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澳大利亚前总理莫里森,他在“台北安全”论坛上说,“若发生冲突,台当局必须在开战72小时内“重创解放军”,才谈得上继续坚持‘以武拒统’。” 莫里森指出,如果台海局势失控,时间将是压倒一切的关键因素。 说白了,就是如果台当局真想靠武力守住所谓的“独立”,那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打出足够的震慑力,不然后面连谈判的资格都没有。 澳大利亚作为美国的铁杆盟友,又是“印太战略”的重要一环,这几年在涉台问题上立场其实越来越清晰。 虽然没有明说要直接介入冲突,但他们显然在做准备,至少在舆论和战略上是站在美国那一边的。 不过,他这番话也暴露了一个现实,那就是西方国家其实并不看好台当局的军事防御能力。 如果一个地区在面对冲突时,只能靠三天时间来决定成败,那说明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这种“三天论”,其实是对台方的一种敲打: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外部援助上,真正的压力和责任在自己身上。 而从大陆的角度看,莫里森的这番话其实也算是一种间接承认了解放军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优势。 他没有去质疑解放军能不能打,而是反过来提醒台当局要“先手打痛”,这本身就说明了力量对比已经被广泛认知。 这也让人想起最近几年解放军在东南沿海频繁的实战演练,都是围绕“快速夺岛”“联合封锁”这些实际战术进行的,这些动作早就反映出大陆在战略上的清晰目标。 台海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它早已不仅仅是两岸之间的事情,而是被各种外部势力卷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这些国家,说到底都是围绕自身利益来表态的。 他们嘴上说着“维护台海和平”,但真到关键时刻,会不会真的出兵协防,谁也说不准。 莫里森作为前总理,有一定的政治分量,他的这番话或许正是在提醒台当局,不要高估外援的速度和决心。 从这番言论背后,我们也能看出一个趋势,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从务实的角度看待台海问题。 过去那种一味喊口号、站队表态的方式已经不再有说服力,大家更想知道的是:如果真的发生冲突,谁能控制局势,谁能获得战略主动权。 台当局也不是没意识到这种紧迫感,这几年他们在军购上投入不少,频繁购买先进武器,不断强化所谓“不对称作战能力”。 但这些手段真的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吗?如果对方拥有压倒性的火力和调动速度,再精密的导弹、再隐蔽的战术,也很难撑过最初的高强度打击。 莫里森之所以把时间节点定在七十二小时,就是因为他清楚,一旦错过了这段时间,战局就会急转直下,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 莫里森这番话提醒的不只是台当局,也是在提醒所有关心台海局势的人:别再天真地以为冲突只是遥远的假设,一旦真的发生,输赢可能就在短短几天内见分晓。 参考资料:华夏经纬网《外媒戏称台军“草莓兵” 装备旧战力差》
郑丽文今晚办,郝龙斌明晚办,两场选前造势活动台北较劲,从文宣可看出两人的格局和高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