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长称走失女童在沟里,不是口误,是底层悲剧的惯性语法》 “女童走失,镇长回应

敏锐德鲁 2025-10-18 09:44:08

《镇长称走失女童在沟里,不是口误,是底层悲剧的惯性语法》 “女童走失,镇长回应:在沟里。” 六个字,冷得像冻土下的尸骨。 这不是新闻,是通报。 不是搜救进展,是死亡预判。 更可怕的是——没人震惊。 我们早习惯了: 农村孩子走失=溺亡, 山区女孩失踪=被拐, 老人离家=陈尸山野。 在权力的语言系统里,“走失”从来不是一个进行时,而是一个早已终结的句号。 为什么镇长敢未检先判? 因为在他的治理时间表上,没有“应急响应”这一栏。 村道无监控,儿童无定位手环,护林员兼快递员,村支书代110—— 一个被掏空的基层,只剩“事后认尸”的经验主义。 更痛的是,他说的可能是真的。 北方旱季,水沟干涸,常成流浪者、弃婴、走失者的天然坟场。 夏天暴雨一来,泥沙掩埋,痕迹全无。 年复一年,无人追问“怎么总在沟里”,只等下一个“又在沟里”。 而这名女童的家庭,极可能符合标准画像: 父母外出务工,祖辈看护无力,留守儿童,活动半径不超过村口小卖部。 她不是第一个消失在“五公里无人区”的孩子,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城市讨论“儿童安全屋”的时候, 乡村连一条夜间照明的路都没有。 当整个系统对偏远地带的命习以为常, 官员的一句“在沟里”,不过是替体制提前念了悼词。 最荒诞的是,若真找到遗体,这会被记为“快速破案”; 若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事件将在七天后彻底沉没。 在权力的记忆里,只有数字需要清零,没有生命值得追回。 别骂镇长冷漠。 他只是说出了个体系默认的结局。 当沟壑不只是地形,而是命运的最终归处—— 每一个坠落的孩子,都是土地在无声控诉它的荒芜。众人寻找失踪儿童 天黑了仍然没找到

0 阅读:3
敏锐德鲁

敏锐德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