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声称,中美局势已经缓和 ,100%关税并非必要,美国无意与中国脱钩,而中方在释放信号,他说本周将与中方见面,但中方似乎不太愿意。 要知道,美国之前针对中国部分商品加征的关税,最高确实快接近这个幅度了,尤其是在科技产品、机械设备等领域,2018 年开始加征的关税至今还没完全取消。 这些关税对美国自身的影响可不小,美国商务部 2024 年的报告显示,受对华高关税影响,美国国内企业每年多支出的成本超过 890 亿美元。 像汽车制造、电子产品组装等行业,因为原材料进口成本上涨,不少企业要么被迫提高产品售价,要么把工厂迁到其他国家,导致国内流失了近 12 万个就业岗位。 贝森特现在说 “100% 关税并非必要”,其实也是在变相承认高关税对美国经济的伤害,想通过释放 “可能降低关税” 的信号,争取中方在经贸谈判中的让步。 再看 “美国无意与中国脱钩” 这说法。这些年美国嘴上说着 “不脱钩”,实际行动却一直在搞 “小院高墙”,比如在半导体领域限制对华出口,逼着盟友一起搞 “芯片四方联盟”,还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出台政策,限制美国企业对华投资。 可从数据来看,美国企业其实很依赖中国市场,2024 年美国对华出口额虽然受关税影响有所波动,但仍达到 1560 亿美元,其中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出口占了 40%,苹果、特斯拉等企业在华营收分别占其全球营收的 19% 和 25%。 要是真和中国脱钩,美国农民会失去最大的出口市场,不少企业的全球供应链也会断裂。贝森特强调 “无意脱钩”,一方面是想稳定美国企业的信心,避免更多企业因为担忧 “脱钩” 而盲目撤离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也是想让中方相信美国的 “合作诚意”,为接下来的见面铺路。 贝森特提到的 “中方在释放信号”,其实更多是美国单方面的解读。最近中方确实在经贸领域有一些动作,比如扩大了对美国牛肉、猪肉的进口配额,2024 年下半年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同比增长了 18%,还允许更多美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开展业务。 但这些动作更多是中方基于自身市场需求的正常调整,比如增加农产品进口是为了满足国内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开放金融市场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既定政策,并不是专门为了回应美国的 “缓和” 信号。 而且中方一直明确表示,中美经贸合作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美国要是不取消对华加征的关税,不停止对中国企业的制裁,光靠嘴上说 “缓和”“不脱钩”,很难让中方真正拿出更多合作举措。 至于贝森特说的 “本周将与中方见面,但中方似乎不太愿意”,从近期的互动来看,中方确实没有立刻回应美方的见面请求。 这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之前中美经贸谈判中,美方多次出现 “说一套做一套” 的情况,比如 2023 年双方刚就农产品采购达成共识,美方转头就宣布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新的关税,让谈判成果付诸东流。 中方现在对美方的见面请求保持谨慎,也是想看看美方是否真的有 “诚意”,比如是否会先取消部分对华高关税,是否会停止对中国企业的无理制裁。毕竟光靠见面聊,要是美方不拿出实际行动,谈判也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美经贸领域的分歧还不少,比如关税取消的范围、科技领域的制裁、市场准入的对等性等,这些都不是一次见面就能解决的。 贝森特这次主动释放 “缓和” 信号,其实也和美国国内的经济压力有关,2024 年美国通胀率虽然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在 3.2% 以上,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 6 个月下降,不少企业都在呼吁政府尽快和中国缓和经贸关系,降低关税以减轻成本压力。 要是美方真的想推动局势缓和,光靠嘴上说还不够,得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比如取消部分对华高关税,停止对中国企业的制裁,只有这样,才能让中方愿意坐下来好好谈。 现在距离贝森特说的 “本周见面” 还有几天时间,美方是否会在见面前后出台一些实际的缓和措施,中方是否会改变态度同意见面,都还不确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中美经贸关系的缓和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光靠一方的 “口头诚意” 是不够的。只有美方真正放弃霸权思维,尊重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核心利益,中美才能在经贸领域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否则就算见了面,也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 信源:澎湃新闻
连出3招没镇住中国,美国要把事闹大,特朗普明白:不能再犹豫了最近这段时间,中
【9评论】【29点赞】
财哥
谈个鸡毛,滚蛋逻辑,怎么谈?
用户10xxx45
中国已经顶住了上甘岭战役,前途一片光明,不能缓和,必须往死里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