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王室对中国治沙技术是真“上头”,组团来“取经”的架势相当实在,毕竟自家86万

天天纪闻 2025-10-11 21:48:25

沙特王室对中国治沙技术是真“上头”,组团来“取经”的架势相当实在,毕竟自家86万平方公里沙漠快愁坏了。   沙特这个坐拥全球最丰富石油资源的国家,偏偏被“水比油贵”的现实卡了脖子——全境没有一条常年流动的淡水河流,40%国土被沙漠覆盖,北部大内夫得沙漠与南部鲁卜哈利沙漠如同两块巨大的黄色补丁,每年吞噬的可利用土地让王室寝食难安。   早前沙特也曾想凭“钞能力”破局,砸十几亿美元搞引海水治沙,结果忽略了自家沙漠年蒸发量超3000毫米的残酷现实。   海水灌进去没几天就蒸发殆尽,留下的盐碱层反而毒死了原本稀疏的沙漠植被,好好的治沙工程变成了“晒盐场”,这笔血本无归的教训让沙特彻底明白:治沙不是用钱堆出来的,得靠真技术。   而中国治沙的成绩单,恰好给沙特指了条明路。当沙特专家看到毛乌素沙漠从“千年沙漠”变成“塞上绿洲”的实景时,彻底被震撼了。   这个唐朝时期还是水草丰美的地方,因战乱和过度放牧沦为沙漠,如今90%以上的区域被植被覆盖,连曾经的流动沙丘都长出了沙棘和樟子松。   中国治沙的秘诀不在于“硬灌”,而在于“巧治”,就像库布齐沙漠的引黄入沙工程,不仅引来黄河水,更利用河水携带的淤泥改良沙地黏性,让土壤保水能力提升3倍以上,这种“因地制宜”的思路,恰恰戳中了沙特的痛点。   要知道,沙特之前的失败就在于照搬别人的模式,没考虑到自家沙漠是“万年原生沙漠”,和中国那些“人造沙漠”的治理难度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所以沙特转头抱中国大腿的架势相当实在,早早就成了中国治沙培训班的“老学员”。   光是甘肃治沙所,就先后培训过54名沙特专家,2023年的“气候变化背景下荒漠化防治国际培训班”更是把课堂搬到了治沙一线——沙特学员跟着中国专家钻进民勤的治沙基地,亲手搭建麦草方格沙障,参观古浪的荒漠化防治展览馆,在实验室里学习沙尘暴预警模型。   这些实打实的体验,让沙特专家彻底服了气:中国的治沙技术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代代治沙人在沙窝里“熬”出来的。   就拿草方格来说,看似简单的1米见方麦草网格,能让近地面风速降低50%,固定沙丘的同时还能截留雨水,配合沙蒿、沙棘等耐旱植物,成活率比沙特之前的单一树种提高了60%以上。   2025年5月,沙特植被防治中心干脆直接和甘肃治沙所签了合作备忘录,把流动沙丘治理、沙尘暴防治这些“硬核技术”列为重点学习对象。   这可不是走形式,沙特这次是真的急了——他们推出的“绿色沙特”计划,砸了500亿美元要种100亿棵树,目标是把沙漠覆盖率降低10%。   要知道,在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的沙特沙漠,种活一棵树的成本比养一头骆驼还高,之前引海水治沙的失败让他们明白,光靠钱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抄中国的“近道”。   而中国的光伏治沙技术,更是让沙特眼前一亮:光伏板既能遮挡烈日减少蒸发,板下种植的牧草还能喂养牲畜,发的电又能支撑治沙设备运转。   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模式,完美契合了沙特“生态+经济”的双重需求,据说沙特已经打算在鲁卜哈利沙漠试点2000公顷光伏治沙项目,预期能让树苗成活率提升40%。   其实沙特的选择一点都不意外,毕竟治沙这事儿,实战经验比什么都管用。中国治沙花了70多年,从“三北防护林”到“退耕还林”,从毛乌素到库布齐,摸索出的是一套“先试验后推广、先局部后整体”的科学路径,每个技术细节都经过了沙漠的检验。   就像甘肃治沙所研发的“黏土沙障+生物固沙”技术,在流动沙丘上铺设5厘米厚的黏土层,再种上沙打旺,既能固沙又能改良土壤,这种“土办法”看似简单,却是无数次失败后总结的经验。   而沙特之前走的弯路,恰恰印证了治沙没有“速成班”,必须跟着有经验的“老师傅”学真本事。   现在的沙特,再也不是当年那个盲目砸钱的“土豪”了。他们派专家蹲点中国治沙基地,把草方格的扎法、光伏板的间距、耐旱种子的培育这些细节摸得一清二楚,甚至把中国治沙团队请到沙特现场指导。   这种“弃弯路抄近道”的务实操作,其实是看清了治沙的本质——它不是政绩工程,而是需要敬畏自然、尊重科学的系统工程。   中国治沙技术能得到沙特的认可,靠的不是花哨的概念,而是“种一棵活一棵、固一片稳一片”的扎实成果。   对于沙特来说,500亿美元固然不少,但比起之前十几亿美元打水漂的教训,跟着中国学治沙,才是最划算的投资。毕竟在沙漠治理这个世界级难题面前,只有真正经得住考验的技术,才能让黄色沙漠变成绿色希望。

0 阅读:37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