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和雷军在营销和宣传上有优势,也有不足! 雷军作为中国最顶尖的产品经理和营销

宋前防 2025-10-12 10:51:53

小米和雷军在营销和宣传上有优势,也有不足! 雷军作为中国最顶尖的产品经理和营销大师之一,其宣传策略总体上是极其成功的。 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他的职业生涯和产品宣传中,也确实存在一些让部分用户感到不满或引发争议的点。 这些“不满意”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反映了用户的高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黑科技”的过度宣传与概念透支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一点。雷军和小米非常善于创造和推广营销概念,“黑科技”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标签。 早期“黑科技”一词确实能引发强烈的好奇心,但随着频繁使用,很多被冠以“黑科技”之名的技术在用户看来并不“黑”,甚至有些平庸。这导致了宣传预期与实际体验的落差。 用户会觉得这是“噱头大于实质”,有“忽悠”之嫌。久而久之,这个词的营销效力大打折扣,甚至在某些时候会引发反感和调侃。 2. 发布会上的“对比营销”与“选择性对比” 在发布会上与竞争对手(尤其是苹果、华为、三星)进行对比是小米的经典手法。 这种对比有时会被认为是不够客观的“田忌赛马”——即用自己最强的点去对比对方不擅长的点,或者只对比参数而忽略整体体验和品牌溢价。 部分追求客观理性的用户会觉得这种对比“有失公允”,显得格局不够大。尤其是在涉及一些主观体验(如设计、拍照风格)时,强行对比会引发对方粉丝和中立用户的反感。 3. “现货”与“饥饿营销”的争议 虽然雷军多次否认“饥饿营销”,但小米早期产品“一机难求”的现象确实长期存在。 发布会声势浩大,渲染产品多么强大、性价比多么高,但消费者开售时却发现根本买不到。这给用户造成了“雷声大,雨点小”的观感。 用户会认为这是故意制造稀缺感的营销策略,消耗了他们的热情和耐心。尽管这背后有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和市场需求预测等复杂原因,但给用户的直观感受就是“耍猴”。 4. 宣传话术的“重新定义” 小米有时会为了营销效果,对一些行业通用术语进行“小米式”的重新解读。 · 典型案例: · “双核”与“八核”:早期在宣传处理器时,强调核数而弱化架构和单核性能,被指误导消费者。 · “秒拍”与“快充”:对“秒”和“快”的定义可能比用户常识中的理解要宽泛。 · “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对奥氏体304不锈钢的过度包装。 对于懂技术的用户来说,这会觉得小米在“玩文字游戏”,不够真诚。虽然所有公司都会进行话术包装,但小米作为“和用户交朋友”的品牌,这种行为更容易被放大审视。 5. 对未来技术的过度承诺与跳票 在描绘未来蓝图时,有时会展示一些短期内无法量产或体验不佳的技术。 例如早期的某些概念手机、屏下摄像头技术的早期版本、以及一些AI功能的实际体验等,宣传片和演示效果非常炫酷,但量产机的体验存在较大差距。 用户购买后感觉“被骗了”,认为宣传是“PPT技术”。这损害了品牌信任度。 6. 在小米汽车(SU7)宣传中的新争议 造车是雷军的新征程,其宣传策略也引发了一些新的讨论点。 · 对标保时捷特斯拉:虽然成功树立了高端形象,但也有用户认为这是一种营销手段,实际产品力是否真的能全面对标存在疑问。 · 技术发布的节奏:在发布前很长一段时间,通过“摸底测试”等方式持续放出性能数据(如续航、零百加速),这种“挤牙膏”式的预热,有人觉得是保持热度,也有人觉得是在“吊胃口”。 · 创始版争议:在锁单前未充分告知“创始版”不能退定金,导致部分冲动下单的用户产生不满,被认为有“诱导”嫌疑。 总的来说,雷军的宣传策略核心是 “极致化”——极致的参数对比、极致的营销词汇、极致的发布会效果。这套方法在吸引眼球、建立认知和驱动销售上是无比成功的。 然而,这些让用户“不满意”的点,恰恰是这套“极致化”策略的另一面: · 为了传播效果,有时会牺牲一部分严谨性。 · 为了营造爆点,有时会拔高用户的预期。 · 为了在红海中竞争,有时会采用更具攻击性的对比。 这些做法在吸引核心粉丝和价格敏感型用户上非常有效,但也容易让更理性、更注重整体体验和品牌真诚度的用户感到不适。近年来,随着小米冲击高端市场,可以观察到其在宣传上正在努力变得更加克制和稳健,以建立更长久的品牌信任。

0 阅读:34

猜你喜欢

宋前防

宋前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