合,俄方靠火力和补给线顶。俩士兵的经历其实反映了前线的常态:通讯一断,就得自生自灭;补给靠天吃饭,运气好点才能活。国际上报道不多,大多是俄媒发声,西方媒体关注点在乌方俘虏的惨状上,比如那些被关俄监狱的乌士兵瘦成啥样。 但对俄方,这算正面宣传,突出士兵的耐力。 这俩人平时训练再多,也没练过在铁壳子底下蹲两个月。饥饿、寒冷、随时被发现的风险,搁谁身上都够呛。俄军在扎波罗热的损失不小,坦克被炸的到处是,士兵伤亡数字也高。CSIS的报告说,2025年夏天俄方可能破百万伤亡。 这事儿虽小,却戳中了战争的痛点:个体在机器化战场上的渺小。乌方那边也类似,最近有乌士兵逃俄俘虏的报道,喉管被割,说不出话,只能写。 双方都宣传自家苦情,但本质上都是炮灰。 从逻辑上讲,这事件暴露了俄军在无人机时代的问题。乌克兰的FPV无人机便宜又灵活,追个人跟玩儿似的,俄方得靠自家无人机反制,但覆盖不全。俩士兵能活,多亏定位准,要是晚点发现,估计就挂了。救援后,部队肯定会调整战术,多用卫星或低轨链路保持通讯。扎波罗热核电站附近的地形复杂,辐射啥的还得防,士兵行动更得小心。
2名俄士兵被乌军围困,在坦克残骸下坚守60天,获救时瘦成皮包骨!近日,俄媒报道了
恰似江楼月
2025-09-30 21:33:34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