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中将当众怒怼国防部长:我们不是你的私人军队!五角大楼内部大清洗引发“抗命风暴”,美军与政权彻底撕破脸! 这位名叫皮特·赫格塞思的国防部长,两次入伍经历加起来不足十年,却凭借福克斯新闻的曝光度和对特朗普的绝对忠诚,从少校直接跃升为四星上将的顶头上司。这种“火箭式提拔”在美军历史上极为罕见,也为后续冲突埋下伏笔。 赫格塞思上任后的一系列操作,彻底点燃了军方的怒火。他首先对《国防战略》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将资源从亚太和欧洲转向本土防御,甚至计划将美军在欧洲的驻军削减20%。 这一决策直接触动了军方的利益蛋糕——要知道,美军在欧洲部署着超过8万兵力,每年消耗的军费占总预算的15%以上。 更让军方不满的是,赫格塞思在未与参联会充分协商的情况下,单方面宣布将太空军预算增加30%,而传统军种的现代化项目却被大幅压缩。 在人事任命上,赫格塞思更是展现出“任人唯亲”的风格。他将自己在福克斯新闻的前同事安插到国防部关键岗位,甚至将一名从未在作战部队服役过的政治顾问提拔为特种作战司令部的高级顾问。 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美军“战功优先”的传统,导致大量有实战经验的将领心寒。据《华盛顿邮报》披露,自赫格塞思上任以来,已有超过30名三星以上将领提前退休或申请调动,创下近20年最高纪录。 赫格塞思与军方的矛盾在加勒比海事件中达到顶点。今年9月,他未经国会授权,擅自下令击沉一艘委内瑞拉附近的可疑船只,导致4名平民死亡。 这一行为不仅引发拉美国家的集体抗议,更让军方陷入尴尬境地——要知道,美军在该地区的主要任务是缉毒,而击沉民用船只明显超出了授权范围。 更讽刺的是,事后调查显示,这艘船并未携带任何违禁品,所谓“贩毒证据”不过是赫格塞思团队为了制造政绩而伪造的情报。 面对军方的质疑,赫格塞思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推行“清洗计划”。他以“效率改革”为名,计划裁撤20%的四星上将和10%的将级军官,其中女性和少数族裔将领的比例高达43%。这种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清洗,让美军内部弥漫着不安情绪。 据《纽约时报》报道,多名现役将领私下表示,赫格塞思的行为正在摧毁美军的职业精神,“我们现在更像是政客的私人武装,而不是国家的守护者”。 赫格塞思与军方的矛盾,本质上是美国政治体制深层危机的缩影。根据美国宪法,国防部长作为文职官员,拥有对军队的最高指挥权。 但这种制度设计的前提,是文职领导具备足够的军事素养和战略眼光。赫格塞思显然不具备这些品质——在参议院听证会上,他甚至连东盟成员国的数量都回答错误,更遑论制定复杂的军事战略。 更严重的是,赫格塞思的行为正在破坏美国军队的非政治化传统。 自建国以来,美军一直标榜自己是“国家的军队”,而非某个政党或个人的工具。但赫格塞思却将军队视为实现政治目标的工具,甚至公开要求将领们在社交媒体上支持特朗普的政策。 这种做法引发了军方的强烈反弹,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约翰·凯恩在一次内部会议上直言:“如果军队失去政治中立性,那将是美国民主的末日。” 赫格塞思与军方的冲突,也暴露了美国军事工业复合体的深层矛盾。军工企业为了获取订单,往往会游说政客增加军费开支,而军方为了维持庞大的官僚体系,也乐于配合这种利益交换。 赫格塞思的“削减军费”计划,直接触动了这一利益链条。洛克希德·马丁等军工巨头的股价在他上任后一度暴跌12%,这些企业随即通过游说团体向国会施压,要求限制赫格塞思的权力。 在这场博弈中,军方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他们通过泄露机密文件、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向公众揭露赫格塞思的决策失误。 例如,美军中央司令部的一名匿名官员向《国防新闻》透露,赫格塞思制定的“本土防御计划”存在严重漏洞,“如果真的按照这个计划执行,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将在5年内崩溃”。 这种非官方的“信息战”,让赫格塞思在舆论场上陷入被动。 赫格塞思与军方的矛盾,也对美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负面影响。北约成员国对美国的战略可靠性产生质疑,波兰等东欧国家甚至开始寻求与俄罗斯改善关系。 在亚太,中国和俄罗斯抓住机会,加强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合作。据卫星图像显示,中俄海军在日本海的联合演习频率,已从去年的3次增加到今年的7次。 这场冲突的最终走向,目前仍不明朗。但可以预见的是,无论赫格塞思是否留任,美军都将面临深刻的体制改革。而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当军队陷入内耗,谁来保卫这个国家的安全?
局座一语成谶,预言成真,他当年说过的一句话,现在竟然被台媒给翻了出来。局座当
【12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