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北岸震撼蜕变!红岛东大洋码头冲刺验收,老渔民子孙泪目回忆赶海岁月,海蛎子蛤

洵哥 2025-10-16 12:40:16

胶州湾北岸震撼蜕变!红岛东大洋码头冲刺验收,老渔民子孙泪目回忆赶海岁月,海蛎子蛤蜊背后藏城市野心 (来源:城阳融媒) 深秋的胶州湾海风带着咸腥气息,红岛东大洋码头的施工塔吊仍在轰鸣。这片曾经布满礁石和滩涂的海岸,如今正以“一程多站、陆海联动”的蓝图重塑胶州湾北岸的旅游命脉。脚手架间穿梭的工人或许不知道,他们的铁锹下埋藏着多少代渔民的记忆。 十年前,这里还是当地人赶海拾贝的“宝藏地”。退潮后裸露的滩涂上,总能看到弯腰挖蛤蜊的身影,铁耙划过沙地的沙沙声与海鸥鸣叫交织成独特的海岸交响曲。如今,现代化码头轮廓初现,观景平台如巨翼伸向海洋,仿佛要将沉睡的海湾彻底唤醒。 该项目绝非普通基建。它像一把钥匙,试图打开青岛滨海旅游的“任督二脉”——从单纯看海转向深度亲海体验。规划中的海上航线将串联起红岛、黄岛、团岛,甚至远眺灵山湾,让游客在快艇海风中感受多维度青岛。这种“海陆空”立体化布局,暗合了当代旅游从打卡式向沉浸式的进化逻辑。 但发展的车轮下,总有些东西悄然消失。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渔民站在围挡外喃喃:“以前潮水退到腿弯,蛤蜊一挖一麻袋。”他的皱纹里刻着潮汐的节奏,如今却要适应钢筋水泥的新韵律。这种撕裂感,正是城市化进程中无数角落的缩影。 洵哥今天刷到东大洋码头快建成冲刺的新闻有话要说:“作为上马人,我二姨家就在东大洋,小時候就经常去我二姨家找我两个表弟小帮和小军赶海玩,尤其当兵前我经常在东西大洋这儿挖蛤蜊起滩赶海。码头建得再气派,能不能给老渔民留条活路?别让旅游船挤走小渔船。”发展是否必然非得以抹杀原生文化为代价? 事实上,项目方案中预留了传统渔船停泊区,并计划打造渔市文化体验区。但如何平衡商业运营与民俗传承,仍需要更细腻的考量。就像码头设计中融入的波浪形屋顶,既是对海洋的致敬,也是对过往的隐喻式挽留。 值得玩味的是,年轻人对此展现出矛盾态度。00后小红书博主一边抱怨“再也拍不到荒凉海岸大片”,一边迫不及待收藏了码头效果图:“等开业一定要穿JK制服来坐船!”这种撕裂恰是时代注脚——我们怀旧,却更渴望新生。 夜幕降临,工地探照灯将海面照得粼粼发亮,犹如撒下一把碎钻。这光既照亮未来,也映照出过去的影子。当第一艘观光船从这里启航时,它承载的不仅是游客,更是一座城市对海洋的重新理解。 青岛身边事 青岛爆料

0 阅读:0
洵哥

洵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