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21岁的女知青廖晓东,嫁给了一贫如洗的老光棍。新婚夜,廖晓东一脸娇羞,谁料,老光棍一脸不耐烦。正当廖晓东一脸懵时,老光棍突然一巴掌甩了过来 1968年,一个21岁的城市女孩做了个让所有人都想不通的决定——嫁给农村的贫困光棍。她以为这是在帮助别人,却没想到,新婚夜的一巴掌,只是噩梦的开始。六年后,这个27岁的女人带着满身伤痕离开了人世。 廖晓东1947年出生,父母都是军人,父亲牺牲在渡江战役,母亲牺牲在南下剿匪途中。她被母亲的战友收养,养父后来担任青岛市法院院长。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廖晓东从小成绩优秀,一路读到高中毕业。 1968年4月,21岁的廖晓东响应号召,主动报名下乡。养父母拼命反对,甚至把她的身世都说了出来,希望她能重新考虑。但廖晓东很坚决,她觉得父母都为国家牺牲了,自己更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 她被分配到山东潍坊诸城县桃林公社,嫌那里不够艰苦,又主动申请去了最穷的三官庙村。到了村里,这个城市姑娘什么活都干,挑粪、担水、下地,手上很快磨出了水泡,但她从不喊累。 转折点发生在一次会议上。村里的民兵连长卢兆东发言说,自己家祖宗三代都是光棍,三十多岁了还娶不上媳妇。廖晓东听了很受触动,琢磨了好几天,竟然决定嫁给他。 同行的知青朋友都劝她别犯傻,养父母听说后更是急得不行,专门赶来劝阻。但廖晓东说,只有嫁给他,才有充分的理由一直留在村里帮助大家。大队领导一听觉得这是好事,很快就把结婚证办了。 新婚夜,廖晓东让丈夫洗个澡再休息,这在城里再正常不过。可卢兆东不仅不耐烦,还觉得这是城里人的臭毛病,直接一巴掌甩了过去。这一巴掌,预示了后面六年的日子。 婚后的生活,用煎熬都不足以形容。卢兆东不仅懒,还经常对她家暴。殴打、辱骂成了家常便饭。廖晓东怀孕期间,依然要挺着大肚子下地干重活,回家还要挨打。生完孩子,卢兆东不让她坐月子,命令她三天后就下地干活。 那个年代,离婚对女人来说是奇耻大辱。更何况,她的婚姻被当做知青与贫下中农结合的正面典型来宣传,一旦离婚就等于否定了自己的选择。这种政治和道德的双重压力,让她动弹不得。 廖晓东没有完全沉沦。她发现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们都不识字,就找村书记要了间废弃的屋子,自己当老师教孩子们读书写字。讲台上的她,和在家里那个被家暴的妻子判若两人。但卢兆东觉得老婆当教书先生让他没面子,常常跑到学校去闹,甚至当着学生的面打骂她。 长期的营养不良、繁重的体力劳动、无休止的家暴和精神折磨,彻底摧毁了她的健康。1974年初,27岁的廖晓东在讲课时突然栽倒在地,再也没能站起来。 送到医院,诊断是肝硬化晚期。县领导建议送她去青岛大医院抢救,但她虚弱地说不要给国家添麻烦了。1974年2月8日,廖晓东去世,身上依旧布满了新旧伤痕。 她去世后,县里举办了两千多人的追悼大会,她被追认为党员,事迹被写成报告。但这些荣誉,对一个27岁就被生活耗尽的女人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故事留给我们太多思考。一个优秀的女孩,本该有光明的前途,却因为时代、因为错误的选择、因为无法挣脱的束缚,在最好的年纪耗尽了生命。您觉得,廖晓东的悲剧根源在哪里?欢迎留言说说您的看法。
1968年,21岁的女知青廖晓东,嫁给了一贫如洗的老光棍。新婚夜,廖晓东一脸娇羞
熹然说历史
2025-10-15 00:49:25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