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北京时间10月15日对中国喊话道:“我认为,中国故意不购买我们的大

风城高山 2025-10-15 09:38:08

美国总统特朗普北京时间10月15日对中国喊话道:“我认为,中国故意不购买我们的大豆,并给我们的大豆种植户造成困难,是一种经济敌对行为。作为报复,我们正在考虑终止与中国在食用油及其他贸易领域的业务往来。例如,我们自己可以轻松生产食用油,无需从中国购买。” 特朗普政府当年发起的贸易战,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向选民,尤其是中西部农业州的选民展现其“强硬”立场。   大豆农户是共和党的传统票仓,特朗普频频提及大豆,其实也是在向这些选民传递一个信号:我在为你们争取利益。   然而,全球化供应链的现实并不会因为一句话就发生根本改变。中国的采购决策并非受政治口号左右,而是经过对市场价格、运输成本、供应稳定性等诸多因素的全面权衡与综合考量,以理性务实之态做出抉择。   近年来,随着南美大豆在国际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中国企业的采购渠道日趋多元,减少对美依赖是市场选择的自然结果。   特朗普提及“终止与中国在食用油等领域业务往来”一事,不可孤立视之,需将其置于更为宏阔的背景之下,全面、深入地加以审视与考量。   首先,美国本身并不是中国食用油的主要供应国。中国的食用油主要来自于国内压榨的大豆油、菜籽油和从东南亚进口的棕榈油,美国在这个结构中的角色并不关键。   特朗普所说的“我们自己可以生产食用油”,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针对性,反而透露出一定程度的信息混淆。   更何况,食用油并不是中美贸易中的核心项目,美方即使真的减少相关贸易,影响也非常有限。   特朗普的这番发言,更像是一次典型的政治表态,意在强化其“美国优先”的形象,尤其是在当前美国国内政治局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   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余波仍在,特朗普依然活跃在政治舞台,频繁发表对外强硬、对内安抚的言论,目的很明确:维持自己的政治影响力,继续聚拢基本盘。   将外部问题“内政化”是美国政客常见的操作手法,对中国的批评常被利用为国内政治斗争的工具。   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尽管在某些特定时期会因为政治因素产生波动,但从长期来看,市场逻辑、自身发展需求和全球供应链稳定性才是决定两国贸易走向的关键。   中国一直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推进多边贸易体系建设,不断扩大高质量对外开放。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粮食和油料的自给能力也在逐步提升,这种内生性的增长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提供了更大的话语权和选择空间。   从全球视角来看,大豆和食用油的贸易流动并不是由单一国家可以完全主导的。全球农产品市场早已形成了高度依存的贸易网络,美国的大豆虽有竞争力,但并非唯一选择。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国之一,其进口策略近年来更加注重多元化和供应链安全。这种调整不仅是对外部风险的合理应对,也是推动国内农业结构优化和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回过头来看特朗普的“喊话”,它所释放的信号其实远不如其语气那样响亮。从实际影响看,中方采购策略并未因为个人言论而发生改变,贸易领域的调整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   相反,这样的言论更像是一种“惯性操作”,是美政客借助公众情绪试图博取政治资本的常见套路。   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中美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继续保持对话与合作的基本面,避免外部噪音干扰双边关系的正常发展。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合作远比对抗重要。无论是大豆还是食用油,贸易的本质是互通有无,追求的是效率和共赢,而不是情绪化的“零和游戏”。   于中国而言,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根本之策,在于坚定不移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内外双循环的崭新格局,如此方能在风云变幻中稳立潮头。   我们应当以更加开放、理性和自信的姿态看待类似言论,不为所动、不被带节奏,继续走好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应对外部纷扰最有效的方式。 素材来源:中国不买美国大豆,特朗普急了:或暂停食用油进口 2025-10-15 08:34·观察者网

0 阅读:73

评论列表

linxw1268

linxw1268

2
2025-10-16 01:31

是关税,对等原则,我们对美国大豆的关税比较高,造成美国大豆进入中国市场没价钱优势。

风城高山

风城高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