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于和伟喝醉后想从南京长江大桥跳下一死了之,可没想到,女朋友宋林静知道后,只跟她说了一句:“你妈45岁生的你,你要是就这样走了,你妈妈该怎么办?” 在一线城市的悬崖边上,真正能把一个人拉回来的,到底是什么?不是对功成名就的渴望,也不是对未来的宏大幻想。对于1996年那个冬夜,站在南京长江大桥护栏上的于和伟来说,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份无法推卸的过往,一份沉甸甸的“债务”。 这份爱,最初是以重负的形态出现的。1971年,于和伟呱呱坠地。彼时,他母亲已届45岁高龄,诞下他着实耗损极大,身体元气大伤,仿佛承受了过于沉重的生命之重。他生于辽宁抚顺的一个贫困家庭,是家中第九个孩子,亦是幺儿。在那并不宽裕的环境里,他作为家中最小的存在,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旅程。 父亲在他三岁那年就走了,整个家的天都塌了。他记忆里没有像样的尿布,只有兄姐穿烂了打上补丁的旧衣。母亲的奶水根本不够,只能拿稀薄的玉米糊喂他,幸好刚生完孩子的大姐,用自己的乳汁一口口将他喂大。 家里但凡有点糖果或白面馒头,母亲都会悄悄塞给他。这份倾其所有的爱,在于和伟日后窝在南京不到10平米的地下室时,变成了一种锥心的愧疚。 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却连个跑龙套的机会都很难抓住。每天奔波在各个剧组,递出的简历石沉大海。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他竭尽全力减重10斤,付出诸多心血。然而,在开机前夕,他却惨遭投资方亲戚横刀夺爱,顶替了他的位置,实在令人唏嘘。 他靠馒头咸菜果腹,听着身边同学一个个成了主角或转行成功。母亲在雪地里奔跑数里路为他求医的画面,和他此刻在寒风中求职失败的现实,形成了无比尖锐的刺痛。他觉得自己太无能了,连最基本的“偿还”都做不到。 所以,在又一次面试失败后,他用廉价白酒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摇摇晃晃地爬上了长江大桥的护栏。世界抛弃了他,他感觉“活着没意义”。 就在这时,他的女友宋林静出现了。她从朋友那得知消息,从抚顺连夜坐火车赶来。她没有骂他,也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说了一句话:“你妈45岁生的你,你要是就这样走了,你妈妈该怎么办?” 这句话,像一盆冰水,瞬间浇醒了于和伟。它没谈他的未来,只谈母亲的过去;它直接把他从“我”的绝望里拽出来,扔回了“儿子”的责任坐标里。他的命,好像暂时不属于自己了。 他想起母亲为他彻夜不眠盖被子,想起她为了省钱看病几乎跪求村医。他蓦地扬起手,狠狠朝自己脸颊掴去,那清脆声响似要震碎这寂静。而后,他一把将宋林静紧紧拥入怀中,悲恸如决堤之水,化作声声痛哭宣泄而出。宋林静缄口不言,眸光沉静。她悄然脱下身上的外套,动作轻柔,而后将其缓缓披在他不住颤抖的身躯上,未发一语,却满是关切。 从那天起,于和伟的人生目标被彻底改写。表演不再只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更是为了偿还那份沉重的“亲情之债”。 他不再怨天尤人,没戏拍的时候,就对着镜子一遍遍打磨台词和表情。他学着母亲的样子,变得坚韧。这份坚韧,让他在《历史的天空》里抓住了“万古碑”这个机会,崭露头角。 当他第一次有能力给母亲寄去足够的生活费时,那份喜悦远超任何一次表演获得的掌声。后来,他把母亲接到南京,带她吃从没尝过的西餐和奶油蛋糕。 等到《新三国》热播,那个隐忍的“刘备”让他彻底走红。在庆功宴上,他特意把母亲接到现场,当着所有人的面,亲自为她夹菜。他的每一份荣耀,都是献给母亲的功勋。 再后来,《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让他站上了事业之巅,成为公认的“老戏骨”。他多次在领奖台上公开感恩,说母亲的坚韧就是他的精神支柱。 那份曾将他推向深渊的爱,最终成了把他从绝境中捞起的唯一缆绳,也成了他攀上艺术高峰最坚实的底座。他终于用半生的奋斗,与那份生命的“重负”,达成了最深刻的和解。
