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野心非常可怕!现在的越南教育,在大中小的学校教育中,一直把广东广西作为其原

文史小将 2025-10-09 21:56:54

越南的野心非常可怕!现在的越南教育,在大中小的学校教育中,一直把广东广西作为其原来的属地。 在越南的历史观念中,中国南方的广东与广西,长期被视作他们“丢失已久的北方屏障”。 这种认知在越南史书中延续了整整六个世纪,他们将广东、广西看作原本属于自己防御体系的一部分,一旦失去,就像丢掉了重要门户,心中一直难以释怀。 翻开越南官方编纂的史书《大越史记全书》,书中明确记载,失去五岭一带的土地被称为“失其藩篱”,自此国家北部门户敞开,无形中留下了安全隐患。 这种历史书写,不仅反映了越南对南部边疆的重视,也揭示了他们长久以来对这片区域主权归属的敏感心理。 故事的中心,是一个名叫赵佗的男子。 在中国史书中,他的身份十分明确:河北人,秦始皇时期的一名将领,受命南下征服岭南。 秦朝灭亡后,赵佗便在广州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他内心仍然认同华夏文化,甚至在给汉朝皇帝的书信中自称“蛮夷大长”。 到了今天的越南,他的形象却完全被改写。 他在越南被尊为“民族英雄”,所建立的南越国也被标榜为“越南的第一个政权”。这种叙事被系统地纳入中学教材,尤其是2018年教育新规实施后,年轻一代几乎从课堂上就开始接受这一说法。以至于越南游客来到桂林,看到赵佗的雕像,便会自然地认为那是自己民族的祖先。 如果说人的身份可以被重新书写,那么埋在地下的文物至少应当“说实话”。 可事实恰恰相反,考古遗迹成为新的争议焦点。 广西北部湾出土的秦汉刀剑、农具,河内和北宁出土的汉墓篆书印章与五铢钱,都明确显示,从秦汉到唐朝,中原政权在岭南地区实施了近千年的直接统治。 这些实物被公开展出时,矛盾随之而来。 2019年,一批广西出土的汉代陶片运到河内展览,立即引发争议,越南民众坚称这是“祖先遗物”。 学术界也难以调和,中越联合考古项目因无法就遗址性质达成一致——究竟是“汉朝郡县”还是单纯“文化交流点”——连一份完整的合作报告都无法出炉。原本沉默的文物,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叙事中,被迫发出“喧哗”。 这种历史争议甚至被延伸到地图上,形成一套“失地悲情”的叙事剧本。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484年,越南史官吴士连在《大越史记全书》中,首次将广东和广西列为越南“失去的土地”。 为让这一说法显得合理,五岭山脉被描绘成国运的“天然屏障”,一旦失守,国家门户便洞开。 越南史书反复提到元、明两代军队南下经过五岭的历史,用以支撑这一叙述。 可越南的史学界近年来始终坚持旧有叙事,不肯对两广历史地位作出正视性的修正。 学校教材不断强化这一观点,把广东和广西描绘成他们所谓的“失地”,结果是一代又一代学生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对历史的误解,甚至有人认定“两广理应属于越南”。 根据2020年教育部的数据,越南国内超过九成的学生都接受过这种历史教育。 这种长期的教育引导,比一时的言辞争论更具深远影响,它不仅塑造了年轻人的历史观,还可能影响他们对邻国的整体认知。 历史事实清楚明了: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出土的证据,都显示岭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越南方面应当以更客观的态度讲述历史真相,而不是让误导性的说法继续传播。 如果任由这种教育误导持续下去,误解和紧张关系只会不断积累,加深两国民众之间的隔阂。 与其等到矛盾升级到难以收拾的地步,不如现在就通过事实和诚意澄清历史,消除误会,为两国关系铺设更稳固的基础。 历史本不该是这样的。 二战后,法国和德国选择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携手走出仇恨。 这或许提供了一个参照。历史应该是促进理解的桥梁,而不是互相攻击的工具。 或许只有通过学者间的坦诚对话、客观的教育和负责任的媒体传播,正视历史本身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才能为共同的未来铺平道路。

0 阅读:42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