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还是发生了!”近日,浙江杭州,一女子在家吃螃蟹,她用牙齿咬开螃蟹腿时,突然感到一阵剧痛,随后竟然连喝水都疼!女子疼得受不了了,就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牙被蟹腿崩“裂”了,需要进行根管治疗。网友:螃蟹壳这么硬? 螃蟹壳的坚硬并非偶然,其奥秘藏在生物矿化过程中。 中华绒螯蟹的外壳在蜕壳间期会形成稳定的结构,钙含量维持在 180-220μg/mg 区间,有机质与无机质比例达到平衡,表面硬度经测试可达 2.1-2.5GPa。 这种硬度足以抵御同类钳夹和小型捕食者侵扰,外壳的 “扭结层” 结构让方解石晶体层状排列,每层取向相差 30-45 度,如同复合铠甲般兼顾防护与韧性。 蟹腿部位的外壳经过长期演化,为支撑爬行和防御需求,硬度比蟹身其他部位更高,成为啃咬时的潜在风险点。 人们常误以为牙齿足够坚固,实则牙齿虽硬度接近钻石,却存在天然脆弱性。 牙齿内部有包绕神经血管的空腔,周围连接牙周膜,脆性极大。当咀嚼时突然咬到硬物,某个点的咬合力会瞬间超过牙齿承受极限,极易引发折裂或隐裂。 尤其是存在龋坏、修补过或做过根管治疗的牙齿,以及牙尖高陡、窝沟薄弱的部位,更易在外力冲击下受损。 杭州女子的情况并非个例,每到螃蟹上市季节,医院口腔科都会接诊类似患者,有人甚至因啃咬蟹钳导致牙齿整颗断裂。 根管治疗的必要性源于牙齿损伤的特殊性。 牙齿崩裂后,牙髓容易暴露在口腔环境中,细菌侵入会引发感染,导致牙髓炎或根尖周炎。 医生需要先去除坏死的牙髓组织,对根管进行清理消毒,再用填充材料严密封堵,最后可能还需做牙冠保护剩余牙体。 整个治疗过程不仅耗时,治疗后的牙齿也会因失去牙髓营养供给而变得更加脆弱,难以再承受啃咬硬物的压力。 避免类似意外其实有章可循,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吃蟹方法。 食用螃蟹应借助工具拆解,用剪刀剪开蟹腿两端,再用蟹腿尖部推出蟹肉,蟹钳则可先用工具敲裂外壳再取肉。 这种传统的 “蟹八件” 吃法不仅能完整取出蟹肉,更能避免牙齿与硬壳直接接触。 选购螃蟹时选择鲜活个体,蒸制时确保熟透,既能保证口感,也能让蟹壳在高温下略微软化,降低拆解难度。 牙齿出现问题后及时处理至关重要。 杭州女子这样出现持续性疼痛,甚至影响进食,已符合明确的就医指征。 医生会通过口腔检查观察牙齿缺损情况,借助 X 线检查判断损伤深度,必要时进行牙髓活力检测。 若延误治疗,可能引发根尖周炎,出现牙齿浮出感,甚至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增加治疗复杂度。 日常护牙需要关注细节积累。 除了避免用牙齿啃咬蟹壳、核桃壳等硬物,还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处理龋齿和隐裂问题。进食时放慢速度,细嚼慢咽,能有效减少咬到硬物的概率。 发现牙齿对冷热刺激敏感、出现咬合疼痛时,需尽快就医,这些可能是牙齿隐裂的早期信号,早干预能避免损伤扩大。 螃蟹的鲜美无需通过牙齿 “硬扛” 来品尝,借助工具优雅取肉,既能享受美味,又能守护牙齿健康。杭州女子的经历为大家敲响警钟,饮食中的小习惯往往影响着牙齿健康。 了解蟹壳的特性与牙齿的弱点,养成科学的进食方式,才能在享受时令美味的同时,远离牙齿损伤的烦恼,让每一次咀嚼都成为安心的体验。
红衣男子去海鲜市场买螃蟹,店家拿出两只五花大绑的螃蟹给他,一称重量高达1斤8两4
【15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