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一直都死死盯着稀土行业,去年韩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砸下30亿美元,建起一座规模庞大的稀土加工厂,可这座工厂如今却面临着一个棘手问题! 韩国为啥非要死磕稀土?因为它的经济全靠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撑着,这俩产业要是歇菜,韩国经济就得掉半条命。 你知道不,2024年韩国半导体出口占了全国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还多,在GDP里都占了7.6%的份量,三星、SK海力士这些巨头全靠这吃饭。 可芯片制造离不了稀土,不管是芯片里的精密传感器还是电路元件,都得用稀土材料才能保证性能。 新能源汽车就更别说了,电机里的强力磁铁,必须得用钕、镝这些稀土元素,没有这东西,电机根本转不起来,车就是个铁壳子。 但韩国自己地里几乎没稀土,98%的需求都得从国外买,其中85%都来自中国。这就等于把自己的命门攥在了别人手里,一旦供应出点岔子,半导体工厂得停工,汽车生产线得停产,损失可不是小数目。 之前中国一加强稀土管制,韩国半导体协会立马就出指南,说要调整芯片配方减少稀土用量,这慌不择路的样子,早就暴露了它的底气不足。 更要命的是,韩国还想帮美国建所谓的"第二供应链",偷偷把从中国进口的稀土转卖给美国军工企业,结果被中国海关用区块链溯源抓了现行,商务部直接发了警告函,这一下更让它坐不住了,迫切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就是在这种急火攻心的状态下,韩国盯上了哈萨克斯坦,砸30亿建了座稀土加工厂,本以为能打开新局面,没想到直接跳进了坑里。 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电费,当初哈萨克斯坦拍着胸脯说一度电只要三毛五人民币,结果实际结算的时候,各种税费、附加费一加,价格翻了两番还多。 稀土加工本来就是耗电大户,韩国这工厂用的还是美国的生产线,一吨稀土得耗3800度电,光电费就得小两万块,反观中国工厂用余热回收技术,一吨才用620度电,成本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 更糟的是哈萨克斯坦的电力系统根本撑不住,还是苏联时期的老底子,全国88%的电靠烧煤,电网破破烂烂,电缆动不动就烧断,一到用电高峰就跳闸。 韩国那批高功率加工设备一启动,电压立马暴跌,机器频繁罢工,维修零件还得从中国空运过来,一趟运费就好几万,这钱花得跟打水漂似的。 他们选的矿区还特偏,离大城市几百公里,电网本身就薄弱,当地政府还趁机在电费里加猫腻,这些坑韩国当初压根就没算到。 运输成本更是压垮骆驼的另一根稻草。哈萨克斯坦离韩国十万八千里,一吨稀土矿石运过去运费就得3000块,可现在稀土市场价才4000多块一吨,就算不算电费和人工,光运费就快把利润吃光了。 更讽刺的是,就算韩国费尽心机把矿石运到哈萨克斯坦加工,最后还是离不开中国。矿石样本得送到中国实验室检测,设备坏了得找中国工程师修,连加工用的离子交换树脂技术都得靠中国,这哪是摆脱依赖,分明是换了个地方被卡脖子。 其实韩国也不是没找过别的出路,跟美国EnergyFuels公司合作搞稀土供应,还想在澳大利亚建加工基地,可全都不顺利。 美国那工厂年产才1000吨氧化镨钕,撑死了满足3万辆电动车的需求,跟韩国的产业规模比就是杯水车薪。 澳大利亚倒是有稀土矿,可没加工技术,矿石还得运到中国提纯,绕了一圈还是回到原点,运输成本反而增加28%。 韩国自己的技术也跟不上,虽然说优化了回收工艺,提取效率能到89%,可回收量根本填不上缺口,研发替代材料的性能还差19%,高端产品根本用不了。 说到底,韩国这次栽跟头,就是太高估自己、太低估稀土产业的复杂度了,它以为砸钱建个工厂就能万事大吉,却忘了稀土产业是个全链条的活,从采矿、提纯到加工,每个环节都得有技术和基建支撑。 中国能在稀土领域说了算,不光是因为资源多,更因为掌握了87%的加工技术,有完整的产业链,连节能技术都甩韩国几条街。 韩国眼瞅着中美博弈想站队,一边靠美国撑场子,一边又想保住中国市场,这种两头讨好的心思,让它在稀土布局上完全没了章法。 现在这30亿砸出去的工厂,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想解决问题吧,得再投钱建电站、升级设备,哈萨克斯坦政策又变来变去,说不定又要出幺蛾子;想放弃吧,30亿可不是小数目,心疼得要命。 更要命的是,要是稀土供应真出问题,三星的3nm芯片良品率得暴跌,可能丢了苹果200亿美元的订单,LG新能源的电池产能也得烂在手里,这损失韩国根本扛不起。 韩国的教训其实挺明白的:产业安全不是靠赌出来的,更不是靠选边站能换回来的。 稀土这东西,中国早就把产业链攥得死死的,从资源到技术再到标准,哪一环都不是随便建个工厂就能突破的。 韩国要是真为自己的产业着想,与其在哈萨克斯坦填坑,不如踏踏实实地跟中国合作,毕竟中韩在新能源、半导体设备领域的互补性比对抗性强多了。 非要抱着"去中国化"的执念折腾,最后只会把自己的命根子产业拖垮,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原以为中国收紧稀土,已经是最后的底牌了。然而没想到的是,前美国高官居然无奈表
【14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