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新工业化有多难? 美国的再工业化和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是彼此矛盾的。因此只要美国还是(至少半个世纪)世界霸主,就很难再工业化。 首先得说美元霸权这层窗户纸,作为世界硬通货,美元让美国早就习惯了“躺着赚钱”——印几张绿票子就能换走其他国家的矿产、商品和劳动力,何必费劲搞厂房、练技工? 就像有人天天靠利息就能过日子,哪会愿意去工地搬砖?过去几十年,美国把中低端制造业全推到海外,本土只留下金融、科技这些“轻资产”行当,华尔街动动鼠标赚的钱,比一个汽车厂全年利润还多。 这种靠货币霸权换来的舒适区,早把美国搞实业的耐心和动力磨没了,现在突然要回头搞工业,等于要改掉吃惯了山珍海味的胃口,去啃窝窝头。 更头疼的是霸主得养“军队门面”,军费开支像个填不满的窟窿。美国每年几千亿美元军费要花在航母舰队、海外基地和武器研发上,钱都砸去维持全球威慑力了,哪还有余粮投给制造业? 本土的港口还是几十年前的老设备,铁路连电气化都没普及,修条新的供应链专线要审批好几年,资金还得跟军费、福利抢额度。就拿芯片法案来说,喊着投几百亿建厂,可官僚机构层层卡壳,钱到企业手里时,黄花菜都凉了,反观中国建厂能一路绿灯,这效率差距摆在这,美国企业哪有动力扎根本土? 全球化更是美国自己搭的舞台,现在要拆台回炉太难。当年为了用产业链控制盟友、压制对手,美国把零部件厂、组装厂撒到东南亚、中国,形成了“美国设计、海外生产”的闭环。 现在想把产业迁回来,才发现供应链早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网——苹果想在美国造手机,连个合格的螺丝供应商都找不到,得从日本运;特斯拉建本土电池厂,原料还得从澳大利亚拉,成本比在中国建厂高了三成。 更别说熟练工人早断代了,美国年轻人宁愿送外卖、搞直播,也不愿进工厂学技术,工会还天天喊着涨工资,企业招个人比登天还难。 金融和服务业的“虹吸效应”更要命,霸主地位让美国成了全球资本的避风港,钱全往股市、债市跑,没人愿意碰制造业这种“慢钱生意”。开个芯片厂要十年才能回本,但投进华尔街半年就能翻倍,资本用脚投票的道理再明白不过。 政府就算给补贴,企业也只会拿补贴去搞金融投资,不会真的升级生产线。就像有些拿到补贴的车企,表面上建了新厂房,实际上里面全是进口设备,本土产业链根本没起来。 更本质的是,霸主得维持“规则制定权”,这就注定要和制造业需要的“务实合作”拧着来。 为了打压对手搞技术封锁,结果自己的企业缺了关键零部件;为了逼盟友选边站,搞供应链脱钩,反而让本土工厂断了原料。比如美国限制对华出口半导体设备,可自己的芯片厂也需要中国的稀土,互相卡脖子的结果,是制造业成本越推越高。这种为了霸权牺牲产业效率的操作,等于给再工业化绑上了沉重的枷锁。 说到底,美国的霸主地位靠的是金融霸权、军事威慑和规则垄断,这些都和制造业需要的“重投入、长周期、讲合作”背道而驰。 只要还舍不得放下霸主的架子,就没法真正沉下心搞实业,再工业化不过是喊喊口号的面子工程,真要落地,比登天还难。
联合早报今天(10月4日)报道:“美国驻港澳总领事伊珠丽上任后,与被称为‘反中乱
【9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