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体制内的朋友圈“活”了,从沉默到副业刷屏,这阵风恐怕比想象中更要难。 这几天刷朋友圈,突然看到那位常年“潜水”的体制内朋友更新了动态——不是工作通知,而是一条五粮液微醺系列的推广文案。 这位朋友和爱人都是体制内的“老人”,过去别说发广告,连日常动态都寥寥无几,用她的话说“怕踩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印象里他们家没什么经济负担,老人退休金很高,孩子已上大学,本该是安稳度日的阶段,如今却主动下场卖货,着实让我愣了一下。 细想这两年,类似的“反差”场景越来越多。 曾经从不发圈的体制内熟人,悄悄开启了“朋友圈营业模式”:有开咖啡馆的朋友,在主业之外添了养生保健项目;有经营医馆的熟人,也拓展了相关健康服务;还有人默默做起了代购、自媒体,或是在周末兼职网约车司机。 他们从前大多是“低调行事”的风格,如今却主动打破沉默,哪怕只是偶尔更新副业动态,也藏不住一种共同的信号——大家都在试着多一条出路。 这些变化的背后,其实是肉眼可见的“紧日子”信号。 早几年常说“体制内是铁饭碗”,可这两年,“过紧日子”不再是口号。 多地陆续传出压减行政支出、规范福利津贴的消息,从一线城市的年终奖调整,到部分地区的待遇优化,曾经的“稳定”也多了几分现实考量。 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明确“公职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可合理开展副业”,更像是给这份“转变”松了绑——既守住了合规的底线,也给了大家改善生活的空间。 他们未必是真的“缺钱”,更多是在为不确定性做准备。就像那位卖酒的朋友,后来聊起时她说:“不是日子过不下去,只是想多攒点底气,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呢?” 如今再刷朋友圈,看到那些曾经“沉默”的体制内身影活跃起来,不再觉得意外,反而多了几分理解。 从谨慎克制到主动尝试,这些细微的变化,何尝不是普通人在时代浪潮里,最真实的生存智慧? 毕竟,所谓安稳,从来不是原地等待,而是学会在变化里,为自己多铺一条路。 或许,这就是当下最真实的生活:不慌不忙,但也步步扎实;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在风来的时候,能稳稳站住脚。 网眼看宜宾 我的今日状态:🤧小感冒 我这里的天气:🌤️多云
美媒:美国和欧洲日益担忧中国可能会主导芯片市场纽约时报10月17号报道称:“
【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